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经典科幻

郭琦:从“小众化”的点子到“大众化”的作品--科幻

发布时间:2021-08-04 来源于: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郭琦  2021年08月0 作者: 点击数:
科幻小说常常被描述为“小众人的大众文学”。从本质上说,科幻小说的创作者们,其实是一种能够耐得住寂寞的群体。科幻作家飞氘曾经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科幻更像是当代文学的一支寂寞的伏兵,在少有人关心的荒野上默默地埋伏着,也许某一天,在时机到来的时候,会斜刺里杀出几员猛将,从此改天换地。但也可能在荒野上自娱自乐,自说自话,最后自生自灭。”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很多作品的起始的“点子”并不是很大众化的话题。

比如科幻小说《三体》的故事创作缘起,可以追溯到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所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探测器,探测器上搭载着一个标记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光盘,而刘慈欣就是根据这个信息点开启了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想象如果外星人捕捉到了这颗飞行器,进而发现了地球的位置,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假设,最终促成了《三体》系列的诞生。

科幻创作是这样,对科幻小说的解读也是如此,正如罗兰•巴特所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作品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除此之外,科幻文学的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外部的整体环境,近年来,正是由于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民众综合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才逐渐激发出人们对像《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作品,对《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电影作品的浓厚的兴趣。

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曾经将一部作品的题目写成了《科学家拉尔夫124C·41+》,通过谐音的方式揭示了科幻文学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串字符用英语读出来的话,就是“One to foresee for one another”,意思是科幻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相互预言”。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包括宇宙空间开发、生物科学技术等领域中技术的深入发展,留给科幻作家的想象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例如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这节燃料用光的火箭,将划出一道长达一万英里的弧线,进入大气层,会因距离而加速,最后降落到肯尼迪角,再过几个小时,经过保养和重新添加燃料,这节火箭又可以再次把另一个同伴送往那片它本身永远也去不了的闪烁的寂静中。”

从叙述上看,这段文字早在几年之前,还只能是科幻小说中“幻想的科技”,然而近几年来,以SpaceX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公司已经逐渐可以实现火箭的回收和再利用,阿瑟·克拉克作品中曾经的“科学幻想”也将逐渐变成“技术现实”。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被“恰好”实现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人脸识别技术,曾经就是以《少数派报告》为代表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所探讨的热门话题。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学领域中的“科学幻想”和技术领域中的“科学应用”正在逐渐呈现出一种高度“融合”的状态。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这原来是科幻小说中的虚构内容,现在也已经逐渐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科幻”和“科学”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可见一斑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科幻小说不仅在文字叙述的层面将科学发展的未来可能性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从心理上激发了读者对科学应用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历史上,包括天文学家哈勃、卡尔•萨根等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是小的时候受了科幻作品的影响,进而投身科学研究的。如果今天的年轻人也能够通过阅读科幻小说,激发出对现实科学的兴趣,从而投身科学研究,成为未来的科学工作者,这将是科幻小说对科学界的最大贡献。

学者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提出,科幻小说在今天比任何作品更具价值,它不仅能够引导个人的人生,还能引导群体和世界的未来。从以上所整理的关于科幻小说从阅读到创作的关键词中不难看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类型,既包括主题向度中对可能世界中的推测,也包括对现实社会描述的认知疏离,还包括对科学技术因素的理解和科学架构的运用。在此我们不妨借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幻小说中也有着百分之九十九的科学架构、文学表现、哲学思考,加上那百分之一的创造性想象力作为启发,从而为读者构建出一个重新审视自身的现实的“镜子”。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硬科幻中“星辰大海”的雄心壮志,还是软科幻里“诗和远方”的浪漫温情,都会为读者们带来面对生活的好奇心,面对未来的想象力,面对现实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创新性思维方式,正是在我们“重识”科幻之后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最后,愿科幻小说的读者和创作者们:阅尽科幻千篇,归来仍是少年!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科幻,热的是这个词还是这件事

    科幻是眼下横跨文学、电影、舞台、网络剧、游戏的热词:根据刘慈欣的科幻童话《烧火工》改编的同名VR作品集聚了大量人气,而由韩松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改编的动画电影也已进入制作阶段,与此同时,《三体》舞台剧成功上演,近日启动的首届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宣布推出包括“最佳网络大电影奖”在内的10个奖项。...[详细]

  • 弗诺·文奇《真名实姓》

    1981年,中篇小说《真名实姓》(True Names)让弗诺·文奇一举成名。这篇小说描述了电脑骇客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与企图控制世界的人工智能“邮件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详细]

  • 弗诺·文奇《彩虹尽头》

    四次雨果奖得主弗诺·文奇曾在他的畅销名作《深渊上的火》和《天渊》中带领读者们进入了无限的宇宙和遥远的未来。2006年,他又推出了与前不同,但是却有同样激动人心,光怪陆离的背景设置的科幻小说《彩虹尽头》(原名Rainbows End——常被误认为是“Rainbow's End”,但实际上缺失的撇号是作者有意为之)。...[详细]

  • 经典科幻小说推荐:《三界》弗诺·文奇

    《三界》系列包含《天渊》《深渊上的火》《天空的孩子》,是美国作家弗诺·文奇创作的系列科幻小说。弗诺·文奇的三界系列小说创造了一个按文明层次分为三界的豆荚状宇宙,按照本书系的理论,宇宙是由爬行界、飞跃界、超限界三个不同的界域组成,每个界域均有其不同的物理法则。他的小说逻辑严密,情节紧凑,经得起推敲。作者的想象力以及对于细节的把握、超强的预见力都令人叹服。...[详细]

  • 菲利普·迪克《城堡里的男人》,又名《高堡奇

    《城堡里的男人》写于1962年,并于1963年获得雨果奖。作品描写了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罗斯福被暗杀而战败后,被轴心国征服和奴役的美国60年代所发生的一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被一本叫做《蝗虫》的禁书和一些人际...[详细]

  • 《中国轨道号》:必跨越浩瀚星空,无远弗届--科

    原标题:未来的中国轨道,必跨越浩瀚星空,无远弗届2020年3月,我收到吴岩老师的小说书稿《中国轨道号》,有幸先睹为快。当看到“中国轨道号”这几个字,久远得几乎忘却又从未遗失的场景瞬间激活——那是199...[详细]

  • 奥森·斯科特·卡德《死者代言人》

      作为《安德的游戏》的续集,《死者代言人》的时代背景被放在安德击败虫族3000年以后。因为一直浪迹宇宙,安德依然活着,只是处境很不妙——他已经由战胜外星入侵者的英雄沦为屠杀外星智慧生物的魔鬼,安德只得...[详细]

  •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群星,我的归宿》

    小说中,贝斯特将大仲马的复仇戏剧搬到了太空,这部作品可谓是贝斯特想象力的又一次爆发,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人人都可进行瞬间转移的未来世界,呈现了一个被遗弃的人在特定环境中艰苦而又疯狂的复仇之路。2004年,中国内地也发行过《群星,我的归宿》中文版单行本。...[详细]

  • 金·斯坦利·鲁宾逊《冰柱之谜》

    《冰柱之谜》是美国作家金·斯坦利·鲁宾逊所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属环保科幻小说,是作者多年来一直倾心关注的题材。冰柱之谜的出现将会成为以后书写金.斯坦利.罗宾逊传记的重要一段。在这里,他展现出了足以进入科幻小说殿堂的全部才华。小说写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到23世纪出现了世界性的灾变,引起社会和人性的扭曲,警示人们应该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作者是文学博士,其目的是利用幻想的形式,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本书获1985年科幻新人奖。...[详细]

  •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被毁灭的人》

     这部经典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关于警匪较量的小说。贝斯特还在其中加入心灵感应的设定,于是小说中智慧的较量便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也是贝斯特写得最酣畅淋漓、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