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梅里美《嘉尔曼》

发布时间:2022-01-24 来源于: 作者: 陈 融 点击数:

《嘉尔曼》内容简介:

  1830年秋,“我”在西班牙旅游,结识了大名鼎鼎的土匪唐·育才。他告诉了“我”他的经历:他原是骑兵营的一个班长。波希米姑娘嘉尔曼用刀伤人,他在押送她途中,被她迷住了,放了她,结果被判监禁。出狱后,为了能与嘉尔曼在一起,他逐渐跟着她干起了走私、杀人越货的勾当。他曾杀了一个排长,那是嘉尔曼的一个相好,还在斗殴中杀了她的丈夫独眼龙。嘉尔曼知道后警告他,说迟早会轮到他。有一回她勾上了一个大富商,准备设计抢劫。他把她找了回来,两人大吵一场。后来,他们被军队包围,他中了枪,嘉尔曼半个月内陪着他。他想改变生活,要她跟他去美洲。但是,她说她已经不爱他了,“嘉尔曼永远是自由的”。她把他送给她的戒指扔进草丛里。他捅了她两刀,将她葬在树林里,然后自首了。

《嘉尔曼》赏析:

  梅里美在19世纪的法国作家中是相当“另类”的:虽然勃兰兑斯说他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但他并不是诗人,甚至厌恶押韵的辞文;他写过剧本,可是他的《雅克团》却难盘踞于法兰西舞台之上。他是以小说见长的,但在他那个年代,法国小说家如晴夜之繁星,名家、名作不计其数,而他一生只写了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却能以此跻身于伟大作家的行列,享誉至今。这种情况即便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多见。

  梅里美的魅力主要来自他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大多以否定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道德、人情世故为主题,但在观察社会、表现现实的时候,视角独特,感受也往往与他人不同。当他将他的感受传递给读者时,又有他独特的途径和方法。因此,读者一旦与他的作品接触,便有新奇感,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代表作《嘉尔曼》最能体现梅里美的魅力。嘉尔曼一出场就显示出波希米亚民族的习性:居无定所,无羁无绊,自由放荡,给人算命,兼带拐骗和偷窃。她从一开始就把“我”定为猎物,借口“很喜欢闻烟味,遇到好纸现卷的烟叶,她还抽呢”,为接近“我”做好铺垫。接着就盯上了“我”的打簧表,两次要求试试打簧表,并要确认这块表是否是金的。这说明她心中早已经盘算好了如何下手。她先应允去咖啡馆,后又同意去她的住所,初看都是接受“我”的邀请,但实际上是波希米亚人行骗偷窃的惯用伎俩,只不过嘉尔曼利用自己的美色做得格外自然、逼真。为了钱财,她甚至还想抹人脖子,杀人越货。男主人公唐·育才第一次见到嘉尔曼,也就发现她是一个“淫荡无耻,不愧为真正的波希米姑娘”。她在烟厂与人一言不合,便凶残地“拿起切雪茄烟的刀在对方脸上画了个X形的十字”。而且行凶之后,毫无惧色,甚至把杀人溅血当成寻常儿戏。可见,在嘉尔曼身上丝毫没有道德观念,甚至比一般凶悍的强盗更加残忍无情。唐·育才原本是一个老实本份的巴斯克人,一个基督徒,一心想当兵攒钱,以后回老家娶一个穿蓝裙子、梳辫子的乡下姑娘安稳度日。但是在嘉尔曼的引诱之下,不但放她出逃,而且还身不由己地追随嘉尔曼,与她合谋走私、抢劫、杀人,最后走上了断头台。因此,如果以一般社会道德标准予以评判,嘉尔曼毫无疑问是集狡诈、欺骗、残忍、无耻于一身的波希米坏女人。但是,梅里美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却有意在她身上融入了一种特质,即嘉尔曼极端张扬的个性:泼辣、果断、勇猛、机智,认定了目标决不动摇,全凭感情和本性行事,无所顾忌,为了维系自己个性的绝对自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正像作者在描绘嘉尔曼容貌时所说的:“她身上每一个缺点都附带着一个优点,对照之下,优点变得格外显著。”嘉尔曼的种种劣迹也因为她的这种特质而闪烁出19世纪西方文学中所少见的夺目异彩。我们可以发现在嘉尔曼邪恶性格中,在她的身上蕴藏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激情,时时不加掩饰地喷射出来,推涌着她干出惊世骇俗的举动。这是她鲜明个性的光源,如一束燃烧的烈火,照亮了嘉尔曼的外表与内心,浮现出鲜明的轮廓,反衬出那个时代的苍白病态,死气沉沉。与上流社会的窈窕淑女、高贵命妇相比,嘉尔曼情感强烈,敢爱敢恨,虎虎有生气。梅里美是带着欣赏、赞叹的心情描写嘉尔曼的,写她的目无权威,无视体统,把她与西方社会的文明完全对立起来,借以表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恶俗风气的蔑视和抨击。这确实是梅里美的独家创举。在19世纪众多的作家中,没有谁有过这样的成功之举。尽管雨果、乔治·桑、狄更斯、萨克雷等塑造了像冉阿让(《悲惨世界》)、列莫尔(《安吉堡的磨工》)、密考伯(《大卫·科波菲尔》)、多宾(《名利场》)等待人处世善良仁爱、诚实真挚的人物,用来与社会的虚伪习气进行对照,但又无不例外地带上了悲天悯人的色彩。与嘉尔曼相比,他们性格软弱,行动懦怯,更多的时候表现出退让、容忍和委曲求全。因此,梅里美笔下这朵盛开的“恶之花”确实与众不同。这正是嘉尔曼给我们的独特感受,也是梅里美表现思想力度的独到之处。乔治·桑塔亚那说:“在艺术中异端便是正统。”梅里美所塑造的嘉尔曼的意义也可以作如此观。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恶迹斑斑”的嘉尔曼,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认可,甚至还被搬上了歌剧、芭蕾的舞台,千余年来广受欢迎。

  这篇小说艺术技巧也别具一格,极其娴熟、精致。选文中,作者先用第一人称起头;然后记述土匪唐·育才的话语,用的仍然是第一叙述者。梅里美这样做,为的就是要取信于读者。因为《嘉尔曼》的故事发生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饱蘸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惊心动魄、惨绝人寰的悲剧足以使读者震颤,而用第一人称,会使你在震惊之余不至于对罕见事件的真实性生疑。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梅里美时时插入“你知道”,“你如果去那里”之类的插入语,就如他就在读者面前,与读者侃侃而谈。

  梅里美还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尤其善于布局。唐·育才爱上嘉尔曼后,发生的事件一件又一件,但我们始终猜不透接下来会如何演变。选文中,写“我”在嘉尔曼住所遇到唐·育才,但读者并不感到突兀,因为梅里美早在前面的章节做了铺垫。跌宕回旋、层层展开的结构艺术使梅里美的小说读来回肠荡气。《嘉尔曼》中充斥着血淋淋的复仇、情杀,惊心动魄的自杀或他杀。而造成死亡的原因,又大多是人物自身或他人的激情所致。激情在梅里美的笔下是一种强烈、可怕的力量,驱使人物为所欲为,同时,也成了引发读者共鸣的强大震撼力。

  然而,更为了不起的是,梅里美在描绘种种激情的时候,自己却始终保持着平静的态度。他讲嘉尔曼的故事,确如勃兰兑斯所说,他一次也没有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就像监狱一样绝对沉默。但是,这并不是说梅里美对嘉尔曼没有爱怜,也不是说他的作品像后来的福楼拜那样,走纯客观记录的路子。他的冷冰冰的叙述,是他内心炽热情感火焰的喷射物,只不过已经“石化”而已。梅里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一方面采取超脱的姿态,有意与他所记述的嘉尔曼故事保持距离;一方面他又有本事让读者从嘉尔曼这个人物本身去体味他的爱憎。他不轻易倾泻赞美之辞,反而常常会揶揄几句,打趣中含着某种亲密;揭露丑恶时,他又从不金刚怒目,倒是常常侧面迂回,用上若明若暗的隐语或暗示。他的挖苦和讽刺其实非常尖锐,只不过不显露刺戟,全藏在调侃、幽默之中。他的幽默轻松、俏皮、风趣,不是滑稽、荒唐,很少像狄更斯、契诃夫那样,用夸张来增强效果。

  读梅里美的《嘉尔曼》,就像在优雅的客厅里,听一个智者平静地讲他亲历的故事,周围是一群大家闺秀,听得她们一惊一乍的。实际上,梅里美的小说原本就是写给那个时代的小姐、贵妇人看的,为的是取悦于她们。因此,他讲的全是她们所不知的化外之民,域外之情;用精致的结构,精致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法国作家缪塞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身患世纪病的青年的悲剧。作品塑造了一个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意反抗、面对黑暗现实存几分...[详细]

  • 梅里美《高龙巴》

    《哈姆雷特》之所以流传千年,经久不息,并不在最后抽刀一击的惨烈,而在于他内心的忧郁与外在行动的延宕;同样,《高龙巴》的魅力也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奥索由拒绝到犹豫,最...[详细]

  •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以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法国的历史真实,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对人民的双重压迫以及人民对这两股势力的反抗和斗...[详细]

  •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占据崇高地位,在名家迭出的19世纪法国文坛上,他难以跻身一流作家的行列,但是任何一个文学史家都不会漠视他,任何一本法国文学史都要以一定...[详细]

  •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通俗历史小说因其体裁的特点,多求生动而不讲深度,因而多数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人们遗忘。但在文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却一直是一颗熠熠闪光的...[详细]

  • 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巴尔扎克最后的几部杰作之一。这部小说围绕金钱、名利与欲望展开,通过邦斯、施穆克、茜博太太、庭长夫人、弗莱齐埃等典型人物,展现了处于资本主义上...[详细]

  • 巴尔扎克《幻灭》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以细腻的笔触、人物再现的独特技法,载录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情冷暖,镂刻了一个个追名逐利的鲜活身影,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画面。在其近百...[详细]

  • 巴尔扎克《驴皮记》

     法国著名作家安得烈·莫洛亚在他所写的《巴尔扎克传》中这样评价巴尔扎克:“他真正爱好的既不是诗歌,也不是科学,而是追求一种神秘的,天真的,‘某种思想要表达,某种体...[详细]

  • 司汤达《阿尔芒丝》

    《阿尔芒丝》是司汤达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将爱情和政治两大主题糅合在一起的最初尝试。小说的副标题为“一八二七年巴黎沙龙的几个场景”。它以查理十世...[详细]

  • 夏多布里昂《阿达拉》

    谈到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夏多布里昂是一位不能被绕过的作家。他曾被人们尊称为“法兰西文学的第一笔杆子”,以文笔惊艳、文风华贵而知名于世。发表于1801...[详细]

  • 外国奇幻小说排行榜100部

    下面为大家罗列了一百部经典的西方奇幻小说,其实这里包括奇幻小说、科幻小说、魔幻小说……总的来说都属于幻想文学的范畴。虽然说是奇幻小说排行榜,但实际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也不能对这些经典小说做出真正公允的排行,仅仅是将这些书罗列出来并辅以简单的评论,已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了。...[详细]

  • 瓦莱斯《起义者》

    在世界文学中,巴黎公社文学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如果说巴黎公社昂扬的革命精神在鲍狄埃、米雪尔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中以鲜明、有力、凝炼的诗句表现出来,那么真实动人地再现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始末的却是瓦莱斯的著名长篇小说《起义者》。...[详细]

  • 史诗奇幻小说TOP24

      D&D类小说败坏了奇幻文学的声誉。最典型的是封面上经常站着一个金发丰满的公主、抓住一个科南似人物的赘肉手臂。这让我想起廉价的滑稽书,并且忍不住要在书架过道中呕吐。...[详细]

  • 卡夫卡《城堡》

    卡夫卡的《城堡》与他的另两部长篇小说《审判》及《美国》合称“卡夫卡三部曲”,它们看起来都荒诞不经,而《城堡》更富于“卡夫卡式”的构思和语言风格,故把它列为代表作提出来。...[详细]

  • [英国]福斯特《印度之行》

     1924年出版的《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是公认的20世纪经典之作,也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阿齐兹与穆尔夫人、阿齐兹与菲尔丁、阿齐兹与阿德拉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深刻表现了20世纪初紧张的英印关系,探讨了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里(特别是在印度的英国人对当地印度居民的偏见)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是否能够建立真诚的友谊的主题。小说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又运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技巧,具有现代主义风格。戴维・洛奇概括性地指出这是一部“乔装成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小说”。...[详细]

  • 史上最伟大的10大奇幻系列小说

    史上最伟大的10大奇幻系列小说...[详细]

  • 森茉莉代表作:《甜蜜的房间》

    《甜蜜的房间》是作家森茉莉在六十岁后,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足以称之为“生涯代表作”的长篇小说。...[详细]

  •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写于1870年的一篇讽刺小说,描写“我”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后的遭遇。资产阶级政客收买报刊,把它们当作造谣中伤、讹诈恫吓的工具,把一个正派的候选人诬蔑为臭名昭著的“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等等。作品犀利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民主制度的虚伪。...[详细]

  •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飘流记》是18 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受一个苏格兰水手海上历险的经历启发而成。笛福在此书中描写了人对自然的挑战,写成一部十分有趣、雅俗共赏、老少爱读的名著,为此,笛福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详细]

  • 霍夫曼《金罐》

    《金罐》,霍夫曼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收录在小说集《卡洛风格的幻想故事》中。...[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