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新东北作家群”的提出及“新东北作家群”研究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林  点击数:
(一)“新东北作家群”的提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支以著名作家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罗烽、骆宾基等为代表的很有影响力的文学创作群体——“东北作家群”。 众所周知,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之初,以鲁迅、茅盾、王统照、巴人、胡乔木、胡风、周扬、周立波、李健吾(刘西渭)等人就对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小村》以及端木蕻良、罗烽、舒群等为代表的一批东北作家的作品进行过个案行分析和总结,1936年光明文学社曾编辑并印行过《东北作家近作集》。之后,“东北作家群”的提法便开始流行,1946年在蓝海(田仲济)先生撰写的《中国抗战文艺史》一书中提出“东北作家群”这一说法,建国后王瑶先生在他撰写的现代文学史专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对“东北作家群”正式做出“群”的概念命名,确定了这个概念在命名上和研究范畴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其后,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也均认同了这种提法并为后来者在东北作家研究上提供了合法性和可能性依据。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对“东北作家群”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热门”的话题并被诸多学人所关注,相关群体性研究和个案研究文章、专著等成果层出不穷。
  应该说“东北作家群”的诸多作家们曾生活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有着深厚的东北生活经历,同时在“九一八”事变后,他们中又有去国怀乡的苦难流亡生活和壮怀激烈的杀敌抗日情绪,于是,这个群体中的大多作家将上述情愫综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描摹出了东北粗犷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展现了强烈奋起的民族精神进而形成了粗犷宏大的文学风格而竖置文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
  时过进迁,类似再现,在东北这片黑上地上依然活跃着一支优秀的文学创作队伍,他们继承了“东北作家群”优秀的创作传统,关注现实生活、文风雄浑质朴,形成了具有鲜明浓郁的关东风情和时代特色的新东北作家群风格。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春林先生曾撰写《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类似再现”——论90年代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一文,文中曾论述“90年代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崛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创作主体等方面的深因。这些原因恰与30年代东北作家群形成的动因相似。因之今日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创作形态也就酿就了与往昔东北作家群相近的诸多特点,成为一种‘类似再现’。” [1]不仅是辽宁出现了以儿童文学创作的“东北小虎队”群体现象,一大批东北作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饮誉文坛,如辽宁李惠文、孙春平、谢友鄞、白天光、周建新,张力、赵颖、李铁;邓刚、孙惠芬、于德才、林和平、张涛、津子围、陈昌平、于晓威等作家;吉林的张笑天、杨廷玉、王宗汉、王德忱等作家;上个世纪80年代文坛上出现的“黑龙江现象”轰动一时,迟子建、阿成、刘亚舟、刘子成、葛均义、董谦、里朗(李玉华)、何凯旋等等。应该说,在东北当代文学版图上,一批具有浓烈东北风格的“新东北作家群”已经形成并存在,它展示了东北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实绩,铸造了东北文学历史性的新辉煌。如果说,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依然延续着“东北作家群”创作理念的话,那么,这种理念就体现为东北作家们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坚守和对乡土家园的眷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作家们扎根于东北这片热土,执著地爱着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目光敏锐、善于捕捉。用或深沉或欣悦的笔调描绘着东北人们生活的原生态。“新东北作家群”共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敏感地回应社会重大变革,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精神;深层次的忧患意思,从单纯的、索描式的人物向多样化、意象化人物形象的现代转型;于冻土中开掘温情,于写实中发散浪漫;作家自觉的文体意识以及从现实主义传统向多元取向转化的审美选择,也促使这个特殊的创作群体的文学创作为文体建设和变革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所以,“新东北作家群”的命名是成立的。
  
(二)“新东北作家群”研究的可能性
  
  文学的蓬勃发展,无疑也激励着东北的文艺批评者们。早在1995年,身为大连人的当代文学批评家孙郁即指出,东北文学是“除了东北人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作家很少写出的。”他认为东北文学的能力是外化在生命的冲动形态的。沿着这一文学创作的建议,坚持富含生命力的东北文学传统,持续集中的关注东北当代作家作品,批评讨论东北当代文学创作,将是打造我们自己的文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东北当代文学赋予辽宁文学批评工作者的时代重任。
  但环顾当代文学,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家乡与文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东北文学的地域文化品牌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北京有京味文学、上海有海派文学、陕西、四川、陕西、贵州等兄弟省份也已在祖国的文艺版图上挥舞着自己的旗帜。东北文学背靠东北文化母体,在张扬粗犷雄放的文化品格的同时已经在创作和批评两个方面为打造地域文学品牌的东北文学巨舰提供了素材和养料。地基已经夯实,我们要说,东北文学崛起的时机已经到了。
  为了更好地建设东北当代文学,以批评促创作,以创作谋发展,以研究为基点,发挥学术研究优势,以“新东北作家群”为研究必将极大促进当代东北文学的快速发展,必将更好地推动塑造“当代新东北人”,更好地打造 “大美东北、文化东北”的地方文学品牌,这是推动当代东北文学大发展与大繁的重要文艺任务。
  对“新东北作家群”的研究是对东北文学研究的基本判断,也是当下东北文学研究的关键。从2011年《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三期)开始,提出了“新东北作家群”的研究理念,设置了“当代辽宁作家研究”的栏目,在该栏目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东北作家群”的概念,并以当代辽宁作家孙惠芬为开始,从个案作家的创作经验、文学特色、创作态度等入手,进而总结“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成就、创作特点和创作意义。从这一时期开始,到2015年,该刊就个案作家如孙惠芬、白天光、丁宗皓、高晖、李铁、孙春平、李轻松、陈昌平、白雪生、周建新、张鲁镭、韩春燕、于晓威、王秀杰、谢友鄞、王充闾、宋晓杰、张宏杰、津子围、李见心、高海涛、薛涛、王文军、宁明、林雪、王多圣、刁斗等作家、诗人做了具体的个案研究,其中包含编辑与作家对话和评论家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不仅如此,韩春燕撰写的《风景颗粒——当代东北地域文化小说解读》(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6月)一书从1980年代以来当代东北地域文化小说的实际状况出发、对当代东北地域文化及文化土壤中的小说创作进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版图化”理性分析,为梳理和总结当代东北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意义的参考。
  此外,吉林当代文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有李春燕主编的东北文学文化研究系列成果:《东北文学综论》、《东北文学史论》、《东北文学新论》、《19-20世纪东北文学的历史变迁》。何青志主持承担的《当代东北作家作品研究》与《吉林小说创作的人文性格与文化心理研究》;何青志的专著《东北当代小说研究》获第九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新时期以来黑龙江作家、作品等研究也呈现新的态势:喻权中主持了的课题“黑龙江区域文学比较研究”,出版学术专著《边缘的魅力——黑龙江区域文学比较研究》(喻权中、任雪梅)、《彼岸的声音》(喻权中)和《甘蔗林与红高粱—中国南北方小说比较》(任雪梅),喻权中主持课题“走向新中国的文学”。郭淑梅刊发表了《迟子建的现实转身》、《物质时代女性文学的新形态》等。此外,一批以研究“新东北作家群”为内容的课题也应运而生。
  百余年来,在东北这片热土上,先有萧军、端木蕻良等老一辈“东北作家群”书列珠玉在前,后有“新东北作家群”等当代作家笔耕奋起于后,一代代作家挥动如掾巨笔,描绘了东北一幅幅壮丽画卷。当代作家们既关注现实,又深入生活;既书写东北民俗生活的火辣热情,又抒发老工业基地沉浮的哀伤苦闷。可以说,积极健康的“新东北作家群”创作和相关研究格局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
  以“新东北作家群”命名的研究应在分析和总结“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家、创作、特点基础上,更要着重阐释和梳理“新东北作家群”的分布、创作人员构成,作品情况以及他们是如何承接了“东北作家群”的风格。理论上讲,东北地域文化的时空构成, 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上形成的兼容形态, 它存在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中, 它以农牧渔猎文化的混合态为其基本形态, 具有吸纳性强,开放进取的关东文化特征。作为对“新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其不仅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质,也具备中国文学史所蕴含的许多共性,它是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其文学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受到整个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同时,由于受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因素的影响,“新东北作家群”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自足自在的,有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生长与成熟、衍替嬗变的路径。因此,对于“新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并将其与中国整体文学研究进行结合,更有利于探索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开创文学的未来,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总之,“新东北作家群”研究其意义极为重要,将为东北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打造东北文学旗舰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