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评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姿态意义大于价值意义

发布时间:2021-09-19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中国作家又得奖了。继前年10月莫言以中国人的身份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到两年内工夫,在刚过去的5月27日,阎连科又斩获一项海外文学大奖:2014年的卡夫卡文学奖。
  以前文学圈外鲜为人知的“卡夫卡文学奖”,这次借着阎连科在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普及。
  作为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作为亚洲作家中继村上春树之后第二次获得该奖,这个奖的象征意义其实远大于实际意义。
  今年的“卡夫卡文学奖”授给阎连科,出于什么考虑?我并不是说阎连科的作品不够好,或者不够好到能获得该奖,我的意思是这个奖在这个时间节点授予一个中国作家,是不是有“中国因素”的考量?恕我以小人之心揣度,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阎连科最近几年能获诺奖的几率几乎是没有了,但是对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来说,阎连科身后的中国市场却在空前成长,这是一块堪称肥肉的文学阵地,是市场的阵地,也是舆论的阵地,更是道义的阵地。
  在没有太多锋芒和争议性的莫言之后,捷克把一个具有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意义的文学奖授予阎连科,在表面上是绝顶聪明的,起码没有破绽,而在表面以下其实也不乏深思熟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大一个消费阎连科获奖的不是别人,正是授予他“卡夫卡文学奖”的卡夫卡协会,这种消费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对卡夫卡协会来说这就像是一次绝妙的表演,“被授予”出于无心,“授予”也出于无心,一切都顺理成章,天衣无缝。“卡夫卡文学奖”通过一万美金和一座卡夫卡小型铜像实现了“亚洲收割”,跑马到了世界版图。
  从另外一种层面来说,我们眼下的时代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文学提供的是一种标签而并非内容,文学的功能也越来越游离在文学圈之外,承担的更多是社会性的八卦、谈资和话题,一部作品的获奖与否其社会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其姿态意义远远大于价值意义。看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看作家的人越来越多了,看获奖和奖金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物质的丰裕、媒体的扩张又不得不借文学而发声、借作家而共鸣。此时此刻,阎连科有幸被“卡夫卡文学奖”选中了,或者说被消费了,我们先跟着卡夫卡协会一起消费阎连科,而后又跟着阎连科一起被卡夫卡协会消费――奖在别人手中,我们拿也得拿,不拿也得拿。
  事实上,阎连科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流的作家,但也未必就像国外媒体所盛赞的那样――在我看来,那更近似于一种外交辞令。得奖是一个契机,绝非一座丰碑,有时候得奖并非一个奖那么简单,奖的背后山隐水隐。法国《世界报》曾这样评价阎连科:“他跻身于世界大文豪的圣坛绰绰有余。没有人像他那样以小说的形式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其作品具有惊人的震撼力,呈现出摧枯拉朽有时令人绝望的幽默。”后一句还算得上老实,前一句很难说没有一厢情愿。
  当因获奖遭遇多方追逐时,阎连科对外发声:“请让我守住沉默低调这道门槛。”想守住门槛不容易,作为一个被消费者,树欲静而风不止,树不需要风,而卡夫卡协会需要风,媒体和大众需要风,阎连科想守住沉默低调,想消费他的人想守、能守、愿守吗? (林东林)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