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评阿莹长篇小说《长安》

发布时间:2022-01-18 来源于: 作者: 王春林 点击数:

  正如有学术同行已经明确提出过的,我们衡量评价一部小说作品,最起码应该从“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写得怎样”这样三个层面①入手来加以展开。用相应的文学术语来说,这里的“写什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题材问题。从题材的角度来说,阿莹的《长安》(作家出版社2021年7月版)当然应该被归入到所谓“工业题材”的范畴之中。然而,一旦提及工业题材,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一题材的创作总体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极不平衡现象:“这一描写范围被严格窄化的所谓‘工业题材’创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它们大多数显得乏味,即使是出自有经验的作家之手。”②只要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就不会否认洪子诚相关描述与判断的准确性。关键的问题是,导致如此一种不合理现象生成的原因到底何在呢?对此,我也曾经给出过自己的思考:“首先,虽然当下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文化传统来看,中国却依然是一个以乡土文化为主体的农业国家,现代都市工业文化的匮乏乃是导致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从中国当代作家的基本文化经验来看,他们大多来自于广大的乡村世界,乡土生存经验的丰富与工业部门生活经验的相对贫乏,乃是中国当代作家所拥有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精神特征。第三,更为根本的一个因素当然还在于从事于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小说家个人是否拥有足够的艺术天赋的问题。”③依照一种相对严格的文学标准,已然超过了七十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工业题材文学作品的确非常稀少。除了蒋子龙的一系列工业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其他能够一下子进入我们脑际的相关作品,甚至连一部也找不出来。

  既然当代文学中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如此乏善可陈,那么,大声疾呼相关优秀作品的出现,也就是我们这些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那些拥有这一方面丰富生活经验的作家,更是应该做出相应的积极努力。而我,也只有在结识阿莹之后,方才得以了解到,他不仅有过在军工企业长期的工作经历,而且也已经在着手创作一部以军工人为主要关注对象的长篇小说。阿莹为《长安》的创作所做的努力,最起码有三个方面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首先,是一种足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虽然说曾经是一位军工人的阿莹本就有着相当丰富的军工生活经验,但为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他仍然在竭尽可能地努力了解把握军工人更多的生活经验。尽管说在生活和文学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相比较而言,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作家对生活一种独具个性的理解与开掘,但能够占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却依然是保证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阿莹的这一番看上去多少有点笨拙的“田野调查”,对于小说创作后来所取得的成功,绝对称得上是功不可没。

  其次,是来自于文学史的相关“规训”。要想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必须对相关的文学传统有相当的了解。具体到阿莹这里,当他准备动笔创作《长安》这部以军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的时候,就必须对既往工业题材的总体创作情况有所了解。正如阿莹自己在“后记”里所坦承的,为了能够胸有成竹地从事《长安》的写作,他不仅先后阅读了一批国内外的工业题材小说,而且还对这些工业题材小说思想艺术上的得失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思考。比如,“我在阅读我国工业题材的小说时,感觉这类作品喜欢沉浸在‘方案’之中。解放后的作品习惯反映技术方案的先进与落后,后来的作品习惯反映改革方案的正确与否,当然这类作品也的确诞生了经典。但我想,我这部长篇小说不应拘泥于方案之争,而应抓住人物在工厂大院里的命运来铺排,所以我将人物置入巨大的工业齿轮中去咬合去博弈,以便释放人物内在的性格。也就是说想努力反映军工人的灵魂轨迹,而没有仅仅将工厂作为一个背景,以使工厂大墙里的喜怒哀乐具有更为深刻的时代烙印。”④能够在广泛阅读文学史上同类作品的同时,不无敏锐地发现既往作品业已模式化了的思想艺术弊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阿莹在《长安》的写作过程中,最起码不会简单地重复这些思想艺术模式。

  第三,写作《长安》的过程中,已经有过四十多年文学创作经历的阿莹,为了作品能够拥有更高的思想艺术品质,不仅十几易其稿,而且还四处向文坛各路“诸侯”虔心求教。在当下这样一个人心日益浮躁的时代,一个拥有数十年创作经验的作家,仍然能够对文学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仍然能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精益求精地潜心打磨一部长篇小说,只是先后多达十五六次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行为,就应该获得我们充分的敬意。很大程度上,阿莹的《长安》之所以能够以如此一种成熟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与他这种精益求精的打磨和修改脱不开干系。

  与既往的那些工业题材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相比较,阿莹《长安》的值得肯定处究竟何在呢?细细想来,最重要体现在所谓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的紧密结合。对于这一点,阿莹自己在“后记”中已经不经意间有所涉及。当他强调既往的那些工业题材小说“喜欢沉浸在‘方案’之中”,强调“解放后的作品习惯反映技术方案的先进与落后,后来的作品习惯反映改革方案的正确与否”的时候,无论是“技术方案”也罢,还是“改革方案”也罢,所有这些围绕种种“方案”展开的工业叙事,实际上都属于我们所指认的所谓宏大叙事的范畴之中。如果具体到工业题材领域,所谓宏大叙事,就是指那些只是一味地注重工厂劳动生产流程的展示与描写的工业题材作品。具体到阿莹的《长安》,其中宏大叙事的存在,也是显而易见的一种客观事实。比如,原先被不无神秘地称之为“八号工程”,后来被称之为长安机械厂的兵工厂,是怎样在西安城墙外的韩信坟,从最初的赶工期修建厂房,到后来的造出一般炮弹,再到后来终于制造出了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媲美的二代反坦克火箭弹。比如,在整个长安机械厂由无到有,由最初的一千五百人的规模而最终发展到八千人的大厂的过程中,连福、焦克己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怎样凭借着自身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同忽大年、黄老虎、哈运来这样的厂领导又是怎么样想方设法地战胜各种困难,积极组织劳动生产,终于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北京总部下达的目标和任务。所有这些描写与叙述,全都可以被看作是长篇小说《长安》中的宏大叙事部分。但除了以上这些直接关注描写长安机械厂差不多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宏大叙事部分,阿莹也还把相当多的笔墨,花费到了以忽大年为突出代表的一众军工人日常生活的展示与描写上。举凡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乃至于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阿莹都以非常细腻的笔触,进行了真正可谓是鞭辟入里的生动书写。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那些工业题材小说作品,之所以总是令人味同嚼蜡,乏善可陈,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优秀作品,一个关键原因,恐怕就在于作家们在写作过程中过分地或者说只是一味地进行所谓的宏大叙事,而从根本上忽略了更能够见出人情冷暖的日常叙事的缘故。我们都知道,与工业题材小说的备受冷落形成鲜明对照的,乃是乡村题材小说创作以其骄人成就引人注目。在我看来,乡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取决于其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的日常叙事。也因此,一条切合艺术规律的表达就是,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要想获得相应的思想艺术成功,首先必须做到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更进一步说,还必须使得日常叙事成为文本的主体部分)的有机结合。

  注释:

  ①参阅刘纳《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重读< 创业史> 并以其为例》,载《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王春林《< 飞狐> :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新收获》,载《新世纪长篇小说观察》,第176—177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1月版。

  ④阿莹《后记》,见《长安》,第470页,作家出版社2021年7月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地火升腾》:寻找石油人的精神栖息地

    读《地火升腾》,始终能感觉到何喜东内心汹涌着的地火在流动,似一股暖流时时荡涤心间。这本石油工业小说的独特魅力,即在于此。作者善于将宏大题材用细腻笔触表达出来...[详细]

  • 杜卫东长篇小说《山河无恙》

     “山河无恙”四字,意境雄远、恢阔,取作此部小说的名字,甚得风概,引出的旧事彰示着历史维度,一场现实博弈竟隐含着昨日况味:清末,青桥的曾祖为让吸食鸦片者祛除成瘾之苦...[详细]

  • 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慷慨激昂的军工之歌

     《长安》主要描写位于西安附近的某军工企业从“八号工程”发展为长安机械厂,为研制和生产军用炮弹不懈奋斗的艰辛过程与激情岁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格局...[详细]

  • 王蒙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灿烂诗心与如火激情

    王蒙的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花城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沿袭了他一以贯之的灿烂诗心与昂扬蓬勃的如火激情,以追忆的方式,叙写了鲐背老人、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摊...[详细]

  • 读王尧的《民谣》:个人是细节,历史才是故事

     批评家写小说,成为近年来一种时髦的文学“跨界”现象。李敬泽、张柠、朱大可、李云雷、梁鸿……王尧也加入了这一“教授作家”的行列。王尧积十年之力的首部长篇...[详细]

  • 男孩的“元宇宙”——杨好长篇小说《男孩们》

    《男孩们》这部小说,书名就是很好的入口——男孩们,这肯定是一部关于男孩的小说。男孩最终会成长成男人,那么,这肯定又是一部叙述成长过程的小说。以作者杨好的几乎是...[详细]

  •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是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豆豆。该小说讲述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良心发现后退出公司,并受到严重的惩...[详细]

  • 王怀宇长篇小说《风吹稻浪》:令人亲切和感动的乡村叙事

    关键词:《风吹稻浪》 王怀宇 反映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许多创作中,扶贫工作队或扶贫干部的形象往往不可或缺,多成为主角,而王怀宇新著长篇小说《风吹...[详细]

  • 晓风长篇小说《湖山之间》:苍健纵横 重叠深远

    小说如山水,自有它的体势、形法和气韵。小说的体势与形法,是由它的空间、物、自然地理事象构成,其气韵,则多由小说所呈现的时代气象和人物的精神...[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