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王蒙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灿烂诗心与如火激情

发布时间:2022-01-20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王蒙的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花城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沿袭了他一以贯之的灿烂诗心与昂扬蓬勃的如火激情,以追忆的方式,叙写了鲐背老人、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摊上事儿”后,下放到农村的一段“热气腾腾”的往事。在这段往事中,猴儿“大学士三少爷”与“核桃少年”侯长友举足轻重,特别是“猴儿三少”,王蒙称其是自己作品中的“最爱”。

  《猴儿与少年》中的“猴儿大学士三少爷”是王蒙贡献给文坛的一个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从生物学、生态学、生命学的意义上,王蒙写活了“猴儿性”。猴儿三少的伶俐机智、闪转腾挪,自由自在自如自安自闹自玩,不怕人、不服人、不讨好于人的独特“个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猴儿哥二叔耍猴儿、“三少爷照镜子”的描写,简直妙绝——左照右看,东抓西挠,前伸后缩,急躁狂乱,猴态百出。从耍猴儿的角度看,实在趣味盎然。

  初读《猴儿与少年》,我对王蒙塑造的“猴儿大学士三少爷”是颇有点儿困惑的,继而数次读作品,稍有领悟。猴儿在小说中是否也是王蒙的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的意义载体呢?“猴儿照镜子”的细节,凸显了猴儿三少的象征意义。猴儿三少与施炳炎、王蒙互为镜像,互为“镜中我”,施炳炎身上的那种自尊、自恋、自怜是否也是猴儿三少镜中的那个“自我”呢?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看,“猴儿”正是人类的原初镜像。从猿到人,劳动起到了决定作用。这也是施炳炎并不反感体力劳动的缘故。他相信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世界,这是他的信仰和初心。“施炳炎为自己的劳动史而骄傲,而充满获得感充实感幸福感成功感!劳动是他的神明,劳动是他的心爱,劳动是他的沉醉,劳动是他的诗章!”施炳炎作为王蒙的“镜中我”,他的追忆,他对历史的看法,自然会得到王蒙的赞许和积极回应。王蒙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近百年的历史进程,欣逢其时,置身其中,在人生的晚年,回忆当年的盛况,应该是什么状况呢?用王蒙的话说就是:“我赶上了激情的年代,沉重的苦难、严肃的选择、奋勇的冲锋、凯歌的胜利,欢呼与曲折,艰难与探索,翻过来与掉过去,百年——也许是更长的时间——未有的历史变局,千年未有的社会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我活着经历了、参与了这一切,我能冷漠吗?我能躺平吗?我能麻木不仁吗?我能不动心、不动情、不动声色,一式36.5℃吗?”从19岁时的“青春万岁”到87岁时的“万岁青春”,昭示着王蒙激情燃烧的诗人本质。

  小说设置的“真假宝玉”即施炳炎与王蒙同时出现在小说中,不是没有用意的。施炳炎作为王蒙的镜像,他的经历和情感指向,乃至所思所想都可以说与王蒙极为相似甚至相同。从王蒙自传《半生多事》中可以认证,《猴儿与少年》的故事正是来源王蒙生命中的一段真实经历。不过我觉得,施炳炎与王蒙还是不完全一样的——王蒙≥施炳炎。王蒙作为施炳炎追述往事的倾听者,实际上也是叙述者、品鉴者、审视者、对话者。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王蒙作为一个大体量的作家、饱学的学者,他与施炳炎的对话,自然有着思想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因此,我不赞同简单地把《猴儿与少年》视为“《青春万岁》的回响”的说法。《猴儿与少年》不仅是激情的歌、青春的歌,而且是对历史、现实乃至未来的省思审视之作,在作品中作为哲人的王蒙的另一面——“冷峻理性的自我”时时闪现。

  施炳炎的“七个我”——倒霉蛋、革命人、被责难者、自适应者、天真乐观者、时代见证者记录员、文学人,实则是王蒙对“自我”审视和对“自我审视”的审视。借用美国传播学家库利的镜像效应理论来看,王蒙手里拿的不是一面镜子,而是多面多维的镜子。在不同的镜子里映照出不同的“自我”“自我的自我”,以至无穷,王蒙将其命名为“长廊效应”。如何看待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历史,这对王蒙来说,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的龃龉和悖反是明显存在的,这在他的《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等小说中都有互文。如今在耄耋之年,王蒙回首往事,可以更加自信与从容地站在岁月的峰峦上观照历史,他试图以全景式的大历史观来审视过往。那些带着火热温度的激情岁月,令他迷恋、迷狂、晕眩,但同样也伴随着哀伤与沉重的代价,乃至荒唐。在《猴儿与少年》中,王蒙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大时代、大历史,他既关注到了历史大趋势、大走向,同时也关注到历史的褶皱和历史中个体的命运。他笔下的人物,有着传奇经历和跌宕命运,令人叹为观止,扼腕唏嘘。然而,大江东去,千古风流,往者已矣,壮心尤烈,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可见,施炳炎与王蒙互为镜像的设置,增加了小说的混沌感、立体感和浊重度,也拓宽了小说的对话与互文的场域。王蒙不仅与施炳炎对话,也在与历史、现实乃至未来对话。时间飞速前行,不舍昼夜;一切都在飞跃,一切也在连续性中断,“生活飞跃,前所未有,千年变局,稳如泰山”。王蒙在《猴儿与少年》中既滔滔不绝又欲说还休,铸就了小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同时又混沌醇厚、朦胧多义的语体风韵。

  (作者:郭宝亮,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杜卫东长篇小说《山河无恙》

     “山河无恙”四字,意境雄远、恢阔,取作此部小说的名字,甚得风概,引出的旧事彰示着历史维度,一场现实博弈竟隐含着昨日况味:清末,青桥的曾祖为让吸食鸦片者祛除成瘾之苦...[详细]

  • 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慷慨激昂的军工之歌

     《长安》主要描写位于西安附近的某军工企业从“八号工程”发展为长安机械厂,为研制和生产军用炮弹不懈奋斗的艰辛过程与激情岁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格局...[详细]

  • 读王尧的《民谣》:个人是细节,历史才是故事

     批评家写小说,成为近年来一种时髦的文学“跨界”现象。李敬泽、张柠、朱大可、李云雷、梁鸿……王尧也加入了这一“教授作家”的行列。王尧积十年之力的首部长篇...[详细]

  • 男孩的“元宇宙”——杨好长篇小说《男孩们》

    《男孩们》这部小说,书名就是很好的入口——男孩们,这肯定是一部关于男孩的小说。男孩最终会成长成男人,那么,这肯定又是一部叙述成长过程的小说。以作者杨好的几乎是...[详细]

  • 评阿莹长篇小说《长安》

    阿莹的《长安》(作家出版社2021年7月版)当然应该被归入到所谓“工业题材”的范畴之中。然而,一旦提及工业题材,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一题材的...[详细]

  •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是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豆豆。该小说讲述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良心发现后退出公司,并受到严重的惩...[详细]

  • 王蒙:1958·猴儿与魔术师

    关键词:王蒙 《猴儿与少年》 王蒙就像一位文坛魔术师,总是带给你出乎意料的惊喜。 读毕《猴儿与少年》,耳旁无端回响起了芭芭拉·史翠珊《The Way...[详细]

  • 王怀宇长篇小说《风吹稻浪》:令人亲切和感动的乡村叙事

    关键词:《风吹稻浪》 王怀宇 反映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许多创作中,扶贫工作队或扶贫干部的形象往往不可或缺,多成为主角,而王怀宇新著长篇小说《风吹...[详细]

  • 晓风长篇小说《湖山之间》:苍健纵横 重叠深远

    小说如山水,自有它的体势、形法和气韵。小说的体势与形法,是由它的空间、物、自然地理事象构成,其气韵,则多由小说所呈现的时代气象和人物的精神...[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