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评陈谨之长篇报告文学

发布时间:2022-10-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由济南回到家乡莱州的第二天,便收到了陈谨之兄由东营寄来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声玉振——吕剧的百年传奇与咏叹》,遂迫不及待地阅读,竟然一时放不下了。

  实际上,我等待这本书已经很久,这是因为,曾在吕剧团宿舍生活了多年,我熟悉《鲁声玉振》中的许多人物,他们是我的伯伯、叔叔和阿姨。四十多年后,他们出现在书中,也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与吕剧有缘,其独特而优美的旋律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际,犹如那余音绕梁。现在,陈谨之的《鲁声玉振》又将我带入了吕剧纷繁的过去与困顿的现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又深谋远虑地道出了吕剧的明天。

  众所周知,吕剧是山东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剧种,爱她就像是深深地爱着自家的孩子。毋庸置疑,吕剧是最能代表山东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剧种。齐鲁文化浩瀚而璀璨,吕剧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问世百余年的吕剧历经坎坷,兴衰交替,史料匮乏,许多老艺人已经作古,成为绝唱。所以,陈谨之的创作过程当是举步维艰,难上加难。读罢《鲁声玉振》,我不由得发现,陈谨之是一位执著而用心创作的作家,令人肃然起敬。

  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不能被世人忘记的,需要作家来客观地记述,真实地诉说。光阴是无情的,否则,一段段历史都将被埋进时间的尘埃。通读《鲁声玉振》,我发现,这是一部吕剧的诞生记与发展史。百余年来,吕剧的兴盛与衰落委实艰难曲折,令人动容。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吕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吕剧的追本溯源,去伪存真,这些年来,陈谨之车马劳顿,不辞辛苦,频频往返于东营与济南,深深地扎根于乡野与民间。挖掘史料,走访寻迹,他着力探求吕剧的起源,追寻老艺人的踪影,掌握了大量殷实的一手资料,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候,陈谨之俨然成为一位治学严谨而一丝不苟的考古学家,他以观察者、探索者与思考者的身份,实事求是地刨根问底,讲求人证与物证,使得百年吕剧的来龙去脉终见正章,如同拨开乌云见太阳。

  毫无疑问,《鲁声玉振》又是一部为吕剧艺术家们树碑立传之书。

  自上世纪初叶,一代又一代吕剧艺术家们百折不挠的坚守与持之以恒的奉献,感动了陈谨之,也感动了读者。在《鲁声玉振》一书中,《李二嫂改嫁》《小姑贤》《借年》《逼婚记》《姊妹易嫁》等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剧目的诞生过程一一详尽地呈现,其幕后故事鲜活而真实,引人入胜。于是,刘梅村、张斌、高洁、于廷臣、翟剑萍、方肇瑞、毕芾村、纪根银、袁来新、李渔等众多的编剧与音乐创始人等幕后英雄鲜亮登场,找回了他们应有的位置。吕剧名角辈出,各领风骚,舞台形象已是深入观众的心。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时克远、张翠霞、李同庆、张艳芳、董砚萍、张万真、钱玉玲、沈涛等表演艺术家们也先后粉墨登场,再次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出现在观众们面前。

  《鲁声玉振》告诉我们的是,无论是幕后英雄还是台上名角都是吕剧诞生与发展的有功之臣,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便不会有今天的吕剧,历史应当永远铭记他们。

  年代是那么久远,往事已是模糊不清,犹如水中探月,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但是,《鲁声玉振》一书中的细节与情节又是那么真实与生动,故事与人均恍若昨日。我掩卷而思,心绪难平,《鲁声玉振》让我夜不能寐,似乎有一条神秘的丝线将我与书中的人和事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条线无形亦有形,那便是此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报告文学,既是报告,更是文学,从事报告文学创作考验着一个作家的叙事能力和文学水准。令人惊喜的是,陈谨之两者兼备,相得益彰,从而以生动的叙事与浓烈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思考,唤醒并激活了那一段段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与人物。让时光倒流,挖掘被掩埋在漫漫岁月里尘封多年的珍贵记忆,陈谨之操翰成章,妙笔生花,使《鲁声玉振》成为一部难得的佳作。

  《鲁声玉振》语言精练而激昂,精妙的叙述富有栩栩如生的画面感,通过事件的真实呈现,读来让人浮想联翩,就像身临其境。时间与地点,场景与人物,精彩而准确的描写让读者跨越时空,身不由己地步入历史的剧场。在亦真亦幻的聚光灯下,他们端坐在观众席,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了解或重温那一段段动人心魄的真实故事,并感同身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认同。

  《鲁声玉振》着重塑造人物,是吕剧艺术家形象惟妙惟肖的群像浮雕。陈谨之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与写事件的明快语速不同,在写人物的时候,他以娓娓道来的平缓语调,仿佛在温情地向读者讲述着亲切的身边人,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真实可信。

  落笔行文时驰时缓,如行云流水,恰到好处,有着强烈的节奏感,陈谨之就这么用丰沛的故事与鲜活的人物串联起一部20余万言的《鲁声玉振》。

  历史浩荡,不曾割裂,优秀文化需要传承。陈谨之以文化人的行为自觉与作家的历史责任感,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弘扬齐鲁文化的重任。他殚精竭虑,饱含深情,以优美文字将吕剧的前生今世详尽地记录下来,让历史变为永恒。

  讲述山东故事,歌咏齐鲁文化,为吕剧的振兴鼓与呼,或许便是《鲁声玉振》的价值所在。作家陈谨之敢为人先,为吕剧代言,自然是功莫大焉。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古岳长篇报告文学《杰桑·索南达杰》

    从1994年1月得到索南达杰死讯那天始,到长篇报告文学《杰桑·索南达杰》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22年第4期刊登并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家古岳用了28年。他对于杰...[详细]

  • 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

    关键词:张桂梅 陈洪金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整个过程我算得上是最好的见证者。作为同事和文友,我跟他朝夕相处,经常在工作中交...[详细]

  • 丁晓平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

    丁晓平以巨大的热情、翔实的史料和扎实的采访,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让我们得以从文学的视角,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黑暗的旧中国破茧而出的苦难经历...[详细]

  • 茶叶深文化 民生大主题——读徐春林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中国宁红》 徐春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宁红》以江西修水县宁红工夫茶的百年历史为线索,用心挖掘宁红茶深刻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国运...[详细]

  • 长篇报告文学《天晓——1921》:天晓之际的建党诗篇

    关键词:报告文学 党史 于举国上下纪念建党百年之际,万卷出版公司隆重推出作家徐剑的新著《天晓——1921》。这是一部全面详尽叙述中国共产党孕...[详细]

  • 长篇报告文学《天下无孤》——心灵的跋涉 时代的画

    心灵的跋涉 时代的画卷 简评张一涵长篇报告文学《天下无孤》 夜深人不寐,胸中起波澜。2021年“五一劳动节”之际,我刚刚从福建宁德也就是人们...[详细]

  • 张立国:读唐明华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风歌》

    又见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雄风——读唐明华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风歌》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京召开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没出一个月唐明华的长篇报...[详细]

  • 张克奇:读李庆锋长篇报告文学《琴弦上的歌》——长歌一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物造化。有的却着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就像古朴的鄌郚与高雅的乐器。作为因为行政区域变更而摇身变成的新鄌郚人,我之前对鄌郚只知其名...[详细]

  • 何建明:读杨义堂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千古家训》

    九死一生留家训 矢志不渝盼复兴  ——读杨义堂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千古家训》何建明  在当代中国作家当中,山东作家杨义堂应该是善写历史题材而且...[详细]

  • 张立国:读齐欣长篇报告文学《泰山脊梁》所想到的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读齐欣长篇报告文学《泰山脊梁》所想到的张立国   拿到齐欣的长篇报告文学《泰山脊梁》竟难释卷,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并几...[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