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国家干部》不是一部官场小说

发布时间:2020-11-07 来源于:网络 作者: 网络 点击数:

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我选择市场

  新京报:《国家干部》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你认为它是靠什么吸引这么多读者的?

  张平:好看和真实。我的这部小说是面对普通读者写的,语言和结构都不是很雕琢,没有给阅读设置什么障碍。另外,像这种描写现实的题材,小说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故事发展产生的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的张弛非常有吸引力。我觉得写现实主义题材一方面要承受一些生活中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也占了便宜,把生活中的东西真实地写出来,展开矛盾,就是非常好读的作品。

  新京报:但是这类作品有很多人认为它比较粗糙,文学性不强,艺术价值不高。

  张平:我承认我的作品没有把语言结构细细打磨得很精致,但我认为现实题材,要想写细了很难。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粗糙,才让人感到震撼,感到猛烈,感到真实。到底什么是艺术性?我想艺术手法最大的目的就是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在有些时候,看似粗糙的东西,看似原汁原味的东西往往更能打动人,感染人。在感染力和所谓的艺术性之间我愿意选择前者。

  新京报:在你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你有一种强烈的接近读者、接近市场的愿望。

  张平:任何一个作家下笔之前,对他的作品写给谁看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定位。就我的作品而言,我首先看重作品的社会性,就是要把它写成一个好读好看的作品。如果更看重语言的优美、体现深刻的哲理,写读者能够慢慢去品味的作品,我不会选择现实主义这种题材和手法。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很难静心欣赏一部文学作品。除了文学专业的学生和评论家,现在很专业的读者并不多。阳春白雪的作品,是很难走近大众的。如果我们所有的作家都不去关注普通读者,就会让当下一些我们嗤之以鼻的作品充斥市场。我认为很多作家有才华、有水平,文学功底深厚,对社会的剖析非常犀利,应该从象牙塔中走下来,走到普通读者中去,走到被我们放弃掉的这个巨大的市场空白当中去。

  新京报:现实题材的小说是不是可以在艺术性和社会性之间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在可读性的基础上,在艺术性上还能够有所作为呢?《国家干部》是不是在这方面做过努力?

  张平: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矛盾。从文学理念上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纯文学,它的主流现代派、后现代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这类作品,首先是反现实主义的,是颠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这一理念本身跟现实主义文学就是抵触的,所以,写能够一口气读下来,带有畅销书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又苛求它在艺术上的精致和细腻是不大可能的。

  我觉得写现实主义体裁的小说,特别是写政治小说,作家最大的艺术功力体现在对题材的把握和控制上。《国家干部》这部小说就其内部而言,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做得比较充分,有些非常感动读者的细节描写,所以,有人说它是一部非常细致的小说。

真实与虚构巧妙结合

  新京报:你过去的作品中也讲到反腐败等内容,这部《国家干部》和你过去作品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张平:这部书名本来并不叫《国家干部》,而是叫《代价》。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变成了《国家干部》。《十面埋伏》写的是一个案件,由一个案件来揭示整个社会。所以《十面埋伏》里面所描写的国家干部,指的只是某一领域里的国家干部。而这部《国家干部》写的不是一个案件,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所以它就涉及到了各个层面的领导干部。

  新京报:《国家干部》是不是一部官场小说?

  张平: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干部》并不是一部官场小说,因为它描写的不是官场,而是干群关系。在当今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各种各样、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但最主要的矛盾则还是干群之间的矛盾。在一些地方,干部阶层已经形成一个同民众严重对立的既得利益群体。面对这个问题更多的不是来自个人的思考,而是来自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新京报:据说,你在每次写作之前都要做大量的采访,这种创作方式很接近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强调的是客观真实,你的小说和真实事件之间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张平:我说过我的作品是采访出来的,我觉得让一个工人、干部把他对生活的积淀对你说出来,这种积累素材的办法看起来很笨,实际上很讨巧,你开掘出来的是一个人一生的矿藏。像我所写的这类现实题材是虚构不出来的,比如一些政治程序、干部与干部之间的关系不可能虚构,所以,要求作家必须贴近现实、了解现实。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资源都很贫乏,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我必须依靠采访这样的途径更多地接近生活。

  有的作家在创作前会开列详细的提纲,把故事线索、人物关系、情节设置都思考得很清楚。我属于那种有了开头和结尾就开始写的作家,在完成故事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素材会逐渐融合到故事中去。在我的小说里真实事件和虚构是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本报记者 术术)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