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池莉的《从容穿过喧嚣》:且修行,方能达此境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汇报 | 潘凯雄 2021年0 点击数:
池莉又出新著了,这次是一本散文,是她几年来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个人专栏写作的集结,其中一些篇什尽管平日已有拜读,但此次得以集中阅读,虽然封面做得有些“低幼”,但丝毫不妨碍我对本书内容的喜欢。且不说书中关于武汉衣食住行的若干内容唤醒了本人40余年前的若干复杂记忆,单是《从容穿过喧嚣》这书名就足以令我好生羡慕。面对“喧嚣”,如果避之不得,本人的基本反应就是一个字——烦,哪里还有“从容”可言?能够“从容穿过喧嚣”,这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且得修行,方有可能抵达。

《从容穿过喧嚣》分为八辑,立足人间烟火,无非饮食男女、家长里短、处事之道……凡人琐事尽囊其中;聚焦精神心境,无非幸福与烦恼、开心与郁闷、坦然与忐忑……凡人纠结尽入文字。全书总体诚如池莉自述那般:“琐细到不能再琐细,宏大到不能再宏大;要不畏艰难地,决定一些勇敢的决定,或许就能够,把一桩并不幸福的事物变得幸福”,在尘世的喧嚣中从容穿过。

在池莉的这组散文中,出现了菜薹、排骨藕汤、粉蒸肉以及热干面等具有标志性、符号性的武汉美食。而这里的所谓标志性、符号性既不是稀有更与奢侈无关,不过就是武汉人最家常的普通菜肴或早餐主食,在他们的日常食谱上,类似的这样的食物还可以加上诸如面窝、牛肉粉、豆皮、糊汤米酒、武昌鱼之类,这一切恰如同北京人之于大白菜、炸酱面,四川人之于花椒,湖南人之于剁椒一般的日常,无非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不过只是“好这一口”。这不,去年武汉疫情结束不久,我回武汉的第二天早上就专门跑出去找了一家街边的早餐小店,特地要了一份热干面配上一小碗糊汤米酒,以小凳为座大凳为桌坐在街边有滋有味地过了个早。不曾想到的是,在池莉的笔下,她竟然将这类武汉人习见食材的制作给状写得绘声绘色、庄重无比,活脱脱地将那一道道家常菜肴的烹饪搞得犹如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制作一道道大餐。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从容穿过喧嚣”的部分组成。当然,看到池莉的这番文字,我自己心里也在嘀咕:这也就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日子了,本人在武汉的那些年,池莉笔下那本是普通的食材可都是贵为紧俏商品,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凭票限量供应,有的即使不限量,也不是普通百姓人家日常享用得起。于是,在我这个年龄人中,从这些文字中读出的当还有一番时代变迁的苍桑了。

收在《从容穿过喧嚣》“辑二·真正爱就是这么普通平常与苦涩”中的七则短文大都写于去年武汉疫情疯狂肆虐期间,当时在不同的公号上已陆续读过,但一年后的集中重读感受还是不完全相同。回想一年多前武汉的那些日子,特别是在“封城”的那76天中,如果说那也是一种“喧嚣”的话,骨子里则是从恐惧、无助、焦虑、期盼到重生。我特别统计了一下,从去年武汉封城前一周的元月17日开始到解封后的4月12日这80余天时间中,池莉一共写了六则事关“新冠”疫情的散文,差不多是她专栏写作密集度最频的一个时段。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池莉发挥自己曾经是流行病防治医生的专长,通过细腻温馨的文字向一时手足无措的读者“布道”。比如,说到隔离时,池莉直白而形象地写道:“这次暴发的新冠病毒,就是要‘吃人’,人就得躲起来,不给它‘吃’!它利用人传人,人们就单独隔离,不让它利用!唯有最大可能地进行严格阻断,病毒才有可能失去传播链条,直至失活。”比如,在封城第28天时,池莉写道:“这个时刻,心神稳定是我们的拯救,理性冷静是我们的力量,勇敢顽强是我们的必须,咬牙挺住是我们的本分。”或许有人以为,这不过就是“心灵鸡汤”一类的文字,没什么特别的。不错,这些文字的确没什么特别,但这些平凡文字所能产生的作用却特别。六则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直接将自己在疫情肆虐期间的日常生活放进去再由此娓娓道开来。试想一下,在那段日子里,有这样一位公众人物能够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公开来说开去,这对众多充满着犹疑无助的百姓而言是不是有点心理的抚慰与诱导?比起那种空洞的说教,这样的文字是不是更管用?如果说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的话,我想这应该也是其中之一吧。

其实,将自己放进去这个特点并不止于这一辑而是贯穿于全书,不妨拆解一下这个书名——“从容穿过喧嚣”即可理解池莉如此作为的用心。“喧嚣”者,说的是我们日常生活所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现状——喧哗尘嚣,在如此宏大的叙事环境下,面对这样一种生存世界,要能做到“从容穿过”,当在于自我的一种修行,惟其如此,方能找到内心的幸福与平静。为了说清楚自己的这种理解与认知,池莉便时时从一己之遭遇与所思落笔,进而将读者带入浓郁的人间烟火:我、时间、婚姻、饮食、大自然、幸福力……诸如此类关乎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的不同场境都进入池莉的视野、落在了她的笔下。如此这般,宏大的环境稳稳地落脚于日常生活的叙事之中,“从容”这个抽象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得以形象、真实与可感的呈现。像“辑一·就这样爱上生活”中的七则散文说的就是饮食这类十分具体的日常生活,而“辑四”中的《最怜秋叶难留》《大意失荆州 糊涂毁沔阳》和《广场恨》等诸篇折射出的虽然是社会治理中的若干大问题,但也是由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点小遭遇而引发。卒读全书,如此这般,倘要“从容穿过喧嚣”,且修行,方能达此境。

最后还得说说这本散文的语言。以所谓“新写实”而出道文坛的池莉,其语言的生活化和具有某种地域特色是其一贯的特色之一。然而,近年来,池莉创作的产量虽不及过往那般高,但其语言却静悄悄地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时而还比较温和,时而则“蛮不讲理”。句式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急,整体上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文字和语法规范来要求,她现在的许多语言不是缺“主”少“宾”就是乱用“谓”,包括标点的运用也是随心所欲,一“逗”到底或一“句”到底者比比皆是,整个一副“乱象丛生”的模样,凡此种种尤以她前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树小虫》为代表。具体到这本《从容穿过喧嚣》,我注意了一下各篇的写作时间,64篇散文,最早的作于2015年,最晚的写在今年1月,前后历时五年多。作为一本相对集中从日常生活的书写入手,进而和读者一道探寻生活百味、提升生活品质的专题散文集,总体语言的温润与直白,偶有智慧而哲理自是很得体的一种选择,恰如一个女性在那里轻柔的、温婉地和你聊聊天谈谈心。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轨迹则是写作时间愈是往后,语言的变化就愈明显,比如前面提到“辑二”中的七则散文,在这些个全部创作于去年的文字中,短句尤多,重复重复再重复,时而急促时而语重心长,连续的逗号连续的句号……这样的文字处理固然与武汉当时的情形与情绪有关,但更多的则是与池莉近年来一直在试验着的那种汉语新表达有关,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要刻意打破一些现有汉语的所谓规范表达,力争在对文字最经济的使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它们的功能与效率。池莉这样一种实验我以为还是颇见成效的,从阅读她的长篇小说《大树小虫》到这本《从容穿过喧嚣》,我的情绪与节奏的确就不时被池莉的这种语言带入或牵动,这本身或许也是一种魅力吧。

行文至此,再絮叨下去也就成为一种“喧嚣”而非“从容”啦。就此打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