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一个自然主义者的《万水千山》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腾讯好书”微信公众号 | 陈楫宝 点击数:
沈颢,接连捧出两本书,一本是诗集《人间情书》,在他出来后首年出版,致敬过去四年对人世间所有的牵挂、思考以及好好活着的坚韧,是写给妻子的情书,写给家人、朋友以及人间的独白;然后就是这本新鲜出炉的《万水千山》,“一个自然主义者的疗愈之旅”。

《万水千山》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么说吧,如果你读过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你同样可以从中看到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的见闻以及实现自我救赎;如果你看过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你可以通过沈颢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愈加热爱大自然,崇尚简朴生活;当然,你甚至可以从中体味作家三毛的那份恬静,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满是泪水……

又或者,一个鸟类研究员、一个整天幻想拍恐怖悬疑电影的未来导演、一个喜欢公益的美食家、一个前媒体人,这四个人偶遇在与世隔绝的青藏高原上做义工;或者这四个人只剩下两个人,一个藏族中年男人和一个前媒体男人,在与世隔绝的青藏高原上做义工——想想看,那将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如果是小说,这已经赋予小说家足够的想象空间。但这不是小说,是非虚构写作的一次非凡冒险。

这是一部有关治愈的作品。你可以沉浸在书中纤毫毕现的细节描述,如青稞般饱满的诗歌,情不自禁为之颤抖哭泣的壮阔的西部大片,以及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体会一个接一个小惊喜和一波接一波的“发现”的快感——在自然而然中对抗孤独、抑郁。

“当我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抑郁的袭击时……我有一个直觉:我必须要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和自己待上一段日子。”这是沈颢在自序中的自我坦白,是在对抗潜在抑郁的袭击,是出发的目的。

一个人从高峰跌落,数亿身价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这种落差,这种“劫难”,没有谁能轻易扛过,发生焦虑或抑郁几乎是可预见的必然。沈颢有着高度的自觉,在抑郁症来袭之前就开始筹划一场对抗。

沈颢去了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在连吃水和新鲜蔬菜都成问题的长江源保护区做义工:住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班德湖观测站一只集装箱里,生活俭朴到只具备基本生存条件,手机没有信号,人烟稀少,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猝不及防的乌云之海和旷世大雷电,也许十多天才能擦洗一次澡,周边是茫茫草原和山河湖泊。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游行僧般心有禅意,即使高窗之内,“瞧,今年的第一只白鹭归来/看上去学会了鹰的孤独”。因此,青藏高原这些条件的艰苦反而映衬出他笔下“太阳、明月、星星、云彩、风暴、彩虹”的光辉,以及义工们生活日常俭朴的快乐,还有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那些过客的百态人生。

这也是一部有关动物的文字“纪录片”。每每读到那跃然纸上的生命,日常难得接触甚至看着感到拗口的动物名字,那些“白色生灵一万年,黑色生灵一千年”,很容易让人想起三十多年前赵忠祥口播《动物世界》经典台词:“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动物们又到了交配的季节……

《万水千山》“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沈颢于自己笔下给每一个动物以情感,哪怕卑微弱小如甲壳虫或蚯蚓,坚决捍卫它们的生存权并给予地球公民的尊严。那些“飞过天空时地上总有一块很大的阴影,宛若乌云影子”的渡鸦;有高高竖起的冠状头饰赋予高傲贵族气息的德胜鸟,扑动翅膀时翻飞的花纹像极了西班牙舞女翻飞的裙子;在通天河游泳的白唇鹿、闯入藏民家的棕熊、成群结队觅食的斑头雁、亲嘴的旱獭、时刻警惕的草原狼、藏野驴,雪豹、藏狐、小赤狐、秃鹫,当然少不了藏羚羊以及“雪豹偏爱岩羊,草原狼偏爱斑头雁”之类生态链等等——作为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忙碌者,若能停一下脚步翻阅随便一页,我们都能听见大自然的声音,“就像泥土偏爱骨头,秃鹫偏爱脱离灵魂的肉体”,看到遥远的青藏高原活力四射。

这还是一部有关情怀的书。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书中不经意碰到“会心一笑”。

刚入青海,沈颢在格尔木驿站等待分配工作,碰到一个人,从沱沱河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下来专程接他的老杨。老杨一头花白长发、一脸络腮胡子。他们其实是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彼此第一次见面,实际上他们在二十年前有过交集,只不过彼此都没提起。

第二天,他们再次见面,老杨不动声色发给沈颢一张剪报照片,那是沈颢在《南方周末》编辑过的关于他的长篇报道。老杨就是当年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主力漂流队员兼摄影师杨欣,在长江源和可可西里从事生态考察和环境保护三十多年——他们彼此会心一笑。“行善无求福自来,为人有德天长佑”。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沈颢坐绿皮火车短暂停留德令哈,他的脑海里立刻蹦出以上海子的诗句。他借用这些诗句向海子致敬。

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和朋友们从西宁开车去茶卡盐湖,在高速公路指示牌上看到“德令哈”三个字,我的脑海里竟然发生了同样的反应。类似的场景,在高原、在班德山、在班德湖、在山坡、在峡谷、在草丛、在大昭寺和八廊街等,信手拈来的好奇、惊喜,同样让更多有着共同经历和感触的人会心一笑。

为了给突发疾病的母亲祈福,从高原观测站匆匆赶到拉萨,在布达拉宫前跪拜、在八廊街转经朝圣。当他趴在八廊街环形转经道的雨水中最后一次用前额敲击石头地面,又带着满脸的污泥爬起来,他听到那只白鸽在内心的咕咕叫声——衔来了一截橄榄枝,灵魂出窍,得到疗伤,交了一个心灵契合的朋友。

历时34天,28万汉字——这段疗愈之旅,虽然短暂却浓缩了“千山万水”。

我想说说文本。

这是彻头彻尾的“自然写作”。最早可追溯至17至19世纪的英美,源自英文Nature Writing,他们最早遇见了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在丛林中重新找回理智和信仰”的观点。

其实,在《万水千山》中,还可以读出庄子的智慧:“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知北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天下》)。不过,沈颢粉粹了大词和概念,更多回归个人的思悟,进入到个体的生命体验。

北大中文系出身的沈颢,当年著名的校园诗人,擅长写金句:“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

多少年过去了,这些历经时间洗礼的句子,依然能激起我们的情感波澜。同样那些浓缩的人生感悟和精华,像工匠般雕刻成一个一个金句,在《万水千山》里成群结队般涌来,铺天盖地。

“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这也是当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这些年来,至少作为作家和诗人,沈颢在秉持着这种理念。在《万水千山》,他把自我的每一个细节——所做、所忆、所想——都记下来,然后再回顾它们,像观察病理切片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他苛求必须诚实,既不刻意回避,也不故意回忆,让自我像水一般流出来,流入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中。

用日记体形式,把每一天过成散文,过成诗歌,即使氧气稀薄,与世隔绝。这得多么富有浪漫主义情怀。很多作家用过日记体形式创作。如果一篇文章的最后,附上一首诗歌呢?

或者,对每一天进行精彩的叙述,还以诗歌结尾,并且这些诗歌是一天中的某一个场景,某一个瞬间,或者想起某一个故人,激发灵感,充满智性,如此真切,用此结束一天的心灵之旅,会不会感觉新奇?

“如果我挂了,谁来参加我的葬礼”“他们下山时带走了一袋干垃圾”“黑颈鹤,以及这世界上真正的首富”“又听见那怪怪的呼叫声,像是咒语,又像是喊麦”“真想光着身子在草原上奔跑”“风小得只有湖水才能感受到”“当我用额头敲击一下石板后再抬起头来时”“那些用来‘闻’的情书”……

当年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时独树一帜的长标题,他用在《万水千山》里,依然那么性感。翻阅这些小标题,仿若看到别样的西部世界在眼前徐徐展开,风雨雷电以及一切生灵,在这个斑斓的星球鲜活而充满生机。

当然,你还可以窥探一个中年人晚熟的少年心。那些味觉的失去和归来,对亲人故旧离去的伤感、怀念,以及高窗之下那些残存温暖的人心……在《万水千山》里,沈颢以穿插的形式,写了失去自由和重获自由时的点滴心境,读来令人百感交集。

这是他的“私货”,他慷慨地捧出,他“独坐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