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吗
作为类型文学,科幻小说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alance)1是在历代后辈对其历史的追溯中层累建构的。当雨果·根斯巴克在《惊奇故事》(AmazingStories)第一期,把儒勒·凡...[详细]
-
虽千万人吾往矣:《流浪地球》中的科技想象与科学家精神
人类的未来是何种光景,地球的未来又会是怎样?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越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当下与眼前,而将目光投射于更遥远的未来,去思考地球的命运、人类的归宿,去思索星辰大海、宇宙边疆,刘慈欣正...[详细]
-
《流浪地球》与 的科技想象力
即便不是科幻迷,也极有可能在2023年春节走进电影院,去观看电影《流浪地球2》。2019年春节,电影《流浪地球》获得高达46.5亿元的票房,被视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时隔四年,这部电影的续作又将...[详细]
-
佳作连连丰盛产:2022年科普阅读印象
“新春酌绿蚁,科普入话题。阅览飞思绪,品书赏彩霓。”过去的2022年,我因给多家报刊专门写科普书评或科普文章,加上时常参加科普图书推荐、评审等活动,全年阅读了不少科普图书,今从主题科普出版、原创科普图...[详细]
-
IP改编任重道远
近日,《三体》动画在B站播出,打响了科幻IP“三体”系列影视化改编的“第一枪”。该剧上线首日破亿,创造平台在线观看人数新高的市场热度,反映出观众对经典科幻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极大热情。然而,随着剧集内容...[详细]
-
与科学文化漫谈
对谈人: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田松: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详细]
-
寻找“技术向善”的可能
近年来,“技术伦理”的议题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多维探赜的焦点,尤其是面对诸多现实技术的“催逼”与“摆置”,人们在一味享受技术之利的同时,也逐渐陷入技术异化的境地。由此,所带来的个体危机与群体道德困境演化为...[详细]
-
诗 :刘宇昆短篇小说印象
以我对刘宇昆的了解,我认为他会反对贴标签。而当代文化政治最热衷给人贴标签:亚裔美国文学、海外华人作家、移民写作、离散文学、科幻小说家、奇幻小说家、科幻翻译家……刘宇昆在科幻和奇幻小说领域中取得瞩目的成...[详细]
-
全景式呈现中国 发展生态
青年学者詹玲教授的新作《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转型研究》(下称“《转型研究》”)将视野放置在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即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区间内全方位、多侧面地呈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美...[详细]
-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地球
《重启丰年》的故事契机颇有些《山海经》的风格,宇宙中的阋神星向地球发射了一块陨石,陨石降落至大气层之前碎裂成9块,分别降落在地球的9个大洲上,随之生长出9棵参天大树,这些树的树冠发出荧荧绿光,宛如明月...[详细]
-
詹玲:启蒙视野下的中国 小说发展流变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在继晚清和新时期初之后,掀起了第三轮创作热潮。“新生代”作家群的迅速壮大,多部巨著的推出以及科幻文化产业的兴起,使新世纪科幻小说创作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盛景,无论在叙事内...[详细]
-
科学理性哲学
王晋康起步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刊物《科幻世界》,与刘慈欣、韩松、何夕并称为科幻界的“四大天王”。自1993年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亚当回归》至2019年长篇封笔之作《宇宙晶卵》,历时26年,他的创作始...[详细]
-
世界视角下的中国科幻小说
01科幻文学与世界建构在《三体》发表的几个月前,刘慈欣发表了中篇小说“山”。[1]《三体》无疑是迄今为止被译介到国外的中国当代小说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为全球畅销书甚至进入机场书店,成为旅客带上飞机的热...[详细]
-
中国科幻研究的知识演进与趋势探析(2000—2020年)
科幻研究是基于科幻文化而产生的跨学科研究,含括了文学、美学、技术哲学、科学传播等面向。自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Frankenstein)诞生以来,科幻作品以其张扬的创意性、复杂的技术性以及悬置的故事性逐渐通俗...[详细]
-
元宇宙:一枚仍在空中翻转的硬币
元宇宙,是风口还是“虎口”,是机会还是“泡沫”?诸多业界专家、企业界人士认为,元宇宙犹如一枚抛向空中、仍在急剧翻转、尚未落地的硬币。对于元宇宙的概念和内涵,业界尚无定论。较常见提法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详细]
-
科普作家的硬科学基因与创意写作素养
利用好中国丰富的写作人才资源,引导更多的文学写作者加入科普写作领域,促进科普作家群体的壮大,从写作人才培养体系入手,加强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对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使用创意写作教学方法为科普作家群体提供写作能力训练,从...[详细]
-
机器写作时代的小说创作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在...[详细]
-
科普要响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详细]
-
徐可:为中国 文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幻想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山海经》到唐传奇,从《西游记》到《聊斋志异》,都能看到幻想的影子。但科幻不完全等同于幻想,直到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才被引入中国。1904年,中国有了自己...[详细]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详细]
-
叶菲列莫夫:科学与科幻
译者按伊万·叶菲列莫夫(ИванЕфремов,1908-1972)是苏联20世纪50-60年代时期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家。作品以讲求科学性著称,也是极负盛名的古生物学家,对地质、历史和哲学亦有研究,因此...[详细]
-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开始,科幻便搭乘着“新小说”的顺风车进入国人的视野。尽管当我们翻阅文本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其中怪异的想象发笑,但在这些充满矛盾的情节背后,却暗含着知识分子对当下与未来、衰亡与新生的思...[详细]
-
董仁威:“《三体》后时代”出现突破性作品的时间不远了
原标题:中国科幻的第一个百万大奖诞生7月31日,中文在线的全球元宇宙大赛奇想奖(科幻小说类)揭晓,十部获奖作品从上万部参赛作品中胜出,每部获奖金10万元,共100万元,中国科幻的第一个百万大奖诞生(四...[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高质量原创科普图书的实现之路
主持人:杨虚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科普出版人受访者:何龙:长江少儿出版集团董事长、社长,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者,博物作家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