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科普要响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

发布时间:2022-09-15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互依存、同等重要、互为助力、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全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深化科学普及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强化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了科普工作的新格局,探索出了“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模式。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大幅上升到2020年的10.56%,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时代发展给科普带来深刻之变。科普作为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建设人才第一资源的社会基础,推动了科技的创造、传播、扩散、应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全面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能。同时,科普也呈现出理念、手段、方式、机制的新变化,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技术应用、教育文化再次呈现交互推动、融合发展的新态势。面对当前的时代之变、人民之需,科普更需要摒弃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实现全面提升创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正是为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提供了实践指南。实施好《意见》,就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开展科普的重大意义,树立“大科普”理念,压实全社会责任,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更要发挥科普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以高质量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科学根基。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高质量原创科普图书的实现之路

    主持人:杨虚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科普出版人受访者:何龙:长江少儿出版集团董事长、社长,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者,博物...[详细]

  • 以人为本的创新与融合: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普创作与传播

    科普,顾名思义“科学普及”,即面向社会大众,以易于接受、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的公益性传播行为。在科普的过程中,传播内容是科学知识或概念,但传播目的并不是让...[详细]

  • 苏湛:科普传统与中国 共同体的演变

    苏湛: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历史系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哲学、物理学史、科学文化。著有《看得见的中国科技史》《十一世纪中国的...[详细]

  • 周忠和:科普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有些时候,我们被教会了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因此即使你对书本外的知识表现出一点儿兴趣来,恐怕也没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提出真正的问题。慢慢地,我们的好奇心就会废退...[详细]

  • 从“倡导”到“推进”开启科普阅读时代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用词力度上更是从以往的“倡导”提升为“深入推进”,体现出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阅读是个人之事,也是...[详细]

  • 元宇宙:创造新的文艺空间?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30年前的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出版,书中描述了一个名为Metaverse的虚拟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详细]

  • 李岩:技术飞升

     在科学出现之前,试图成为神祇的自由渴望,只能寄托于虚无的神话或艺术想象,而自从人类掌握了科技工具,这种想象就开始介入到现实。长久来看,面对无尽而未知的宇宙,智人...[详细]

  • 中国科幻文学——站在微妙时间点,酝酿新生长

    对于中国科幻文学来说,2021年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阅读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日渐清晰,“科幻”越发成为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标签。此前隐藏在故事情节和瑰丽想象背后,许...[详细]

  •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