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于: 文艺报|张悦2021年12月29日08:51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

  科幻女性 女性科幻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在至今为止特别出彩的科幻女性形象依然乏善可陈,更重要的是,一种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女性科幻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和讨论。

  作为近几年被讨论度最高的科幻文学作品,《三体》在不断走向经典化的同时,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引发不小的争议。特别是第三部里的程心,几乎成了《三体》系列中最受非议的角色,美丽、善良、仁厚,这些几乎完美的特点都集聚在她身上,但也恰恰因为这些特点,使她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成为毁灭地球甚至整个太阳系的关键因素。其实在我看来,刘慈欣在程心身上所想要追问的,是极端的生存环境下道德是否必要、民主政治是否完全合理。无视这个前提进行性别观的讨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早在《三体》之前,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塑造过一个与程心完全不同的女性角色——林云。她行事果断、极度理性,对武器有着几乎病态的迷恋,在面对常人都难以处理的人性考验面前,她总是能够毫不犹豫抛弃所谓的道德。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刚毅尖锐的女性形象,依然有不少读者认为林云对武器的狂热和执著,在道德面前的杀伐果断,不仅丧失了女性的特征,甚至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温度。 程心和林云两个女性,两种性情的极端,但营造出的效果似乎都差强人意。程心从初登场到结局,同样的错误,她一错再错,这是真正触怒读者的地方;林云是军校出身、洒脱冷静,但随着故事的演进,林云性格始终呈现的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读者对人物的期待变弱,反而对她的偏执多了一种不理解。人物角色缺乏成长性和变化性,人物行为又缺乏足够的逻辑动机和现实支撑,这才是症结所在。

  关于这一点,刘慈欣并不讳言。他曾在采访中多次谈及对于科幻人物性的理解——“人物只是讲故事的一个工具”。这样看来,人物扁平化的处理不仅不是针对女性,反而是刘慈欣在人物理念上故意而为之的追求。可是当把视角集中在他笔下的男性人物时,又发现事实好像并非如此。以罗辑来说,一个玩世不恭的大学教授,被选为面壁人、成为执剑人,又不断被抛弃、被审判,最后作为人类文明的守墓人,在二维化攻击中迎来悲怆的英雄主义死亡结局,罗辑这个人物跃迁式的成长承载了刘慈欣精心的设计,表达了他对人性、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即便是着墨并不多的史强、章北海,也都有着比较丰富的性格层次。归根到底,文学创作中作品的丰满度和人物的丰满度是很难分离的。或许刘慈欣并非有意将女性扁平化处理,但从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男性角色确实要比女性角色来得更加丰富,也更加讨喜。在我看来,刘慈欣在潜意识的男性思维下,他对女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女性角色的构想还不够丰富和健全,比起塑造一个女性人物,刘慈欣在处理罗辑、章北海、史强这样的男性人物方面显然要更加得心应手。

  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当下国内女科幻作家的创作上时,会发现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近些年,越来越关注到以赵海虹、凌晨、钱莉芳、夏笳、迟卉、程婧波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女性作家群体。但是坦率地说,这种关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她们的女性身份。在科幻文学这个性别色彩格外明显的文学门类里,女性作家的突围本身就是一个惹眼的性别话题。在网络上,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女作家常常为女性在科幻领域争取话语权,但另一方面她们又都不愿意过于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认为“不应该把女性群体从科幻作者的群体里分离出来”,更不愿意给自己的小说贴上女性标签。

  对于作家来说,标签化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对于女作家来说,更是如此。毕竟成就一部作品的,并不是教条主义和性别身份,而是作家在人性、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和思想高度。但问题是,读者对人性的洞察、对价值观的判断又是建立在包含了性别问题在内的无数个问题之上的,这二者并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缠绕、相互掣肘。对于国内女性科幻作家来说,即便是刻意淡化女性身份、性别意识,但这些问题也会通过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所谓的软硬科幻之争,表面上看是两种科幻形态的分歧,但归根到底依然还是“科学”的雄性话语和“文学”的女性质素如何相融的问题。

  女作家的创作自然不用刻意强调女性意识,但更无须回避,事实上越来越多女性色彩鲜明的科幻作品已经出现:比如说赵海虹的创作尽管书写的依然是传统科幻里常见的主题:《伊俄卡斯达》写的是人与异族的关系,《破碎的脸》写的是人工智能等等,但她对女性人物的细腻刻画,凄美的感情渲染,都倾注着女性独特的生命感悟和生命体验。再比如说夏笳从早期的《关在瓶子里的妖精》到后来的《卡门》《你无法抵达的时间》《爱的二重奏》,那种边界模糊的文体形式、温情诗意的写作手法,也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虽然当前一些女作家的创作还存在着产量不高、作品质量不够稳定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科幻的萌芽已经开始显现。

  事实上,不管是科幻女性还是女性科幻,在当下中国的科幻文学语境中依然还是一个比较边缘的话题。在不少人看来,科幻文学是对历史与未来的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在这种广阔的结构、宏大的命题中,性别问题似乎显得不足挂齿,因为科幻蕴含的对未知的恐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这些主题都是超越性别的。但我们是否能说科幻叙事完全无关性别,或者说性别差异在科幻这种特殊的文学类型下已经没有意义?离开了性别叙事的科幻,是会更加广阔还是贫乏?一种文明有没有可能建立在无性别的区分上面?

  一直以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中国的科幻文学本身的发展程度。当前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依然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作家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某种理念的先锋实验上,角色的性别饱满度还未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得到充分的开拓。这也是情理之中,对于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我们都没有理由苛求它能够同时具备先锋性和成熟度。但问题在于,性别意识的启蒙与科幻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定是先来后到的关系。当下的中国科幻想要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除了自身的沉淀之外,还期待着外来视角的刺激。女性科幻可以成为外来视角的一种,它并不是将科幻文学进行狭隘化和局限化,而是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打开科幻文学类型。在科幻之前冠上“女性”,并非是一种挑战和颠覆,而是利用科幻的文学形式释放出当下既有社会里难以被觉察的问题,并将其呈现、夸张、放大,让它被感知、被看见、被理解,最终被解决。在中国的历史语境和本土环境中,无论是女性文学还是科幻文学,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文学问题,更多还是个社会问题。而目前这两者在当下中国的发展,都不充分。从这一点看,科幻文学未尝不是中国女性主义进行探索的一个实验沃土,女性主义又未尝不是进一步打开、激活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建构。从中国文化的语境、价值体系和现实状况来看,我们需找到一种更加本土的方式建构出中国科幻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我们期待着更多作家怀着真诚与勇气深入其中,也期待着在不远的未来,科幻文学能够打破边界,女性能够突破藩篱,以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彼此。

  但愿这不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