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外国小说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小说世界

发布时间:2012-01-31 来源于:中华读书报 作者: 李惠茹 点击数:

  荣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的《奥丽芙·基特里奇》给我们呈现了美国小镇普通人物平淡中充满张力的生活。这是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第三部作品,有人说她具有大师的潜质,这是一部大师级的杰作。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1956年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从小在缅因和新罕布什尔的小镇长大,在贝茨学院毕业后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她于198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她的不少作品发表在《红书》和《十七岁》上。她的《艾米和伊莎贝拉》获得2000年度的桔子奖提名。《奥丽芙·基特里奇》则获得了2009年度的普利策奖。后来此书又在意大利获Premio Bancarella奖,据说是海明威之后第一个获该奖的美国人。

  小说人物众多,形形色色兼备。总共有101个人物,仅基特里奇家族就出现了9个角色。有药店老板、数学教师、足球明星、肥胖的运货员、理发师、女招待、前大学教授、收银员、木匠、医院行政人员、会计、护士、房东、警察、五金店老板、木材厂工人、校医、杀人犯、士兵、学生等等。这些涉及广阔领域、关系复杂的角色有的互相交织,有的各自为政,共同构成小镇的社会网络,演出着各种人生的悲喜剧。如此大量的角色撑起分量沉重的芸芸众生相的全貌,甚至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找到跟自己类似的那款人物。

  结构的别致足见作家营造、用心之细密和精湛。这部作品其实是用13个故事构筑起来的长篇,而这13个故事又各具相对的独立性,其中绝大多数故事的核心人物则是女教师奥丽芙·基特里奇,她时而充当某篇小说的核心,时而又在某篇小说中飞速地露个面,目的是把全书构成某个更为宏大的有机体。全书人物活动的地点集中在一个小镇,有些人物反复出现。这些故事,有的写在某个男子的葬礼上妻子刚刚获悉丈夫对自己的不忠,有的写发生在医院里的人质事件,数学老师奥丽芙充当着把这些故事勾连起来的角色。这13篇小说中写得最弱的正是她飞速露个面的那两篇。没有奥丽芙,这部小说似乎就会游移不定,好像脱离了锚的船只。这部作品,既有长篇的宏观视角,架构可作长篇来读,同时其中的要素又体现了杰出短篇的特质:选取生活中瞬间的碎片,用特写来讲述完整的故事,所谓的以小见大。

  探索活的精神世界,切入复杂的性格深处,矛盾中浮现立体的人格。奥丽芙是个复杂的人物,并非我们一目了然的那种好人,有时在邪恶和善良的怜悯心之间摇摆。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人都是费解的谜团,奥丽芙也不例外。有时在这篇故事中,她的行为可能很恶劣,有时在另外一篇中又可能会挽救了某人的生命。连他的儿子都说:你让人感到可怕。她甚至毫不讳言地对朋友说:听到别人生活中碰到麻烦,自己感觉挺爽的。但是,当这些故事继续向前推进时,我们看到这个女人更为复杂的画像逐渐浮现出来。她可能冲着儿子谩骂吼叫,可其实心里深爱着孩子,而表达爱的方式令人匪夷所思。丈夫是个善良的男人,奥丽芙同样爱着丈夫,但却在表达爱上总是跌跌撞撞,毫不流畅。她经常情绪阴郁,可是同样会突然发出深沉的开怀大笑。她内心深处潜藏着同情心和怜悯感,甚至对陌生人也如此。她知道,生活是孤独的,不公平的,持久的婚姻和突如其来的死亡需要巨大的造化。她知道,自己已经烂掉,有着太多的悔恨。她知道,人们难免会失败,最终,连脆弱的希望也会化作泡影。这就是奥丽芙复杂矛盾的精神底色。作者试图告诉读者,我们如果仅凭碎片般的经历,是很难完整地认知一个人的。这部作品处处在暗示要探索这样一些神秘的难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这样做的动机何在,我们有关自我的认知是如何遭到扭曲乃至缺失的,最终几乎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无法完整全面地对待自己。这些故事充满了思想的深度,虽然表现的都是个体,然而探索的问题却具有穿透力和普遍性。作家促使读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复杂、不可思议的人物的行为和精神世界,让读者从人与人之间内在关系的互动中理解人性的微妙。

  用心来感知人情和世态,以强烈的主观风格道出诡异的庸常。奥丽芙对自己清醒的反思贯穿通篇,那种自我意识是很耀眼的。这种自我意识的风格还体现在作者对行文调子的确定上。伊丽莎白喜欢用所谓无拘无束的间接风格。比如,作为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可能会使用某个特定角色的语气和视角,比如写郁金香盛开得很“荒谬”,而荒谬则是很具奥丽芙个人特色的词汇,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作家在这种本来应该客观的叙述中让强烈的主观色彩介入,就像一个强势人物会改变某个房间的气场。

  考究而逼真的氛围弥漫全书,犹如淡淡的雾,让读者感觉头发里,眼睛里,都掠过或者钻进这样的雾。氛围的营造很是考验作家的功力。如何让自己的人物、地点浸淹在某种真实而独具个性的氛围中,这是需要作家费点思量的工作。全书虽然由13个短篇构成,但是,却有某种统一的氛围贯穿其中,悲观的底色中处处洒着亮泽,时间在流逝,流逝的过程中载着看不见、摸不着却在那里存在和漂泊的情的忧愁。这些东西只可在特定的情景中意会,却很难言传:我个人以为,凡是用心来写的东西,到了炉火纯青之境,那个最神秘的核儿最难单挑出来说个明白。这部作品不仅把故事、人物、思想、情感呈现给我们,还把既是上述要素的融合又具独立性的氛围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暂时淹没在它的氛围之雾中。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小说世界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1956年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从小在缅因和新罕布什尔的小镇长大,在贝茨学院毕业后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她于198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她的不少作品发表在《红书》和《十七岁》上。她的《艾米和伊莎贝拉》获得2000年度的桔子奖提名。《奥丽芙·基特里奇》则获得了2009年度的普利策奖。后来此书又在意大利获Premio Bancarella奖,据说是海明威之后第一个获该奖的美国人。 ...[详细]

  • 《巨人的陨落》人物形象简析

    《巨人的陨落》是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肯·福莱特作品。   《巨人的陨落》这本书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整本书的写作技巧。   它有深度,在五个家族发生的情节之间,夹杂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使人们对于这场世界大战、这场巨变的认识更加真切。...[详细]

  • 东西方侦探小说简史

    21世纪,新世纪,推理小说理所应当迎来新的纪元。日本的创作者们继承了社会派推理清新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和新本格推理华丽的设定,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推理小说。这类小说类型化痕迹非常模糊,已经很难适用某种定义,“好看”成为了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些作...[详细]

  • 读布尔加科夫小说《狗心》

    这是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个公案。米·布尔加科夫的中篇小说《狗心》,从1926年被苏联政府没收原稿,禁止出版到1987年被搬上莫斯科大剧院舞台公演,整整60年,差不多贯穿了整个苏联历史。据说该剧的演出在当时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应,场场爆满,而且还有数千人被拒之门外。...[详细]

  • 龙与地下城题材奇幻小说及其衍生作品简介

    龙与地下城题材奇幻小说及其衍生作品简介...[详细]

  • 《指环王》背景中的诸神简介 

    本文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参考台湾朱学恒在联经版《魔戒之王》2002年1月初版中的翻译,其他的人名是我按自己认为的发音翻译的,但是没有确切考证过,仅作参考。Valaquenta是Eldar[艾达,高等精灵]中流传的诸神说明。因为原文中诸神名号繁多,本文只是简介,故不给出全部称谓,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查看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详细]

  • 美国官场文学小说热销

    《我在美国当公务员》是一本“美国官场文学”作品,作为从美国联邦卫生部的一年合同工到与总统同台演讲的联邦医疗福利专家,何奇恩以“美国公务员”的经历,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对美国“官场”进行了直观的描述,让读者触摸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运转机制。不过,书中并没有潜规则、钱权色交易等这些“官场文学”习见的内容,而是用详尽的笔写出了进入陌生国度、未知行业的忐忑以及现实与心理困难的克服。换句话说,热销的“美国官场文学”提供的是励志作品。 ...[详细]

  • 最罗嗦最狗血的畅销小说:《暮光之城》

    小说《暮光之城》,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故事描写的是中学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的浪漫爱情故事。仅在美国本土,《暮光之城》系列的销量就已超过5000万册,全球销量则突破8500万册。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的上映,更是在全球掀起了...[详细]

  • 石原慎大郎《太阳的季节》

     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发表后,立刻引起了文坛上的激烈争论)反对派佐藤春夫说:“这只不过是任性青年的一种猥亵文学”。同时,他们还认为这是过去青少年流氓文学的新翻版。赞成派却认为这部小说很有新意。...[详细]

  • 美科幻小说家状告育碧《刺客信条》侵权

    美国科幻小说作者John L. Beiswenger声称《刺客信条》中的许多地方和自己的作品《Link》有类似的地方,因此状告育碧侵权。 ...[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