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中国作家

庞宏敏

发布时间:2022-02-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庞宏敏,笔名:久一。出版了《走向世界的新领军者》一书;在国家级期刊《世界海运》上发表过十余篇专访。

  久一:最是儿时年味浓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随着年龄变化的,是对一年比一年过得更快的感知;恒常不变的,是沉淀于心又不时泛起的记忆。

  而在这些经久的记忆中,还有什么比小时候过年更让人开心的呢?

  当北方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冬,年味就隐隐弥漫开来了。家里会陆陆续续买进米面鱼肉、瓜子糖果、对联挂贴、香烛鞭炮……随着年货购置的逐渐升级,年味也愈发浓郁。等到裱好了墙纸和年画,屋子里忽而涌出一大片五彩斑斓的春天,小孩子对于年的热切就进入倒计时了。

  灶房里整天热气腾腾,今天一锅蒸馒头,明天一锅油炸丸子,整条街上都飘散着办置年货的香气。炕烧得滚烫,炕席不小心要烧出糊味。炕头的席子常给掀开卷起,我们小孩子赶紧见缝插针抓一把花生放到炕头上烘烤。等花生壳冒出丝丝缕缕的白烟,并且有了焦色的烤斑,就把两个小布兜装得鼓鼓当当,一溜烟奔向奶奶家去了。

  奶奶身边有十多个孙子孙女,谁要有了好吃的,多半会第一时间跑到奶奶家,半是炫耀,半是分享,所以小时候总不缺打牙祭的机会。哪怕一块糖,也可以弄碎了,一人分一点儿,何况大一点的像柿饼之类的——薄薄的一层白霜裹着甘甜弹牙的果肉,世上还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吗?

  直到有一次,父亲去北京带回了奶油面包。初尝奶油的滑腻香甜,大姐联想到了雪花膏,不肯吃。我不知道什么是奶油,只以为要是天天都能吃到,岂不是天天都在过年!但是如这样的,存有珍馐一般的记忆,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反而难以找寻。纵使寻常人家日常餐桌早已达到小时候过年的水准,挑剔的味蕾却无时不对年味形成挑战。不是吗?人们得到的越多,产生的满足感就越低。过去守着黑白电视连广告都不愿意放过,如今不管春晚如何卖力,不仍是免不了“形同鸡肋”“味同嚼蜡”的吐槽么。“过年都不知吃点什么了”,这胜似矫情的无奈,所稀释的岂止是年的味道!

  好在农村的婆婆家,一直都可以寻见儿时的年味。婆婆家过年的饭桌上,永远都会有豆腐泡炖排骨,鸡肉炖蘑菇,猪皮冻,糖霜花生米,还有以年猪为主题烹饪的各类美味。鱼虾贝类等海鲜基本成不了受宠的主角,大白菜拌地瓜丝也永远是最下快的一道爽口菜。而且,婆婆家过年依然保留着做多的习惯,肉类食品用大小陶盆装得海海,放在冷气弥漫的北屋里,静下来的油汤凝固成白花花的油层,连盆沿都像是被油花浸透过的。油炸食品更是可以从初一吃到十五。不仅如此,婆婆家还有个习惯,饭桌上哪道菜要是吃剩不到一半,立马添菜,不管如何劝阻说这样添下去就会形成剩菜,可是农村过年的饭桌之道才不听你那套新规矩呢。所以,在婆婆家,过年若不胖上三斤,要么是你太有自制力了,要么是你装假了。总之就是和主人无关。

  其实,这是与传统人家对于年的礼遇有关啊。

  小时候,过年的新衣裳也是家庭春节开支的重要内容。各家各户,不管是富裕些还是贫困点,至少先要把孩子的一身行头从头换到脚。大年三十一大早,我们会迫不及待穿上新衣,也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非要等到除夕夜或大年初一才换新衣。后来渐渐明白,是小孩子对于年的渴盼,早已无法挨到哪怕再多一天的等待。

  换好新衣的第一站,必是奔向奶奶家。爷爷在灶前烧火,奶奶在堂前忙着布置供桌。小孩儿们屋里屋外跑来跑去,要在平时这般碍手碍脚,早被爷爷训斥了。而过年,爷爷是有很多禁忌的,告诫家人不能说不吉利的字眼,要称“醋”为“忌讳”,初六之前不能洗衣服,不能动针线,不能呵斥小孩儿……各种禁忌交叉繁冗,却让孩子们知道了规矩,懂得了章法,学会了敬畏。

  过不了多时,街上早已聚集了成群的小伙伴。女孩子穿得鲜艳,头上扎起了花花绿绿的头布。小一点的孩子,还会在额头上打个红千,像唱戏的一般,我曾以为那是取对联上的红给按上去的。男孩子不是一码深蓝,就是一色军绿,时髦点儿的,还会在领子上加一对红领章。在簇新衣裳的约束下,连平日里漫山遍野疯跑的调皮鬼,走起路来也愣是变得一字一板,那几分钟罕见的文绉绉实在是别扭和好玩。小姑娘踢毽子也变得格外小心,生怕把新衣裳沾了泥土。有一次年三十吃午饭,我的衣服不小心洒上了油汤,母亲把衣服给洗了,我闷闷不乐了一个下午,趴在炕上有说不出的难过,这可是盼了一年的新衣服呀。母亲把衣服放到炕头上反复烘干,终于让我在年三十晚上如约和小朋友们出去玩捉迷藏了——要是没有新衣裳,除夕夜的捉迷藏和平时的捉迷藏又有什么不同呢?那一身散发着印染清新气息的衣裳,也是小孩子过年不可或缺的味道啊。

  大人们即使没做新衣,也要把相对最新的衣服拿出来。记得四叔那套呢子中山装只在过年穿三天,三天之后放置衣柜以待来年,如此连续穿了好几年。但不管是否添置了新衣,人们对于年的欢喜感,仪式感,甚至是敬畏感,都会在穿戴整齐的一刻油然而生,从而让平淡且时有拮据的生活一下子充满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希望。而所谓过去人们对过年的隆重的执着,大概也都与之类似。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年味的浓淡和人们对于年的态度,已经与吃穿没什么大的关系了。即便如此,年味依然需要用某种情感来表达,以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对生活的沉淀,升华,再沉淀……从而在我们的生命里存有对年的一种永恒的欢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任太成

    当前,以餐饮浪费为主的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详细]

  • “新东北作家群”的提出及“新东北作家群”研究的可能

    (一)新东北作家群的提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支以著名作家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罗烽、骆宾基等为代表的很有影响力的文学创作群体东北作家群...[详细]

  • 东北作家群重新崛起的亮色与希望

    苍茫辽远的大草原、堪称草原宝典的“神圣族规”、神秘而独特的老祖母、塔头滩上著名的拉嘎老古庙,以及彪悍的“汉哥”和“把头”、如铁旋风一般飞旋跑过大草原的猎...[详细]

  • 东北作家群女作家:白朗

      白朗,女,原名刘东兰,1912年8月2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庭训严格的家庭里。沈阳小河沿亭亭玉立的荷花,北陵与东陵蓊郁的苍松翠柏,给儿时的白朗带来了无尽的遐想与乐趣,同...[详细]

  • 白朗《为了幸福的明天》

    与萧红几乎是同时走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白朗,在 20 世纪的 50 年代,又以自己勤奋的耕耘向人们提供了一部力作,这就是饮誉中外文坛的中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详细]

  • 《呼兰河传》:在人生的末端回顾童年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背景。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7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茅盾说《呼兰河...[详细]

  • 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

    萧红,这个被传奇化的人物,是民国文坛的异类,没有大家闺秀之色,也非大学里的文雅的女子。她的身世颇为普通,又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但其汩汩流淌的情感之潮,在灰色的寂静...[详细]

  • 骆宾基《边陲线上》

    《边陲线上》是骆宾基的处女作,也是骆宾基的成名作。它是骆宾基把文艺作为为民族主义革命斗争服务的一个具体例证。骆宾基的创作风格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详细]

  • 骆宾基: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

    骆宾基作品中最能够代表其关注个体和民族之间矛盾并进而做出选择的就是《边陲线上》。这部长篇小说创作完成于1936 年,这是骆宾基探求“个人私欲”与“民族需要”...[详细]

  • 为中国的命运而写作——盘点骆宾基的生平

      骆宾基原名张璞君,1917年生于珲春市一个经营茶庄的小商人家中。骆宾基开始记事儿时,家里已经破产,只能靠变卖存货勉强为生。小时候他常带上心爱的俄罗斯纯种狗,在...[详细]

  • 幽默武侠大师,搞笑小说圣手

    李凉的出现,使由金庸、梁羽生、古龙创的武侠模式被打破,这匹野性不羁的黑马,一反血腥江湖的格局,开创了一个嘻笑怒骂、妙趣横生由奇神、狂侠、神偷、酒狂等英侠少年构成的新江湖,这些少年人,一个个清纯脱俗,古怪精灵,或分怀绝技(丁小勾);或聪明绝顶(杨小邪)...[详细]

  • 周敏

      周敏 Zhou Min (1973.7— )女,汉族。出生于北京市,籍贯河北省唐山市。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系。1996年调入东方少年杂志社,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2013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著有长...[详细]

  • 傅爱毛

    傅爱毛,出生于新密市的女作家。她从200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小说已近200万字。   小说《嫁死》,以奇异的构思、平实而冷峻的笔调完成了围绕死亡展开的叙事,引起全国文学界、影视界...[详细]

  • 东北作家群及小说代表作品

    “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有一批文艺青年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其中有些人已经有过一段创作经历,有些人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文学活动。他们怀着对于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详细]

  • 老舍创作历程简述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一部分作品受有英国小说的明显影响,主要是取其 幽默风趣和用语力求机智俏皮的特点。他一向注意写得通俗易懂,后来又努力于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工作,他的作品特别在城市居民中拥有广泛的读者。《 骆驼祥子》译成多种外文后,得到较高的国际声誉。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影响。...[详细]

  • 李劼人《大河三部曲》

      李劼人(1891.06-1962.12),1891年6月20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家祥,中年时期的李劼人常用笔名劼人、老懒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李劼人中学时代...[详细]

  • 李印功

    李印功,男,1953年生,富平县人,现居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华文月刊》杂志常务副主编,《陕西文谭》网策划,《陕西农村报》原执行总编,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编剧。出版长篇...[详细]

  • 网络文学十年十佳优秀作品简介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简介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25日正式在京落下帷幕,十佳优秀作品揭晓:《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 此间的少年江南着华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详细]

  • 王鸿达

    王鸿达 (1961—) 山东黄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伊春市汤旺河区克林学校教师,大庆市萨尔图区公安分局民警,萨尔图区文化馆创作员,大庆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创作员,文学创...[详细]

  • 冯延飞

    冯延飞 (1948—),男,汉族,吉林省长岭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现供职于吉林省艺术研究所。1978年4月至1979年8月在吉林省白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 冯延...[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