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潍娜——“‘新晋’的生命正从某地赶来”
《灵魂通信》中充斥着巨大的空间感,将自然万物、个体与世界、此岸与彼岸、不同状态的时间联结在同一个宇宙之中。在此处,所有出现的事物都有如蛛丝般的联系,保持着某种平衡,此消彼长。死亡变成新晋的生命,曾经沉重的死亡之...[详细]
-
周于旸小说读札:现实生活的魔幻表达
初读周于旸的小说,一开始总会被他新鲜的意象和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结构吸引,细读之下才发现,故事背后依然隐含着他作为青年写作者对现实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作为两次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奖者,周于旸的写作并未纠结于...[详细]
-
“劳动”的诗学:“劳动”与早期新诗的写作机制
“五四”前后,在“社会改造”的整体氛围中,“劳动”问题尤为凸显。“劳动”话语凝聚着对新社会、新自我的想象投射。它不仅被视为新社会得以运转的基础义务,同时也被看作是达成理想的人生境界和自我实现的有效方式。而一...[详细]
-
李松睿:与时代对话
在当下的学院体制中,所谓文学研究与现状批评的学术分工,变得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曾经接受过长达七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训练的研究者,当我渐渐把工作的重心从文学研究转向当代文学批评时,不时会遭遇同事、好友带有善意的...[详细]
-
萧根胜《国瓷之光——李国桢传》 用工匠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
萧根胜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肃的报告文学作家,曾经创作出版过获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海长云》及其他一些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近读他历时6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以其长...[详细]
-
肖龙《失忆症漫记》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归乡者成为乡土文学中常见而典型的人物,鲁迅的《故乡》、废名的《桥》、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等作品让我们看到归乡者的审世情怀及复杂情感。肖龙的小说《失忆症漫记》开篇即交代了“我”的归乡者身份...[详细]
-
袁宏灵《云涌峰顶》魂抒写与深情歌咏
袁宏是近年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的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诗歌创作从简单的叙事抒情转而关注诗歌架构,注重哲学思考和生命体验,实现灵魂抒写与深情歌咏。众多诗歌逐渐被当下诗坛认可,部分诗作获得了诗坛的赞誉。诗集《云...[详细]
-
任彧《超凡觉醒》与“机器人”杂谈
一开始,我以为《超凡觉醒》是以凶杀为主题的推理、悬疑小说。警员陆晓琪随局长到一所学校,处理一桩神秘的群体自杀案。然而,读着读着,“玄幻”就出来了...[详细]
-
周新华《沉籍记》
周新华的小说大多与历史有涉,而小说《沉籍记》就足可见得周新华对于历史沉潜含玩的功夫,体现出周新华的叙事想象力、叙事控制力和小说驾驭能力。...[详细]
-
浅谈顾艳新作《楼下》
《楼下》是作家顾艳的一篇新作,发表于《长城》2022年第5期。“知识女性”一直以来是顾艳笔下的一类重要女性形象。在不久前的一篇小说《岁月亲情》中,她书写了一位知识女性在各种社会身份之间的纠缠,想要腾空却发现自己...[详细]
-
周嘉宁《浪的景观》
这本书从精神输出上来说是这么及时,我们正缺什么,正闹饥荒已经到十分饥渴的地步,这时周嘉宁及时地奉上一册《浪的景观》,当今天的时尚青年在这个秋天正热衷于露营的时候,周嘉宁让我们听。听,这浪声,浪奔,浪流,浪淘尽。
...[详细] -
王旭烽《望江南》 似是故人来
王旭烽的《望江南》,却“似是故人来”。说故人,源于文本里有老感情,旧时光,面貌虽改,气性依旧。《望江南》距“茶人三部曲”首部完成,二十六年;距作家获茅盾文学奖,二十二年。在漫长的间隔后,这种增补式写作,重返接续语境,比另...[详细]
-
刘汀《水落石出》
《大乔小乔》的故事围绕着“争取”展开。5年过去,那一批作家(张悦然和刘汀年龄相近)老了5岁,他们笔下的人物老了5岁,这个世界也老了5岁。到了《水落石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氛围,在看起来近似的人物关系设置中出现了。...[详细]
-
《含艺咀华》:多彩的收获与多重内含的成果
进入本世纪时,一方面社会长足阔步突飞猛进,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一方面传统在被忽略,历史个性遭遇消泯和人文价值不再崇高。这集中表现在文化遗产陷于濒危。 于是在文化领域里一些具有文化先觉...[详细]
-
《燕食记》:从饮食窥世情,论文脉之常与变
长篇小说《燕食记》故事曲折回环,草蛇灰线,用笔节制,埋伏极深。故事以香港老店同钦楼的结业风云拉开序幕,引出“我”紧紧跟随荣贻生(阿响)、陈五举师徒的脚步,从香港岛发端、北上省城广州一路溯源,循当年的聚散流徙访寻至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