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世间》:人民性表达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
内容提要 在近十多年的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人民性表达的问题已愈益明显且成绩斐然。这首先表现在当前长篇小说创作中对工人、农民、军人形象的人民性重塑上,但它不是对既有的“工农兵文学”的简单...[详细]
-
论罗伟章小说的“人心文化”及其审美建构
在21世纪的文坛上,罗伟章在“底层写作”“乡土文学”两个领域一直受到密切关注,其独到细腻的地域文化色彩与坚实敏锐的现实主义风格更为作家赢得了崇高的声誉。研究界的评价也大多集中于作家的这几个...[详细]
-
地方、地图、乡土:香港当代小说的空间建构
一直以来,香港地区更擅长将“空间”作为文学书写与学术研究的重心。这是由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意识造就,也是香港变动不居的文化特性、各种异质性因素催生的“在地”意识使然。在此意义上,相关文学创作...[详细]
-
《匠者》:对中国北方乡村民间文化的精彩解读
由赵海忠创作的长篇小说《匠者》聚焦由匠人为主体的北方乡村日常生活场景,并由此展开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以及前后近80年的乡村历史变迁。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的杏村也是微缩的中国北方农村,游走在乡...[详细]
-
写实·事件·超文化:关键词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976年,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作为《文化与社会》的续编出版,很快成为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威廉斯在序言中强调,这本书“不是一本词...[详细]
-
当代文学灾难书写的生态内涵与美学意蕴——以阿来小说创作为中心
在中国文学史中,灾难书写有着悠久的传统,包括先秦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对大禹治水场面的描写,建安时期曹植的《说疫气》对瘟疫事件的记录以及杜甫在《夏日叹》《观祈雨》中对旱灾的描摹等。进入现当...[详细]
-
国家行动中的个人意志——读刘庆邦《花灯调》
刘庆邦以短篇小说蜚声当代文坛,其实他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比如反思国民“泥性”的《黄泥地》,表现女矿工生存与命运的《女工绘》等,这些长篇并不比他的短篇逊色。“煤”与“土”是刘庆邦...[详细]
-
从“被忽略的草”到“隐蔽的土壤”
徐威(慢派读书会指导老师):在我的印象中,黄灯老师是可能是唯一一个长时间坚持到学生家去家访的高校教师,这令人佩服。她把这些丰富的调研与深入思考化成文字,于是就有了这本沉甸甸的《我的二本学生2:去家...[详细]
-
《霍林河的女人》:她们的每一面都值得被赞赏
她们不想让热血受限于年龄,冷却在时间长河里用414页的篇幅来讲述4个女孩在“山乡巨变”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霍林河的女人》这种慢火细炖的沉浸式“慢”表达,构建了都市人心中另一重“向往的生活”...[详细]
-
一部展现川江流域红色文化的力作
作家冰春的长篇小说《川江东逝水》题材新颖、视角独到,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抗战时期为大背景,以保卫内迁来川的当时国家仅有的“三化”——二三化学兵工厂、化学应用研究所、防化学兵试验基地为核心...[详细]
-
新时代生态文学的时代价值与文化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生长点,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详细]
-
汪雨萌:志怪与说理
志怪小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六朝鬼神志怪书到《西游记》等明清小说,甚至到当下的志怪类网络小说,各种各样的鬼怪、异事轮番登场,不仅能遵守有迹可循的鬼怪历史与志怪逻辑,亦能不断在人物...[详细]
-
《岭上多白云》:作为地方的岭上与超越性的地方
熟谙地方知识的作家,总会试图将标识个人成长的地域经验转化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地标,并从当下性和历史性的双重维度赋予其更具普遍性的意义。如同“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香河”之于刘仁前、“东坝...[详细]
-
《金色鹭河》:山乡巨变的民间化与案例化
刘七宝生是当代乡土文学创作较为活跃的作家,也是江西作家群里比较优秀的一位作家。每一次携新作来到东莞,都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记得上次刘七宝生是带着他的作品《丰收》的喜悦来到东莞分享的,给前来...[详细]
-
陈宁萱:越过金色的“范特西”
范特西,Fantasy,给人的感觉那么轻盈,那么梦幻,充满了憧憬、渴望,像一座金色的浮空岛屿——《终极范特西》的标题捧出了一个似乎饱含浪漫可能的期待视野,然而走入其中,读者会惊奇地发现,实际上孟小书所要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