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短篇小说

胡安·鲁尔福《烈火平原》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于:新浪 作者: 大益文学 点击数:

  胡安·鲁尔福(Juan Rulfo,1917-1986),台湾地区译为璜·鲁佛。墨西哥作家。其主要作品有《烈火平原》(另译《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曾获得墨西哥国家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等多个奖项。和诺奥克塔维奥·帕斯和卡洛斯·富恩特斯并称墨西哥文学20世纪后半叶的“三驾马车”。

  拉美文学旗手胡安·鲁尔福有本短篇小说集,名叫《烈火平原》,里面有十七篇小说,只有一个主题。写的是20世纪初期,墨西哥革命中最野性、最现实和最暴虐的样子;以及墨西哥农村里,有的人为富不仁、有的人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残酷现实与理想湮灭的真实境况。

  一本小说集,只写一个主题并不鲜见——像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等等,也是如此。但是,在读《烈火平原》中那篇同名小说时,总不断想起海明威的《杀手》,一分心,大量信息稍纵即逝,回过神来就读不懂了,跟上文衔接不上。这是小说的叙述特点造成的,《杀手》也是如此,除了刀光剑影,弹雨枪林的面貌,它们还具备简洁锋利的语言。

  胡安·鲁尔福被誉为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山怪,马尔克斯是这样评价他的:“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使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

  事实证明,马尔克斯说得没错,《烈火平原》从1953年出版至今,非但被世界各国的读者反复翻阅,被世界各国的评论家们频频谈论,还与世界各国的作家们彼此照亮。除了人们最津津乐道,而被过度谈论的中篇《佩德罗·巴拉莫》外,他的短篇也同样考究,比如《烈火平原》,一个万字不到的短篇,就以点带面地描绘了墨西哥从1910年到1920年,这十年间农民起义从开始到失败所造成的影响。

  《烈火平原》讲的是一支农民起义军,在与政府军对抗过程中,不断遭到追击、围剿、声势浩大的军队最终只剩区区之众的故事。作为幸存者之一的比乔恩,也就是“我”,因之前犯下的累累罪行入狱。出狱后,“我”曾经抢来的那个女人,生下一个男孩,如今已长成少年,名字也叫比乔恩。

  类似这篇小说里的故事,多数人在写的时候,通常运用的叙事手段,是第三人称“上帝视角”,比如约瑟夫·梅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或者第一人称讲述、描述的方式,比如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梅勒的《裸者与死者》,其中的“我”就是整件事情的活见证。而《烈火平原》中却出现了“我们”和“我”这两个叙述者。故事开篇的叙述者是“我们”,第一人称复数,表示有很多人一起做一件事,至少不会只有一人。小说最惨烈的战斗和死亡场面过后,在结尾部分,则换成了幸存者比乔恩,也就是“我”来叙述。这个转换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影响行文的流畅性,让读者“咯噔”一下,但是胡安·鲁尔福转换得非常自然,浑然天成,不落痕迹。如果只是阅读,而不是研读的话,一不小心就滑过去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的:

  “就这样我们的地盘逐渐丧失了,几乎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我们仅存的这几个人决定分散行动,各奔东西。

  我跟随佩德罗 萨莫拉有五年光景了,好好歹歹地总算过了五年。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有人说他跟一个女人走了,上墨西哥城去了,他在那儿被杀害了。但我们这几个人还期待着他回来,希望他有朝一日还能再来领导我们搞武装起义,但我们已等得不耐烦了,而他却还没有回来。后来知道他被杀害了,这是和我一起坐过牢的一个人告诉我的。”

  我相信这个叙事角度的转换是胡安·鲁尔福别具匠心设置的,从上一段的“我们”转换成下一段的“我”之后,大势已去的感觉就出来了。结尾部分主要讲的是“我”和那个被“我”抢来的女人之间的故事。而他在转换的时候,首先说的是“我”跟起义军领导者佩德罗·萨莫拉的往事和后来的事,然后再说他已经死了,是坐牢的时候狱友告诉我的,之后再说到出狱之后的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行云流水。如果一开始就讲述出狱后跟女人和儿子的事,后面的情节就会跟前面的情节脱钩。

  胡安·鲁尔福无疑是短篇小说的巨匠,他非常善于运用减法写小说,这点跟海明威很像,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克制隐忍的复杂情绪,都能做到寥寥数笔还原真实场景,勾勒出情感世界的千沟万壑。比如下面这两段:

  “我们觉得子弹连续不断地朝我们射来,将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烧灼热了,甚至连我们用来进行掩护的那些石头也被打得粉碎,像是一堆堆泥土。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向我们射击的枪是机关枪,人被打中就像筛子一样千疮百孔。但当时我们还以为他们只是人多,有几千人呢。”

  这是“我们”遭遇政府军时的场景。而小说的结尾是这样:

  “我给你生了个儿子,”她说,“就在那儿”。她用手指了指有着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的高个子少年。

  “把帽子拿下来,让你爸爸好好看看。”

  那个少年取下帽子。他长得和我几乎一样,眼睛里闪着狡黠的目光。这一定是从他父亲那儿遗传下来的。

  “大家也叫他比乔恩,”那女人又说话了。她现在是我妻子了。“但是他既不是强盗,也不是杀人犯,他是好人。”

  我垂下了头。

  另外,胡安·鲁尔福跟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在描写那些惨烈的暴力和死亡事件时,用的是一种低沉而舒缓的语调,因此这就让小说具有了一种巨大而震撼的效果。余华在他的评论集《内心之死》里,关于胡安·鲁尔福那章中写道:

  “一个作家的写作影响了另一个作家的写作,这已经成为了文学中写作的继续,让古已有之的情感和源远流长的思想得到继续,这里不存在谁在获利的问题,也不存在谁被覆盖的问题,文学中的影响就像植物沐浴着的阳光一样,植物需要阳光的照耀并不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阳光,而是始终要以植物的方式去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植物的成长也表明了阳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余华早期描写暴力和死亡的中短篇,也许就是受他的影响。只不过余华比他更甚,语调不是低沉而舒缓,纯粹就是从冷静到冷漠。他也在之后的长篇中加入一些温情的力量,但这种温情背后,是一种更大的残忍。

  “至今我仍能看到当年堆放尸体的地方燃起的熊熊火焰。人们用铁锹将尸体堆成一堆,或者像滚木头一样将它们从上坡滚到坡下。堆成一大堆后,便在上面浇上汽油,点上火。尸体焚烧后的焦臭味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许多天后,仍能闻到烧焦的死人味。”

  还有:

  “我们的这次分散行动,对多数人是有好处的,但少数人却遭了殃。沿途的每一根木杆上都有两脚朝天倒吊着的我们的人。这些尸体一直被吊到烂去血肉,只剩下一张没有硝过的人皮。秃鹰吃去他们的内脏,只剩下一具空洞洞的尸体。由于被吊得很高,它们随风摇晃许多天,有时候甚至几个月。有时候只剩下被风吹得鼓起来的裤子,像是有人晒在那里一样。看到这种情景,人们真的感到局面已无可挽回了。”

  胡安 鲁尔福的这篇小说,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会在行文中留下大量的空白,也是在践行他在创作谈《回忆与怀念》中的理念:

  “我认为生命并非是按照时间顺序前进的过程,我们的生活是分为片断的。有一些时刻,有一些日子,是空白。生活不是奇妙的,但是它充满了奇妙的事情。生活不是完整的,而是化分为片断的;它充满了事件,但不是一个事件。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有时若干年也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当进行描写时,就只叙述事实;当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时,就保持沉默,就像在生活中那样。只需保留某些时代,一种永恒的时间,一种永恒的现在。”

  且拿他的理念去文本中细细比对,契合之处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个人理解,技巧只是手段,终归要帮助传达。而艺术性则需个人天分。胡安 鲁尔福是大师级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天才的艺术型小说家。小说家的脾性则决定了小说的质感:想象力质地独特,聪明而高贵的小说家,会把小说文体翻出新花样,让读者领略小说艺术的无限种可能,比如博尔赫斯;情感炙热,激情澎湃的小说家,其作品热烈又啰嗦,却具有过人的语言天赋,大段读下来令读者感到口齿生香,意味深长,比如托马斯 曼;能扼住生活的本质,把生活过成艺术的小说家,其作品大刀阔斧,平铺直叙,化腐朽为神奇,能把平常的材料做成一篇动人的传奇,比如福楼拜;而胡安 鲁尔福,他就是要从简,就是要留白与沉默,就是要写得前不见古人,后皆是来者,就是要在狂野的道路上策马扬鞭,高歌猛进。一生只留下一本短篇集《烈火平原》,和一部中篇《佩德罗·巴拉莫》,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点燃了导火线,便决绝离去。这种姿态,非常潇洒,也非常动人,毕竟花海盛放时,人们看到的只是芬芳与灿烂,少有人想到播种者。

  《烈火平原》这篇小说里的世界,纯粹是个混沌未开的洪荒世界,可残暴如斯,却是步入文明的必经之途。不太理解卡尔维诺说的“革命如同果酱,我们要把它涂在生活的面包上”是什么意思。难道革命是生活的调味品吗?很多人将其奉为箴言的时候,我只好垂下了头。我只知道,所有革命理想的破灭,都是历史进程的一次裹足不前,乃至倒退。相当于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还有很多人被蒙冤、被受辱、被损害,最后像草芥一样死掉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艾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短篇集《南行记》中的八篇小说,都是作者漂流生活的反映。首篇《人生哲学的一课》,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知识青年“我”流落昆明、走投无路的遭遇。他四出寻找混口饭吃的职业而不可得,因为交不出房金,眼看就要被人赶出客栈,连个栖身之处也将失去;但仍然执拗地表示:“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足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下去!”这篇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作者自传的性质;而蔑视困难、勇敢地向生活挑战的坚定不屈的态度,也确实贯串在艾芜的许多作品中,成为他的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其中《山峡中》是一篇技巧圆熟的作品,它描写了为...[详细]

  • 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文字清新流丽,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林 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小说发表后,在文坛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详细]

  • 谌容《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在艺术表现上非常新颖、独特,不同凡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借鉴并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作者在《编辑和我》一文中说,她在这篇小说中采用“那种颠颠倒倒、虚虚实实的写法”,是试图“在中篇小说的结构方式上作一些突破”。小说开篇就把仰卧在病床上、处于病危昏迷状态中的眼科女大夫陆文婷推到读者面前,一下子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详细]

  • 王统照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

    《春雨之夜》收录王统照从1919年到1923年间的二十篇短篇小说。王统照的小说创作按时间划分,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后期。《春雨之夜》是早期作品。早期小说是有关“爱与美”的,表现了作者从开始追寻“爱与美”的理想到最终幻灭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博爱思想。在此阶段,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主要是直觉,即这些早期小说是凭借自己一时的直觉而写的,但价值却非同一般,这些小说写出了作者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和想法及他对现实生活真实的感觉。...[详细]

  • 冯骥才短篇小说《啊!》

      冯骥才的短篇小说《啊!》荣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表明了冯骥才在从写“社会问题”到“写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新尝试的成功。  冯骥才的创作,是从“社会问题”起...[详细]

  • 刘慈欣最新短篇科幻小说集《2018》

    在2018年,人类社会拥有了可以改变基因延长寿命的技术,通过延基,人类寿命可达300年。同时,网络虚拟社会已经极其庞大,实体货币逐渐废除,虚拟货币正在兴起。不但如此,虚拟的网络国家还在提出申请加入联合国。在这种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人心 动荡,前途未卜,男主角盗用公款准备延基,而正当他打算向女朋友坦白自己只筹集到一个人延基费用的时候,却发现女朋友早已打算利用另一项技术——冷冻,休眠到100年以后……...[详细]

  • 艾芜《山峡中》

      《山峡中》写于1933年,后收入短篇集《南行记》中,是艾芜早期的代表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城,富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描写了为生活所迫以盗窃为生的山贼的生活。以魏老头为道的这伙山减,他们有着奇特的名字,有着不同常人...[详细]

  • 钱钟书《人·兽·鬼》

    《人·兽·鬼》是学者钱钟书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本书中所收入的《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篇小说作品。...[详细]

  • 孙犁的短篇小说

    孙犁的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嘱咐》《采蒲台》等,基本上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抗日战争。作品的笔调清新明快,充满抒情诗意,在表现艰苦斗争 的同时,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详细]

  • 森茉莉《恋人们的森林》

    《恋人们的森林》:“写作着的洛丽塔”森茉莉短篇小说集,内含四部短篇《波提切利之门》、《恋人们的森林》、《枯叶寝床》、《星期天我不去》。其中《恋人们的森林》《枯叶寝床》被公认为耽美小说的开山之作!英俊的中年男人与美少年之间残酷而美丽的爱恋,森茉莉用尽华丽词汇,构造出一个散发着欧式古典情调的幻想世界,将“耽美”发挥到了极致。...[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