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经典科幻

刘慈欣:缺失的宇宙——浅论上世纪50和80年代中国科幻的一个特点--理论评论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科幻历史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清末民初阶段的研究上,而后面的两个阶段,即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也是中国科幻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这两个阶段科幻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两个阶段的中国科幻曾经呈现出迄今少被注意到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出现在中国科幻文学较少受外界影响独立发展的时期,可能提示出中国科幻某些深刻而本质的东西,值得注意。

世界科幻对中国科幻创作的影响,在中国科幻的四个活跃期,呈现一个奇特的驼峰形状:在晚清和民国初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这两个阶段,这种影响达到高峰;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活跃期中,国内科幻创作受外界的影响较小。

五十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的科幻与当时世界主流科幻的交流很少,对欧美科幻的引进主要限于古典作品,对当时的主流科幻小说几乎没有引进,所以当时的国内科幻创作者们与世界科幻主流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苏联科幻创作理念对当时国内的科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后来的评论界对此似乎有所夸大,这一时期中国科幻与同期的苏联科幻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许多方面是本质性的。这时的中国科幻有如下独有的特点:

近未来特色: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所描写的未来绝大多数没有超出一个世纪,小说中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当代的。而当时的苏联科幻小说,向未来的时间跨度已经相当大,如《仙女座星云》,描写的时代是公元3000年。

近空间特色:当时的苏联科幻已经大量描写恒星际探险和超远距离的星际航行,如《太空神曲》,但在同一时期的国内科幻小说中,探索的空间距离基本上没有越出火星轨道。

纯技术特色:没有或少有人文主题,基本上是始于技术止于技术,而这种技术也是应用层次的,大部分只是现实技术向前一步,很少出现超级技术的描写,而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产生的哲学思考更是难以见到。反观同一时期的苏联科幻,包含着相当多的人文内容,作品中充满了对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人与宇宙间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的思考。

窄视角特色:科幻作品所描写的大部分是国内的局部社会,视角局限于国家和民族之内,少有把人类做为整体进行描写的作品。而同一时期苏联科幻的视角就要高得多,出现了星系范围的文明。

少儿特色:当时的国内科幻小说,大部分是面向少儿读者的,而苏联科幻中,虽然有布雷切夫这样专写少儿科幻的作家,但大部分作品还是面向成人的。

由于五十年代的中国科幻脱胎于科普,笔者认为,相对于苏联科幻文学,以伊林为代表的苏联科普作品对当时的国内科幻创作影响更大些。

八十年代

经过文革的沉寂后,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活跃期,这一时期,虽然以欧美作品为主的世界主流科幻被陆续介绍到国内,但仍居限于黄金时代和之前的作品,代表世界科幻最新潮流的作品仍没有引进。这一时期,外国科幻对国内科幻创作的影响仍然有限,科幻创作在理念上沿五十年代的惯性前进,虽然在文学上有很大改善,但五十年代中国科幻的近未来、近空间、纯技术、窄视角特色仍然存在。

回望这两个活跃期的中国科幻文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相对于世界科幻,中国科幻中某些题材的缺失,缺失的题材主要有以下方面:

时间旅行:做为科幻小说中的主要题材之一,在这两个时期的几乎见不到这类作品,即使描写过去,所进行的也是“伪时间旅行”,比如用电子和生物技术复活恐龙、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清朝等等。

架空历史:也是西方科幻中早已常见的题材,在这两个时期的中国科幻中几乎找不到踪影,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历史题材科幻,如《古峡迷雾》、《美洲来的哥伦布》等,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架空历史小说。

大灾难:描写危及到人类文明整体的灾难的作品在这两个时期也很难见到(宋宜昌的《祸匣打开之后》是一个例外)。

超远程宇宙航行:这两个时期的科幻作品中的宇宙航行大多设定在太阳系内,少数描写恒星际航行的作品,如《飞向人马座》,在航行距离和速度上也十节制。

近未来战争:两个时期中,像《珊瑚岛上的死光》、《波》这样的作品,只是描写冷战中的小范围事件,不能看做战争科幻,除《飞向人马座》中的背景设定外,能回忆起的直接描写当代政治格局下近未来战争的作品,只有八十年代的中长篇《神秘的信号》和短篇《桥》(后者曾被《新华文摘》转载)。

终极思考:对大自然和宇宙最终奥秘的哲学思考,这是两个时期中国科幻中最缺少的题材,现在几乎回忆不出一篇这样的作品。

相对于当时的世界科幻,国内还有一些缺失的题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题材的缺失不是偶然的忽略,这固然与当时的出版环境有关,但不能仅仅归结于此,有些题材的缺失,如超远程宇宙航行,是由当时国内科幻的创作理念决定的。

外部影响的弱化,使得这两个时期的中国科幻作家们以自己的理念进行创作,中国科幻的创作思想相对独立地发展,使这两个阶段的国内科幻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这两个时期的科幻创作中,中国科幻的一大特色就是科普型科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一度拥有主流地位。这种类型科幻的特点是:幻想以现实技术为基础,并且从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走得不远;技术描写十分准确和精确;作品大多以技术设想为核心,没有或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文学技巧即使在当时也是简单而单纯的。它们有些象坎贝尔式的科幻小说,但更具有技术设计的特点。科普型科幻在国外也出现过,像阿西莫夫和克拉克这样的大师,很多作品也带有强烈的科普色彩。但这种科幻形式从来没有像在中国这样得到充分的发展,科普型科幻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影响力,达到了中国科幻的顶峰,其所创造的辉煌至今无人能重复。

但外部的影响也在八十年代逐渐显现,曾经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之争,最终以文学派的胜利告终,世界科幻的大环境无疑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在国内迟来的胜利,科幻文学开始摆脱五十年代的惯性,向新方向发展,一些主流文学作者加入科幻创作也加速了这种趋势,只是接踵而来的低谷截断了这个进程。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科幻,热的是这个词还是这件事

    科幻是眼下横跨文学、电影、舞台、网络剧、游戏的热词:根据刘慈欣的科幻童话《烧火工》改编的同名VR作品集聚了大量人气,而由韩松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改编的动画电影也已进入制作阶段,与此同时,《三体》舞台剧成功上演,近日启动的首届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宣布推出包括“最佳网络大电影奖”在内的10个奖项。...[详细]

  • 弗诺·文奇《真名实姓》

    1981年,中篇小说《真名实姓》(True Names)让弗诺·文奇一举成名。这篇小说描述了电脑骇客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与企图控制世界的人工智能“邮件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详细]

  • 弗诺·文奇《彩虹尽头》

    四次雨果奖得主弗诺·文奇曾在他的畅销名作《深渊上的火》和《天渊》中带领读者们进入了无限的宇宙和遥远的未来。2006年,他又推出了与前不同,但是却有同样激动人心,光怪陆离的背景设置的科幻小说《彩虹尽头》(原名Rainbows End——常被误认为是“Rainbow's End”,但实际上缺失的撇号是作者有意为之)。...[详细]

  • 经典科幻小说推荐:《三界》弗诺·文奇

    《三界》系列包含《天渊》《深渊上的火》《天空的孩子》,是美国作家弗诺·文奇创作的系列科幻小说。弗诺·文奇的三界系列小说创造了一个按文明层次分为三界的豆荚状宇宙,按照本书系的理论,宇宙是由爬行界、飞跃界、超限界三个不同的界域组成,每个界域均有其不同的物理法则。他的小说逻辑严密,情节紧凑,经得起推敲。作者的想象力以及对于细节的把握、超强的预见力都令人叹服。...[详细]

  • 菲利普·迪克《城堡里的男人》,又名《高堡奇

    《城堡里的男人》写于1962年,并于1963年获得雨果奖。作品描写了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罗斯福被暗杀而战败后,被轴心国征服和奴役的美国60年代所发生的一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被一本叫做《蝗虫》的禁书和一些人际...[详细]

  • 《中国轨道号》:必跨越浩瀚星空,无远弗届--科

    原标题:未来的中国轨道,必跨越浩瀚星空,无远弗届2020年3月,我收到吴岩老师的小说书稿《中国轨道号》,有幸先睹为快。当看到“中国轨道号”这几个字,久远得几乎忘却又从未遗失的场景瞬间激活——那是199...[详细]

  • 奥森·斯科特·卡德《死者代言人》

      作为《安德的游戏》的续集,《死者代言人》的时代背景被放在安德击败虫族3000年以后。因为一直浪迹宇宙,安德依然活着,只是处境很不妙——他已经由战胜外星入侵者的英雄沦为屠杀外星智慧生物的魔鬼,安德只得...[详细]

  •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群星,我的归宿》

    小说中,贝斯特将大仲马的复仇戏剧搬到了太空,这部作品可谓是贝斯特想象力的又一次爆发,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人人都可进行瞬间转移的未来世界,呈现了一个被遗弃的人在特定环境中艰苦而又疯狂的复仇之路。2004年,中国内地也发行过《群星,我的归宿》中文版单行本。...[详细]

  • 金·斯坦利·鲁宾逊《冰柱之谜》

    《冰柱之谜》是美国作家金·斯坦利·鲁宾逊所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属环保科幻小说,是作者多年来一直倾心关注的题材。冰柱之谜的出现将会成为以后书写金.斯坦利.罗宾逊传记的重要一段。在这里,他展现出了足以进入科幻小说殿堂的全部才华。小说写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到23世纪出现了世界性的灾变,引起社会和人性的扭曲,警示人们应该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作者是文学博士,其目的是利用幻想的形式,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本书获1985年科幻新人奖。...[详细]

  •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被毁灭的人》

     这部经典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关于警匪较量的小说。贝斯特还在其中加入心灵感应的设定,于是小说中智慧的较量便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也是贝斯特写得最酣畅淋漓、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