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经典科幻

技术想象、诗学建构与产业生态发展--科幻

发布时间:2021-08-04 来源于: 来源:文艺报 | 田雪菲  2021年06月28日07:11 作者: 点击数:
“科幻”毫无疑问成为当下的时代热词。2013年刘慈欣《三体》的全面成功在中国科幻史上树起一座丰碑,紧随而来的是各类科幻主题研讨会议的接连召开:“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学术工作坊”(重庆,2014年5月17-18日)、“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及衍生价值开发研讨会”(北京,2015年6月18日)、“华语科幻”研讨会(香港,2017年5月30-31日)、“首届亚太科幻大会”(北京,2018年5月19-20日)、“科幻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科幻研究新时代”(重庆,2020年10月17-18日)、“中国未来科幻传播发展研讨会”(线上,2021年1月30日)等等。2020年10月31日,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科幻研究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业界对科幻领域的热切关注也极大地带动了学界研究,相关成果蔚为大观,在科幻文学领域内,相关研究大体呈现为三个方面:科幻文学理论的建构,科幻作家、作品研究和科幻研究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

在科幻理论的建构方面,当前最具分量之作当属吴岩主编的《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该作讨论了科幻小说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介绍了各语种科幻的发展及批评方法,第一次系统阐述和建设了中国科幻的理论与学科体系,为理论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另一本著作《科幻六讲》讨论了科幻的文学和功能空间,科幻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刘慈欣所著的《刘慈欣谈科幻》属于作家个人的创作谈,但部分章节也谈到了如何建构科幻理论的问题,值得参考。除专著成果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学人观点也极具启发,如王德威提出“幽暗意识”的观点,付昌义、张洁引入人类世文学批评理论方法,萧星寒对“科幻未来主义”概念的界定,都为理论建构提供了新见。国内学者也通过译介西方科幻理论著作来进一步扩展视野,如《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科幻小说面面观》《科幻小说变形记》《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剑桥科幻文学史》等,这些译作大都涉及用西方理论批评方法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乌托邦理论、寓言理论来为中国科幻小说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指导,及时开阔了研究者的眼光。

目前,科幻研究界对科幻作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晚清时期和新生代时期。“中国科幻”可以追溯至晚清的“科学小说”,对晚清科学小说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者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特征,来对“科幻”这一文化特质作出分析和定义。如王德威在其著作《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用“科幻奇谭”来命名此特征。日本学者武田雅哉在其作《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中则用“SF”(science fiction)来进行概括,尽管各自表述不同,但学界普遍认同“科学幻想”是晚清科学小说中核心的文化质素。其次,研究者从时间和空间入手来分析小说所体现的“时空意识”“未来中国”想象、“世界”想象等问题,并将其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晚清科幻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奇异时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超现实性”而常为研究者津津乐道,这方面成果较多,总的来看集中在三个问题面向上,一是分析指出小说家不切实际的“狂想”实际上显示了晚清文人因知识结构的混杂和想象“未来”的曲折而陷入某种“困境”;二是指出小说家因受到西方现代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影响而发生创作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这就使“未来中国”想象、“世界”想象在科幻小说中成为可能;三是从具体的小说作品和叙事范式中予以探讨,如《新石头记》中的“文明境界”、《电世界》中的“巨型铁塔”和《月球殖民地小说》中的“超级气球”这些典型的“科幻”时空多被关注和提及,以及小说中的“远游”叙事、“异域”叙事都是常见的研究范式。第三,研究者也从西方科技、现代技术的角度来进行解读,这缘于小说中常见的改造人体的洗脑、换血、换心技术和飞行器、空中战舰等先进的科学器物。从这些成果来看,研究者既注重分析晚清特殊的文化语境,也通过引入“世界”“科学”“未来”等研究面向来尝试打通“中国科幻”的文化特征。当然,晚清小说数量庞大,还有更多尚未被关注到的作品需要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对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研究则主要表现为以作家为中心展开的文学创作研究和主题、视角型研究。自《三体》和《北京折叠》分别斩获“雨果奖”后,学界对“新生代”科幻作家、作品研究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刘慈欣、郝景芳、王晋康、韩松、叶永烈是受到关注较高的作家,相关学术成果也多集中在他们身上,如宋明炜、金雪妮的《在崇高宇宙与微纪元之间:刘慈欣论》、汪晓慧的《异质与悖谬——韩松科幻小说研究》、汪晓雅的《中国科幻的思想者——王晋康科幻小说论》等等。主题、视角型研究则通常依托于某一特定主题或视角来分析一部作品或多部作品。常见的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科技伦理”“共同体”意识、“人工智能”“空间”等主题。还有从科幻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视角出发来探讨数字全球化时代如何提升小说的译介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或多以刘慈欣的小说作为个案,分析如何推动中国科幻进入西方市场大潮。在诗学视角下,有研究者指出科幻文学的诗学特征在于建构“颠覆”和“异常”的感受,或以“空间诗学”作为理论支撑来研究小说中的空间想象、空间建构和空间隐喻等。还有在美学视角下来解读小说中的“奇异”美感、“崇高美”“残酷美”和“冷酷美学”等审美特质。主题、视角类的研究成果视野开阔,数量颇丰。

李广益主编的《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第一辑),在2020年6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科幻研究资料整理方面的重要成果。该系列丛书第一辑共5册,收录了晚清科幻文学中的多部经典作品,其中包含创作于1904年的中国科幻文学开山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说》。据悉,“晚清卷”完成后,还有“民国卷”和“共和国卷”的计划。此外,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了“科幻创作研究丛书”,已陆续出版有《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中国科幻的思想者:王晋康科幻创作研究文集》《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等。在数据库建设方面,中文科幻数据库(CSFDB,Chinese Science Fiction Database)创建于2020年11月,是面向科幻爱好者、研究者和全社会的检索型数据库,覆盖领域内的作者、作品、图书、杂志、组织、奖项等多元信息。以及由几位中国科幻迷志愿者创作的公益项目——“久隆计划”(中国科幻历史出版物电子档案馆),收录了华语世界的古早科幻文献扫描件,致力于电子化和整理归纳中国科幻历史出版物。

值得一提的是,CSFDB不仅收录了近30年来的主要科幻作品,还力图通过“关联查询技术”理清外国科幻作品的中译记录,建构系统的科幻知识图谱,以及“久隆计划”提出以“保存、收藏、分享、交流、研究、公益”为应用理念。随着数据库建设的日益丰富与完备,由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高效平台对中国科幻的创作、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科幻电影领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和热议的文化领域。2019年春节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46.81亿元的高票房摘得年度票房亚军,创造了影史记录,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与此同时,“电影科技未来——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论坛”“中国科幻电影创作高峰论坛”“中国未来科幻传播发展研讨会”等活动相继举办,使得跨界交流、合作更加频繁。2020年8月10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文简称《意见》),提出“科幻十条”,更是大大提振业界信心。

跟随这一热潮,学界的研究成果也频出不断。首先,对近两年科幻佳作的研究成为热点。如饶曙光的《〈流浪地球〉与“共同体美学”》、张慧瑜的《〈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范志忠等的《〈疯狂的外星人〉:后全球化时代的拟像话语》等,这些文章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影片进行多重文化意义的解读,剖析其获得成功的原因。其次,研究者对中国科幻电影经验进行总结并试图打开更多研究面向。如峻冰在《中国当代科幻片的语义拓展、类型流变与传播策略》一文中对中国当代科幻片的题材拓展、类型演进等方面做出梳理总结,指出科幻片存在科幻性较弱,剧情科学性、创新性不足,制作经验薄弱的问题,并从发展策略上给出意见。黄鸣奋在《中国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观》一文中提出要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重要原则,分别从社会层面、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献言建策。严锋等人从新媒介语境下来讨论科幻景观与科幻文化,认为应当积极关注各种科幻文化形态背后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因为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走向。还有一些研究者力图分析、揭示科幻电影中的某些文化征候,如宋雷雨在《国产科幻电影的文化征候》一文中对国产科幻电影中“缺乏关于想象和未知的审美诉求”作出反思,陈亦水的《数字媒体影像时代的未来书写——中美科幻电影的赛博空间与赛博格身体的文化想象》探索了中国科幻电影之于“赛博空间”和“赛博格”形象的影像塑造方式之特征,为中国科幻片创作寻找突破西方中心话语提供可能性。

还有研究者在一些具体的视角下做出分析,如科幻电影中的“荒岛”意象、“谜题”叙事、“共同体”观念等,这些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中国式科幻思维的特点。当然,中国科幻影片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孙佳山在《生态话语与当代科幻电影的结构性困境》一文中指出我国科幻题材的影片及内嵌于中国社会的科幻意识都还很缺乏,本土科幻影片难以为中国人民提供新的文化认同,更没有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李彬在文章《想象力、科学性与人文关怀——对国产科幻电影创作的思考》中指出中国科幻缺少由科学精神支撑的原创科学理论与科学体系,这与中国文化中缺少“对科学、真理和创造的支持”有关。总之,《意见》的出台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其更深层的意图还在于激发创作者的科学精神,共同营造中国的科学文化。

科幻热潮也为中国动漫领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首先,“互联网时代中日科幻文化高峰论坛”“新时代中日科幻文学及动漫的交流与译介”等会议的召开就“中日科幻文学研究”“科幻文学影视改编”及推进科幻、动漫与相关产业合作等问题达成共识,使中日科幻动漫交流迈入新的阶段。此外,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第一辑已于2020年5月面世,包括《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梦之海》《圆圆的肥皂泡》四部作品,这些行业动态都显示了科幻热潮将为中国动漫产业注入巨大能量。学界也紧跟这一趋势做出相关研究。如诸葛蔚东、张馨文《日本科幻动漫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与受众特征分析》一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中国受众对日本科幻动漫的接受状况、认知和评价等问题,为我国科幻动漫的创作与传播带来借鉴与启示。孟庆枢《让“文学”与漫画、动漫亲近起来》一文希望研究者能够通过对漫画、动漫的切入而对文学和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做出深入思考。以及刘兆明的《价值链视角下的电影产业IP研究——以“漫威世界”及“星球大战”为例》从美国“漫威世界”和“星球大战”价值链路径中“取经”,指出IP(文学潜在价值)可以不断向电视、动漫、游戏、音像等关联产业延伸。滑彦立、李圣轩的文章《漫威漫画改编电影的繁荣、困境与展望》同样以漫威电影为例,分析了美国电影行业由漫画改编电影这一文化现象及可能遭遇的困境,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经验。

科幻研究还触伸到教育领域和视觉文化领域。业界通过召开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举办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组织“科普阅读与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等多种方式使科普科幻教育越来越得到关注。研究者也倾向采用“科普+”“科幻+”的跨界视角来开展教育研讨。如吴岩的《富有想象力的科幻教育》一文探讨了科幻教学的形式,提出科幻教学的核心是“想象力和科幻思维力”。刘兵在《科普与基础教育》中指出要探究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教育界课程改革新理念之间的关联和一致性。姜南在《欧美当代科幻教育价值探究》一文中则通过分析欧美各国高校开设科幻课程的实践案例来给我国科幻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还有学者从科幻文化的视觉表现等角度来进行研究,新见迭出,如王謇的《科幻题材绘画创作——对当代社会公共空间的意义》、黄鸣奋的《从科幻电影创意看视觉文化的演变及底线》等。

总的来说,中国科幻研究已在文学、影视、动漫、教育及视觉文化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与之相关的交流、研讨、合作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各领域研究存在进度、方法、水平参差不一的问题,但中国科幻之路毕竟才刚刚起步,相信接下来随着科幻各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科幻研究事业将迈上更加宽广的舞台。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科幻,热的是这个词还是这件事

    科幻是眼下横跨文学、电影、舞台、网络剧、游戏的热词:根据刘慈欣的科幻童话《烧火工》改编的同名VR作品集聚了大量人气,而由韩松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改编的动画电影也已进入制作阶段,与此同时,《三体》舞台剧成功上演,近日启动的首届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宣布推出包括“最佳网络大电影奖”在内的10个奖项。...[详细]

  • 弗诺·文奇《真名实姓》

    1981年,中篇小说《真名实姓》(True Names)让弗诺·文奇一举成名。这篇小说描述了电脑骇客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与企图控制世界的人工智能“邮件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详细]

  • 弗诺·文奇《彩虹尽头》

    四次雨果奖得主弗诺·文奇曾在他的畅销名作《深渊上的火》和《天渊》中带领读者们进入了无限的宇宙和遥远的未来。2006年,他又推出了与前不同,但是却有同样激动人心,光怪陆离的背景设置的科幻小说《彩虹尽头》(原名Rainbows End——常被误认为是“Rainbow's End”,但实际上缺失的撇号是作者有意为之)。...[详细]

  • 经典科幻小说推荐:《三界》弗诺·文奇

    《三界》系列包含《天渊》《深渊上的火》《天空的孩子》,是美国作家弗诺·文奇创作的系列科幻小说。弗诺·文奇的三界系列小说创造了一个按文明层次分为三界的豆荚状宇宙,按照本书系的理论,宇宙是由爬行界、飞跃界、超限界三个不同的界域组成,每个界域均有其不同的物理法则。他的小说逻辑严密,情节紧凑,经得起推敲。作者的想象力以及对于细节的把握、超强的预见力都令人叹服。...[详细]

  • 菲利普·迪克《城堡里的男人》,又名《高堡奇

    《城堡里的男人》写于1962年,并于1963年获得雨果奖。作品描写了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罗斯福被暗杀而战败后,被轴心国征服和奴役的美国60年代所发生的一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被一本叫做《蝗虫》的禁书和一些人际...[详细]

  • 《中国轨道号》:必跨越浩瀚星空,无远弗届--科

    原标题:未来的中国轨道,必跨越浩瀚星空,无远弗届2020年3月,我收到吴岩老师的小说书稿《中国轨道号》,有幸先睹为快。当看到“中国轨道号”这几个字,久远得几乎忘却又从未遗失的场景瞬间激活——那是199...[详细]

  • 奥森·斯科特·卡德《死者代言人》

      作为《安德的游戏》的续集,《死者代言人》的时代背景被放在安德击败虫族3000年以后。因为一直浪迹宇宙,安德依然活着,只是处境很不妙——他已经由战胜外星入侵者的英雄沦为屠杀外星智慧生物的魔鬼,安德只得...[详细]

  •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群星,我的归宿》

    小说中,贝斯特将大仲马的复仇戏剧搬到了太空,这部作品可谓是贝斯特想象力的又一次爆发,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人人都可进行瞬间转移的未来世界,呈现了一个被遗弃的人在特定环境中艰苦而又疯狂的复仇之路。2004年,中国内地也发行过《群星,我的归宿》中文版单行本。...[详细]

  • 金·斯坦利·鲁宾逊《冰柱之谜》

    《冰柱之谜》是美国作家金·斯坦利·鲁宾逊所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属环保科幻小说,是作者多年来一直倾心关注的题材。冰柱之谜的出现将会成为以后书写金.斯坦利.罗宾逊传记的重要一段。在这里,他展现出了足以进入科幻小说殿堂的全部才华。小说写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到23世纪出现了世界性的灾变,引起社会和人性的扭曲,警示人们应该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作者是文学博士,其目的是利用幻想的形式,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本书获1985年科幻新人奖。...[详细]

  •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被毁灭的人》

     这部经典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关于警匪较量的小说。贝斯特还在其中加入心灵感应的设定,于是小说中智慧的较量便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也是贝斯特写得最酣畅淋漓、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