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伊萨克斯《玛丽亚》

发布时间:2022-01-17 来源于: 作者: 付传霖 点击数:

《玛丽亚》内容简介:

  埃弗拉因小时候离家去首都波哥大求学。六年后,他回到了考卡河谷的美丽故乡,童年时代的女伴玛丽亚这时已出落成美丽娴静的少女。这对青年在风景如画的田园生活环境中产生了真挚热烈的爱情。正当这对情人沉醉在初恋的幸福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玛丽亚因母亲的遗传,突然癫痫病发作。埃弗拉因的父亲因为担心爱情的激动会加重她的病情,遂决定送埃弗拉因去伦敦深造。没想到的是,情人的远离反而加重了她的病情。当埃弗拉因闻讯赶回家中时,玛丽亚已经抱恨长逝。

《玛丽亚》赏析: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玛丽亚》在描写主人公感伤主义的恋爱故事,抒发他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的同时,也表现了欧洲浪漫派小说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倾向。不难看出,作者有对人类感情的热烈赞颂,有对人物内心痛苦的细致描写,有对作者自身的孤独和忧郁的深刻表露,也有对自然景色的绝妙描绘。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这种感情灼热、语言奔放、想象瑰丽的新型小说,给当时的拉丁美洲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小说中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所谓的“明线”就是:玫瑰花萌芽———玫瑰花开———玫瑰花枯萎。其实也就是男主人公埃弗拉因与女主人公玛丽亚的爱情起伏发展过程。以这条线为主线,然后逐步地演绎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所谓的“暗线”即是:追求理想———理想破灭———再追求理想。这条主线可以说是作品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男主人公追求与玛丽亚的完美爱情,但是终因种种原因而理想破灭。最终,玛丽亚永远地离开了他。他们的爱情只开了花,却没有收获到果实。在这个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无疑是失败的。但是,男主人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将继续策马前行,追求心中的另一个梦想。这一明一暗的两条主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作品的主题。

  《玛丽亚》被后世誉为“真正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首先,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玛丽亚是一个出身贫苦的犹太姑娘,三岁丧母,继而被父亲无奈地抛下,由男主人公的父亲抚养成人。正因此,这个纯洁美丽的姑娘,从小就柔弱、善感、郁郁寡欢,心中似乎总是充满着痛苦。这种性格,从小说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埃弗拉因离家去波哥大求学,告别时,别的人都打开感情的闸门,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唯独玛丽亚谦卑地等着,轮到她同他告别时,“她嗫嚅地道着别,一边将她那红润的面颊贴在他因初尝痛苦而变得冰凉的脸上”。她只能将灼热的感情埋在心底。寥寥数语,就将玛丽亚内心的孤寂、悲哀和隐痛表露无遗。埃弗拉因远去伦敦之后,玛丽亚因抑制不住的思念而病情日益加重,伤感情绪愈见强烈,并且神情恍惚。目睹房间空荡,瓶花凋零,不禁想起当初幸福的会面、深情的倾吐、依依不舍的别离、热切的盼望、久别的惆怅,忧伤的泪水如泉涌一般。这一切今天看来不免过分伤感,似乎有些消极,但是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动荡时代的哥伦比亚年轻一代内心的痛苦、惆怅和不安。难怪小说出版后,在年轻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起了深挚的同情和共鸣。在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玛丽亚这样一个感伤主义的形象,是一个崭新的、感人的文学典型,标志着拉丁美洲浪漫主义运动中的感伤主义风格的诞生。

  男主人公埃弗拉因是一个心地善良、感情真挚、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青年,是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理想人物。埃弗拉因虽然也是个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但作者更多地表现他对爱情和理想的忠诚和追求。他爱不幸的表妹,为了她,他不惜以一生的眼泪去换取她一日的幸福;玛丽亚癫痫病发作,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而他对她的爱情却始终如一,毫不动摇。

  伊萨克斯描写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热烈、缠绵、执着、深沉,既不借助于冲动的、狂热的动作,也不借助于人物慷慨激昂、发誓诅咒的夸张语言,而是运用一种牧歌般的笔调,自然而然、朴实无华地表露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这正是作者塑造和刻画人物的成功之处。

  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笼罩全书的感伤主义气氛。伊萨克斯无论在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抒发作者自己的感受方面,还是描写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色方面,处处流露出强烈的感伤情绪。玛丽亚死后,埃弗拉因要求去庄园里住一晚,在途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我已经听见萨巴莱塔斯河奔流的轰鸣,望见柳树的梢头。我爬到小山顶停下脚步。两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傍晚———那时,它和我的幸福息息相通,如今却对我的悲痛无动于衷———我就是从这里望见了那幢我怀着灼热的爱情殷切期待的房子的灯光……那时,我们的爱情刚刚萌芽,如今却已经枯萎绝望!那里,在离蔓生野草开始封没的小径不几步远的地方,那块在那些幸福的黄昏我们曾多次并肩坐着读书的宽大岩石依然如故。我终于走近那座我俩倾吐爱情的花园:鸽子和画眉在树丛中拍打着翅膀,唧唧咕咕地低声鸣叫;习习轻风把枯叶吹撒在台阶上。”在这里,作者笔下的景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陪衬,而是已经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

  《玛丽亚》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景物描写中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作家都崇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使景物拟人化,或使之成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在这部作品中,那连绵不绝的高山峻岭,那绿草如茵的坡地平川,那深夜里的纵马疾驰,那密林中猎虎的惊险场面,都向人们展现着美洲苍茫神秘的大自然奇观。但伊萨克斯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大自然本身,他更为关注的是大自然中的人。那乡村风俗的婚礼,那纵情狂欢的舞会,那亲密无间的友谊,还有那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处处向读者证明,生活在大自然怀抱里的人们都具有纯真无邪的面貌和内心。这种情景交融的心理描写,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品的最后一个特点,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玫瑰在西方文学中从来就是爱情的象征,但是像伊萨克斯那样娴熟而巧妙地用来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却是不多见的。在《玛丽亚》中,玫瑰象征着埃弗拉因和玛丽亚的爱情,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纯洁、真挚和美好,玫瑰的荣枯紧密地联系着他们爱情的成长。

  埃弗拉因卧室的窗前载着一株玫瑰,“繁华似锦的玫瑰从窗口探进来,恰好点缀着桌面”;埃弗拉因洗澡时,“水面上漂着”玛丽亚采摘的“不可胜数的玫瑰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埃弗拉因和玛丽亚置身在美丽的玫瑰丛中,沉浸在爱情醉人的幸福里。当他们的爱情遇到挫折、受到威胁时,“窗前的玫瑰颤巍巍地抖动着,似乎害怕被无情的疾风吹落卷走”;当他们远隔重洋,苦苦相思时,插在花瓶里的玫瑰“已经枯萎,慢慢得缩进瓶里去”。

  乌鸦之类的不祥之鸟也是国内外许多文学作品经常使用的象征手段。正如玫瑰始终伴随着埃弗拉因和玛丽亚一样,那只该死的黑鸟也始终像幽灵一般出没在他们的左右,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爱情,预示着他们不幸的命运。玛丽亚病危时,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黑鸟从埃弗拉因的额前一掠而过;当埃弗拉因家中遭受不幸,他们的爱情处境不妙的时候,一天夜里,又是那只黑鸟“发出一声尖叫,腾空而起,掠过玛丽亚的头顶,把灯顿时扑灭”。小说结束时,埃弗拉因到玛丽亚坟前凭吊后,刚要走上新的理想道路,那只黑鸟又跟踪飞来,停在十字架的横梁上,“扑扇着翅膀”,“重复着它那可怕的叫声”。

  一个是使人心醉神迷的玫瑰,一个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黑鸟;一个象征爱情,一个代表厄运,这两者反复地交替出现,构成了伊萨克斯在《玛丽亚》一书中完整的艺术构思,象征着男女主人公一生的悲剧,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作品中还有一个鲜明的内容就是:忠诚。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着重刻画何塞一家与埃弗拉因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们对埃弗拉因的尊敬与忠诚。在这里,作者无疑在强调奴隶必须对其主人百分百地忠诚,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奴隶制度的存在还是抱着肯定的态度。事实上,奴隶制度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被取消,是一种进步,但是可能当时在美洲大部分地区,这种制度还普遍存在。可想而知,一种进步的思想被人们接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心怀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整体而言,长篇小说《玛丽亚》无论从语言描写方面,还是从布局和结构上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以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法国的历史真实,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对人民的双重压迫以及人民对这两股势力的反抗和斗...[详细]

  • 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巴尔扎克最后的几部杰作之一。这部小说围绕金钱、名利与欲望展开,通过邦斯、施穆克、茜博太太、庭长夫人、弗莱齐埃等典型人物,展现了处于资本主义上...[详细]

  • 巴尔扎克《幻灭》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以细腻的笔触、人物再现的独特技法,载录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情冷暖,镂刻了一个个追名逐利的鲜活身影,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画面。在其近百...[详细]

  • 巴尔扎克《驴皮记》

     法国著名作家安得烈·莫洛亚在他所写的《巴尔扎克传》中这样评价巴尔扎克:“他真正爱好的既不是诗歌,也不是科学,而是追求一种神秘的,天真的,‘某种思想要表达,某种体...[详细]

  • 外国奇幻小说排行榜100部

    下面为大家罗列了一百部经典的西方奇幻小说,其实这里包括奇幻小说、科幻小说、魔幻小说……总的来说都属于幻想文学的范畴。虽然说是奇幻小说排行榜,但实际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也不能对这些经典小说做出真正公允的排行,仅仅是将这些书罗列出来并辅以简单的评论,已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了。...[详细]

  • 瓦莱斯《起义者》

    在世界文学中,巴黎公社文学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如果说巴黎公社昂扬的革命精神在鲍狄埃、米雪尔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中以鲜明、有力、凝炼的诗句表现出来,那么真实动人地再现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始末的却是瓦莱斯的著名长篇小说《起义者》。...[详细]

  • 史诗奇幻小说TOP24

      D&D类小说败坏了奇幻文学的声誉。最典型的是封面上经常站着一个金发丰满的公主、抓住一个科南似人物的赘肉手臂。这让我想起廉价的滑稽书,并且忍不住要在书架过道中呕吐。...[详细]

  • 卡夫卡《城堡》

    卡夫卡的《城堡》与他的另两部长篇小说《审判》及《美国》合称“卡夫卡三部曲”,它们看起来都荒诞不经,而《城堡》更富于“卡夫卡式”的构思和语言风格,故把它列为代表作提出来。...[详细]

  • [英国]福斯特《印度之行》

     1924年出版的《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是公认的20世纪经典之作,也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阿齐兹与穆尔夫人、阿齐兹与菲尔丁、阿齐兹与阿德拉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深刻表现了20世纪初紧张的英印关系,探讨了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里(特别是在印度的英国人对当地印度居民的偏见)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是否能够建立真诚的友谊的主题。小说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又运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技巧,具有现代主义风格。戴维・洛奇概括性地指出这是一部“乔装成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小说”。...[详细]

  • 史上最伟大的10大奇幻系列小说

    史上最伟大的10大奇幻系列小说...[详细]

  • 森茉莉代表作:《甜蜜的房间》

    《甜蜜的房间》是作家森茉莉在六十岁后,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足以称之为“生涯代表作”的长篇小说。...[详细]

  •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写于1870年的一篇讽刺小说,描写“我”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后的遭遇。资产阶级政客收买报刊,把它们当作造谣中伤、讹诈恫吓的工具,把一个正派的候选人诬蔑为臭名昭著的“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等等。作品犀利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民主制度的虚伪。...[详细]

  •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飘流记》是18 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受一个苏格兰水手海上历险的经历启发而成。笛福在此书中描写了人对自然的挑战,写成一部十分有趣、雅俗共赏、老少爱读的名著,为此,笛福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详细]

  • 霍夫曼《金罐》

    《金罐》,霍夫曼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收录在小说集《卡洛风格的幻想故事》中。...[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