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

发布时间:2021-03-30 来源于:网络 作者: 郑德云 点击数:

  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内容概要

  普鲁士容克贵族家庭出身的美丽少女艾菲,十七岁那年由父母做主嫁给母亲旧日的情人殷士台顿男爵。殷士台顿在海滨城市凯辛当县长,艾菲结婚以后,就跟丈夫去那儿生活。艾菲年轻、热情,喜欢玩乐,而殷士台顿则已年近四十,亟亟于猎取功名利禄,一心想往上爬。他整天坐在办公室,连晚上回家后也要处理一大批公务信件,无暇关心妻子的生活,不免把妻子冷落一旁。这样,艾菲渐渐地感到日子过得寂寞无聊,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什么。再加上那幢县长公馆阴森可怕,据说曾闹过鬼,更使艾菲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每逢丈夫因公离家,她就疑神疑鬼,心惊胆战。就在这时,殷士台顿的友人、少校军官克拉姆巴斯认识了艾菲。两人从此常常一起出外郊游,关系暧昧。六年以后,殷士台顿偶然发现了此事,为了捍卫名誉,他和克拉姆巴斯进行了一场决斗,克拉姆巴斯被打死,艾菲被退婚,亲生女儿离开了她。艾菲和女仆罗丝维塔寂寞地住在柏林。她身患重病时,父母才允许她回娘家居住,不久她就去世了。

  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赏析

  冯塔纳写的小说,大多是以当时柏林生活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成为封建军事帝国以后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场景。《艾菲•布里斯特》也正是如此,它反映的时代背景正好是俾斯麦统治时期的前前后后,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个时期。

  《艾菲•布里斯特》是冯塔纳晚年完成的一部力作,初稿完成于1890年,1895年出版。作者在这部作品里,以艾菲的婚姻悲剧为中心,着重描写了这个贵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婚姻关系,剖析在这个社会里维持这种关系的道德观念的虚伪、陈旧和腐朽,从而对这个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

  艾菲之所以嫁给殷士台顿,并不是出于单纯的爱情,而是考虑到门第、地位、金钱和权势。在那样的社会里,艾菲走了自己母亲的老路,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卖给了金钱和权势,充分证实了“资产阶级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纱幕,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469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这一真理,也适用于贵族之间的联姻。在普鲁士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统治下,艾菲即使向往单纯的爱情,也无法如愿以偿。她的婚姻生活是沉闷、空虚、寂寞的,她的生活表面上波澜不惊,底下却是暗流汹涌。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比较了解她的心理和情绪的人闯入她的生活,一定就会在她那看似平静的水面上掀起涟漪。但是如果个人与这种传统发生冲突,最终总是个人毁灭。其实,不只是艾菲遭到这种无以复加的打击,就连殷士台顿也不能避免。他虽然一时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在与妻子的情人决斗及与妻子离婚后,他也感到内心空虚,意志消沉,觉得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认为“外表上光彩夺目的事物,往往其内容极为贫困可怜;人们称之为

  ‘幸福’的东西,如果世界上确实存在的话,那也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还有一段话更能说明他的想法:“人们越是表扬我,我越是感到这一切一文不值。我心里暗自思量,我的一生从此毁了,我不得不跟这种往上爬的虚荣心从此一刀两断,我不得不和大概最符合我本性的教师爷行径从此分道扬镳,而这种行径却是一个更高一级的道学家所习以为常的。”其实这“教师爷”和“道学家”,就是指殷士台顿自己在这个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

  “道”也就是指那个社会的陈腐陋习和扼杀人性的桎梏。

  小说善于运用伏笔和暗示。“这是个太广阔的领域”,这句话读者一定很眼熟吧,第五章中最后一句话:“……不过,现在还争论什么呢。这确实是一个太广阔的领域。”这是布里斯特夫妇的对话,是“关于妇女所处的屈从地位”的一场争论。至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结论,从小说开头至结尾每当涉及这个问题,总是以“这是一个太广阔的领域”而收场,到底是他们夫妻俩对这个问题无法形成定论呢,还是“另有隐情”?相信读者早已有所领悟,在那个社会里,妇女的屈从地位早就是不争的事实,无须争论,也无法改变。这一句“太广阔的领域”包含了无限的寓意在里面。另外,小说的第一章是在欢快明朗的基调中进行的,末尾几个姑娘一起唱的歌却不免有些突兀:“湖水,湖水,埋葬一切祸患……”艾菲还说道:“歌词里必须有个‘呜’ 音,‘呜’永远是个悲音。”这个“呜”何止是歌词的悲音,它是贯穿全书的悲音,是对艾菲的哀悼,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悲剧的哀悼。再者,第十八章,艾菲要主演一出话剧《走错一步》,不分明是一种暗寓或谶语吗?“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向她呼喊道:‘可要小心哪!’”看起来艾菲确实走错了一步,但只是由于艾菲的“走错一步”才导致了她的悲剧吗?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迟早会发生的,只是由于她走错的这一步才使她的命运在此时此刻改写,而即使没有这一步,她的命运也会在彼时彼刻发生改变。因为这不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冯塔纳有其独到的手法。艾菲这个人物,不仅是作者自己最喜爱的形象,也是德国文学中塑造得最出色的女性形象之一。她天真、纯洁,但对于这个社会丝毫不敢反抗,始终陷在痛苦绝望中,听天由命,态度消极,耽于冥想(选文第一部分),不思行动,只限于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一场风暴。至于布里斯特夫妇,不可否认,他们是善良的,可是他们在艾菲被退婚后却置自己女儿的生死于不顾,让她“自立门户,独个儿生活”,而且让自己的女儿“像好多人那样,由于自己的过错而失去自由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娘家永远对你关上了大门”,这对于艾菲是最致命的打击。她从此成了一个漂泊者———其实她原本就是一个“漂泊者”,流浪在她不长的一生中。她的父母与其说是为了自己女儿的声誉,倒不如说是顾及自己家族的脸面,以及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可怜而又可鄙的父母啊!倒是那条小狗洛洛,一直陪伴在艾菲的身边,不离不弃,在凯辛那恐怖的住宅,在艾菲最痛苦的日子里,在艾菲的墓碑前,一直都是它在守护着我们的女主角,正像老布里斯特所说:“狗哪,是有灵性的动物,这一点我一直这么说。这种灵性在咱们身上并不像意料中那么多。咱们一直谈什么本能,末了,还是狗的本能最强。”动物在某些方面是最纯洁的,是心无杂念的。洛洛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动物形象之一。

  冯塔纳的艺术技巧,还表现在书中穿插的大量对话上面。通过对话,作者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实情景,也凸显了人物的性格。比如,老布里斯特常常用“这是一个太广阔的领域”来解释自己说明不了的问题,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心声。再如罗丝维塔这个女仆,她对女主人公的衷心赤诚,她和女主人之间的若干对话,读了之后,令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德国文学批评家保罗•里拉稍稍改动了恩格斯论巴尔扎克的话,用来评论这位作家:“冯塔纳不得不违反自己普鲁士保守派的感情行事;他看到了自己以嘲讽的保留态度所偏爱的勃兰登堡贵族必然没落,把普鲁士世界的制度描写成一种偏狭固陋的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习俗;他在那些为傲慢的新德意志社会所不齿的地方看出了才干、灵魂的伟大和未来———这一切可说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也是冯塔纳老人最伟大的特点之一。”

  (保罗•里拉:《文学•批评与论战》,柏林亨舍尔出版社1952年版)

  读完全书,终于体悟到了福楼拜的感受:就在彼时,同时在很多地方,我的可怜的艾菲在那里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外国奇幻小说排行榜100部

    下面为大家罗列了一百部经典的西方奇幻小说,其实这里包括奇幻小说、科幻小说、魔幻小说……总的来说都属于幻想文学的范畴。虽然说是奇幻小说排行榜,但实际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也不能对这些经典小说做出真正公允的排行,仅仅是将这些书罗列出来并辅以简单的评论,已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了。...[详细]

  • 瓦莱斯《起义者》

    在世界文学中,巴黎公社文学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如果说巴黎公社昂扬的革命精神在鲍狄埃、米雪尔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中以鲜明、有力、凝炼的诗句表现出来,那么真实动人地再现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始末的却是瓦莱斯的著名长篇小说《起义者》。...[详细]

  • 史诗奇幻小说TOP24

      D&D类小说败坏了奇幻文学的声誉。最典型的是封面上经常站着一个金发丰满的公主、抓住一个科南似人物的赘肉手臂。这让我想起廉价的滑稽书,并且忍不住要在书架过道中呕吐。...[详细]

  • 卡夫卡《城堡》

    卡夫卡的《城堡》与他的另两部长篇小说《审判》及《美国》合称“卡夫卡三部曲”,它们看起来都荒诞不经,而《城堡》更富于“卡夫卡式”的构思和语言风格,故把它列为代表作提出来。...[详细]

  • [英国]福斯特《印度之行》

     1924年出版的《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是公认的20世纪经典之作,也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阿齐兹与穆尔夫人、阿齐兹与菲尔丁、阿齐兹与阿德拉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深刻表现了20世纪初紧张的英印关系,探讨了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里(特别是在印度的英国人对当地印度居民的偏见)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是否能够建立真诚的友谊的主题。小说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又运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技巧,具有现代主义风格。戴维・洛奇概括性地指出这是一部“乔装成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小说”。...[详细]

  • 史上最伟大的10大奇幻系列小说

    史上最伟大的10大奇幻系列小说...[详细]

  • 森茉莉代表作:《甜蜜的房间》

    《甜蜜的房间》是作家森茉莉在六十岁后,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足以称之为“生涯代表作”的长篇小说。...[详细]

  •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写于1870年的一篇讽刺小说,描写“我”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后的遭遇。资产阶级政客收买报刊,把它们当作造谣中伤、讹诈恫吓的工具,把一个正派的候选人诬蔑为臭名昭著的“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等等。作品犀利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民主制度的虚伪。...[详细]

  •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飘流记》是18 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受一个苏格兰水手海上历险的经历启发而成。笛福在此书中描写了人对自然的挑战,写成一部十分有趣、雅俗共赏、老少爱读的名著,为此,笛福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详细]

  • 霍夫曼《金罐》

    《金罐》,霍夫曼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收录在小说集《卡洛风格的幻想故事》中。...[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