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中国古典

《三国演义》与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发布时间:2013-02-06 来源于:未知 作者: 墨余斋 点击数: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虽是清初毛本《三 国演义》的第一回第一句话,但它却是对这部作品的精练概括, 而作者描绘的“分”与“合”所引起的反响,却会因读者所处时代 或环境的不同而大有差异。和平环境中的读者或许会细数历朝 历代的史实与此判语作印证,也可能轻蔑地讥之为历史循环论, 急于阅读紧张情节的读者其至可能将它一跃而过。生活在国家 分裂、战乱不已时代的读者,其反应却要强烈得多。他们渴望国 家统一与生活安定,亲身的经历使他们比其他任何时代的人都 清楚,这“分"与“合”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它们却是残酷的历史进 程的高度凝缩,是意味着千军万马的呼啸,惨不忍睹的杀戮,以 及田园的荒芜和遍地的尸骨。对国家刚统一之际的读者来说, 战乱的伤痕还在隐隐作痛,那句话自然就会引出他们沉重的感 慨或悲伤的回忆。于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八字又会被反复 咀嚼、玩味,因为这其中含有太多的血与火的内涵。这种反应也 许已在作者罗贯中的期待之中,那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正是在 一场全闰性大战乱刚结束后不久。

  在过去,人们曾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即我国最早的长篇小 说,为何恰恰是选择三国故事为题材。那时人们的回答,主要地 都是从创作素材优劣的角度着眼。如胡适就曾解释说:分立的 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可以不用添枝添 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因此“分立的时期都是演义小说的好 题目”^。他又将历史上各个分裂时代互作比较,指出三国鼎立 之际的故事尤能引起作家的偏爱:

  只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人才都可算是势均力敌的, 陈寿、裴松之保存的材料也很不少;况且裴松之注《三国志》 时,引了许多杂书的材料,很有小说的趣味。因此,这个时 代遂成了演义家的绝好题目了。②

  其实,这并不是胡适一个人的看法,在他之前的冥飞就曾 说道:《三国演义》为历史小说之最佳者,盖三国时人才最盛, 材料较各代为佳,占天然之优胜故也。”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

  ①②胡适三国演义〉序》。 ③冥飞:〈古今小说评林》。

  略》中则这样评论:“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 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①此言虽 是就《三国志平话》而发,但移至《三国演义》也同样适用。以上 的解释无疑有令人信服的一面,在分裂的时代里,确实“自然有 热闹的故事”,因此在情节安排、矛盾设置与人物形象塑造等方 面,都可为长篇小说的创作带来很大的便利。然而,上述解释 仍似嫌不足。所谓给创作带来便利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当能为 创作宗旨服务时,这类便利方能真正地显示出优势,而作家的 创作宗旨,又并非凭空产生。于是对于上述解释,还必须增人 对作家因索的考量:罗贯中之所以选择三国故事为创作题材, 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本人就生活在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之 中,并亲眼看到了国家是怎样地陷于分裂,然后又逐步地走向 统一。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中有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之语,由此可 知这位作家活动于兀末明初之际。贾仲明又说他“与人寡合”, “遭时多故”,明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称其为“有志图王者”。 据此推测,生活于元末社会动荡时期的罗贯中为人倜傥不群,怀 有创建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相传他曾为割据江苏一带的吴王 张士诚的幕僚。后来罗贯中政治上的抱负未能实现,便专心致 力于小说戏曲的创作,这并非是意气消磨的表现,而是在新的环 境中变换了文: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今存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 《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与 《三遂平妖传》。此外,明代刊印的《水浒传》题署作者时也常有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筘“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罗贯中之名,又有罗贯中为施耐庵“门人”0的说法,有可能他 也曾参与过《水浒传》的创作。具有这样经历的作家进行小说创 作,他的作品又怎能不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呢?

  所谓烙有时代的印记,并不意味着《三国演义》是在借对各 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或故事的描写,来反映元末明初那场战乱的 现状。那两个时代毕竟相距一千余年,而且它们又各自有着庞 杂的内容,蕴涵着互不相同的种种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对此已 无法运用简单的影射、比拟的于法。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怎样 地牵强附会,都难以将对刘备或曹操形象的描绘说成是在影射 朱元璋;在关羽与张飞身上,也很难看出有徐达、常遇春的影子, 尽管在明代的民间传说中,这两对人物之间有着前身与后身的 关系。与此相类似,虽然赤壁大战与鄱阳湖之战在各自的时代 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将这两者互作比拟也总嫌不妥。罗贯 中无意作这类简单的影射或比拟,然而阅读《三国演义》时,又确 实可以感受到元末明初那场战乱的气息。这一现象其实也不难 解释,那是因为作品写出了那两场战乱所共有的带有整体性或 本质性的东西。

  三国鼎立与元末明初这两个时代相隔一千余年,分别活动 于其间的两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演出的大小事件的面貌也 截然不同,然而从这两组形貌不同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中,却可以 抽象出极为相似的历史进程:首先,由于不堪残酷的剥削与压 迫,出现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原先的庞大帝国也因此而崩 溃。就这点而言,两者间的差别只是前一个帝国叫“汉”,后一个 叫“元”,前一次农民起义军号“黄巾”,后一次则称“红巾”而已。 其次,在镇压与反抗镇压的过程屮,出现了若干个并立的封建统

  ①王道施耐庵墓忐》中有“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之语。

  治集团,全国处于分裂状态。三国时是魏、蜀、吴三家鼎立,前此 还曾有过袁绍、袁术等势力的争霸;而元末时则出现了朱元璋、 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武装割据集团。最后,经过多 年的杀伐争斗,又重新出现了全国统一的局面。这两个时代的 历史进程是如此相像,它不能不使人怀疑,罗贯中是感慨于现 实,才有意识地选择三国故事为自己创作的题材。

  另有一事实能佐证上述怀疑的成立。在元末明初之前,中 国历史卜曾经有过七个分裂的吋代,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 较为特殊,此处可暂且不论。项羽与刘邦的楚汉相争虽然接踵 于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但这是两大集团的抗争,井非是群雄并 立的局面,而由于异族人侵而导致的南北朝或宋、金对峙也是性 质较特殊的分裂。因此,与元末明初情形相似的只有三个分裂 时代,即三国鼎立与晋统一全国、隋末农民大起义后群雄纷争与 唐统一全国、唐末农民大起义后的五代十国与宋统一全国。一 旦明了这一点,就不能不注意到罗贯中创作的那三部讲史演义 的题材。《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所描写的内容,恰恰是分别与上述三个分裂时代相对应。即使 直到元末明初时为止冲国古代社会也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其 间不知出现过多少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也不知有多少惊心动 魄的历史事件值得大书特书。然而,罗贯中讲史演义的创作却 始终紧紧抓住分裂的时代,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只是描写与元 末明初摸式相似的故事。这种现象显然无法用偶然的巧合来解 释,它只可能是作者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罗贯中的讲史演义不仅描写了旧王朝的分崩瓦解、群雄的 并立与纷争,以及国家的最后统一,同时还根据这种历史进程中 各种纷纭复杂的现象,概括提炼出易使人窥其本质的典型人物 与事件,而在这点上,《三国演义》显得尤为出色。读过这部作品 的人淮也不会忘记曹操,作者将这位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 天下人负我”为人生哲学的乱挞奸雄刻画得入木三分。曹操阴 险狡诈,多疑且残忍,但同时又见识卓然,具有雄才大略,他已不 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然而读者却愿意接受这个形象,因为作品 在这方面的描写,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本质 面目的认识成果。将曹操简单地比拟或影射什么人显然并不恰 当,不过这个形象确实可以帮助人们,特别是身处战乱的人们理 解眼前的人和事。罗贯中对于这个人物的刻画其实也得益于他 所经历的战乱。在那种非常的时期里,各种人物平时隐藏着的 或无机会暴露的思想、品格以及性格的复杂性都会表现得淋漓 尽致,因此罗贯中才可能在以往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凭借自己于 战乱中获得的丰富的社会阅历与生活积累,将这一人物形象塑 造得如此丰满而典型。

  作品中与曹操相对立的人物是刘备,在“庞统献策取西川” 一则里,作者还曾让刘备将自己与曹操作了一番比较: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搡以暴, 吾以仁;搡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 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为此不忍也。

  这是对曹操与刘备行事处世差别的一种概括,同时也可看 作是作者创作时贯穿始终的准则之一,即以互相对立、比照的原 则来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小说中,作者几乎都是用浓笔 渲染的方式来强调刘备的仁厚:对弃樊城后携民渡江的描写是 颂扬他爱民如子,与民共患难;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赞扬他礼贤下 士,求才若渴;拒绝将“必妨一主”的“的卢马”转赠别人是突出他 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的美德;面时时不忘渲染徐州、新野、樊城 等地百姓对他的爱戴,则是为了肯定与颂扬他所施行的仁政。 在作品中,几乎曹操每有某类恶行,则必可找到刘备的一项善举 与之相对应,为了使这种对比显得更为强烈,作者有时还作了过 头的描写,结果反而给读者以“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印 象。在历史上并不曾有过小说所歌颂的那种“仁君”,只不过封 建统治人物的驭民术各有差异而已,因此在作品中,刘备这一人 物也就无法体现出如曹操形象那般所具有的高度的艺术真实 性。后者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 而貌,而前者却是作家按照自己的理想,根据与曹操相对立的原 则进行描写的产物。当然,严格地说这“作家”不只是指罗贯中 一人,而是还应该包括先前曾参与三国故事形成的那些无名作 者。就艺术创作而言,刘备形象的塑造并不很成功,然而它却显 示出了另一种价值,即让人看到作者理想中的施行王道的仁君 形象。这种理想其实是来源于封建时代百姓们长久以来的渴 望,而在战乱时期,这一渴望在残酷现实的剌激下又变得尤为强 烈。曹操和刘备都是乱世英雄,对于他们来说,战乱是千载难逢 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是对于百姓来说,战乱带来的只是苦难与 死亡。《三国演义》不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作者在讲 述精彩曲折的故事与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同时,并没有 忽略向读者交代,战乱对于普通百姓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故事 刚展幵不久,就有一段揭露董卓暴行的描写:

  尝引一军出城外,行到阳城。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 皆集。引军其围住,尽皆杀之,掠其妇女财物,收万千余件,都 装在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先报董太尉杀贼大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嫡“元明传来之讲史(上V’。

  胜而回。名城门下焚烧其头,以妇女财物尽散与宿帐军士。 当叙述董卓强行迁都,尽驱洛阳百姓去长安时又这样写道:

  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推拖;死于沟壑中者不可 胜数。及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饥饿自尽者死尸遍野; 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 宇执白刃,子路杀人。

  作者似是在冷静地作客观描写,但读者仍可感到一股令人 窒息的血腥味扑面而来,而董卓的暴行,还只是长达数十年战乱 的开端。从此以后,全国就再也没有一处宁静的田园,有的军阀 部队是“但到之处,劫掠百姓,老弱者杀之,强壮者充军。临敌则 驱民兵在前,名曰‘敢死军’”;有些逃难的人群不幸正好陷身于 混乱的交战之中,于是“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箭着枪,抛 男弃女而走者,不计其数”。作品同时又描写了百姓遭受的另一 种灾难:战乱毁灭了农田,掳走了青壮年劳力,随之而来的便是 全国性的饥荒的发生,“饿莩遍野”则是触目可见的惨状。这时 的百姓只能“皆食枣菜”,或“剥树皮,掘草根食之”,死于饥荒的 人不知有多少。然而在军阀眼中,那些百姓却是理应充任印证 自己是真命天子的牺牲品,董卓就曾声称:“吾为天下计,岂惜小 民哉!"此处的“天下”当作争夺、独霸天下解,而其他的军阀,又 何尝不是在按此准则行事呢。再广而言之,在中国历史上每次 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战乱年代里,各大小军阀的行 径都是如此,他们同样都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元水明初 时战乱的情形也不例外,而这正是罗贯中酝酿与创作《三国演 义》的前期环境。

  总之,《三国演义》与元末明初时的战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这场战乱剌激了罗贯中创作欲望的萌生,促使他选择了三 国故事为创作题材。这部作品对人物或事件的刻画与描绘,既 是一种艺术创造,又是历史经验的可贵总结,同时也是对现实较 为间接、曲折的反映,而作者在战乱中获得的丰富的社会阅历与 生活积累,则保证了这一身数任的巨大的艺术工程的出色完成。 完全可以说,没有元末明初的那场战乱,就不会有如此杰出的 《三国演义》的诞生,而罗贯中本人,其实也正是这场战乱所培育 的天才作家。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现代”与“未知”:晚清 小说研究》后记

    1997年的一个下午,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来到邮局,寻找一本名叫《少男少女》的杂志。我们的初中语文老师说,这个杂志能够增长见识,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杂志的形式颇有新意...[详细]

  • 侦探小说研究中的类型理论与“远读”方法随想

    随着弗兰科·莫莱蒂“远读”(DistantReading)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英语世界所引发的广泛讨论,另一个与之相伴而再次受到关注的文学研究范畴就是“文学类型”。众所周知,自...[详细]

  • “穿越救亡流”与“历史研究范”

    在最早的历史穿越小说中,历史是一个单纯为抚慰个人的历史和现实创伤经验而营造的疗伤空间。这种主体的自我安慰不可自拔,至今仍是所有的历史穿越小说都必须遵循的铁...[详细]

  • 游戏逻辑——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

    游戏逻辑是网络文学对电子游戏预设规则的借用,也是网民以低成本幻想改变世界的游戏态度的体现,它在网文中表现为金手指、穿越、爱情最大等。...[详细]

  • 网络小说对史传传统的继承

    网络小说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受新载体影响,网络小说具有比传统小说更长的篇幅、且以连载状态展现给读者等新特点,但是这些新特点只是外形上的变化,从本质上并没...[详细]

  •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共120 回。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生卒年不详)著。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详细]

  •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 和声势。所谓先锋精...[详细]

  • 丘东平抗日战争小说

    丘东平抗战初年在《七月》等刊物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大多写出了浴血苦斗中爱国军民的倔强性格。...[详细]

  • 叶紫的小说创作

    叶紫原名俞鹤林,湖南益阳人。当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湖南农民运动高涨时,他的叔父是益阳县农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父亲和姐姐也都参加了农会斗争。暴见骤雨式的群众运...[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唐代志怪小说集《纂异记》

    《纂异记》,晚唐李玫撰。原书一卷,已佚。《太平广记》等书存有多篇。这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唐代志怪小说集。从现存的作品来看, 大部分小说情节曲折,场面也较为恢宏,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各阶层的心理。...[详细]

  • 中国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1. 水浒传 2.三国演义 3.西游记 4.红楼梦 5.封神演义 6.东周列国志 7.说唐 8.说岳全传 9.镜花缘 10.儒林外史 11.警世通言 12.喻世明言 13.醒世恒言 14.初刻拍案惊奇 15.二刻拍案惊奇 16.儿女英雄传 17.三侠五义 18.七剑十三侠 19.济公...[详细]

  • 清代禁毁小说《姑妄言》

    此书以主角瞽女钱贵和书生钟情之婚姻并宦萼、贾文物,童自大等四个家庭为主线开展,旁及其他降世人物,以魏忠贤擅权、崇祯即位杀忠贤、李自成造反入北京,崇祯自吊,福王南京即位,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谋私利,终至败亡为背景,以明衰至亡,满清代兴作结。...[详细]

  • 《绿窗新话》传奇笔记小说集

    《绿窗新话》是一部传奇笔记小说集,皇都风月主人编。编者生平爵里无可考,据罗烨《醉翁谈录》对《新话》的有关记载,编者或为南宋人。...[详细]

  • 《好逑传》——外国人眼中的中文经典

    在十八世经、十九世纪的欧洲,如果你问一位学者或作家,他所了解的中国最优秀的小说是哪一部,那么,他一定会告诉你,是《好逑传》。...[详细]

  • 中国古代十大禁书

    中国古代十大禁书...[详细]

  • 清波杂志

    《清波杂志》,南宋文学家周辉着。周辉在《清波杂志·序》中 说:“辉早侍先生松者,与聆前言往行,有可传者,岁晚遗忘,十不二三。暇日因笔之。”可见他著作本书是以记叙前人言行之可传者为主要任务的。其实,本书的内容并不限于耳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有许多还是作者亲自经历过的当代事迹。...[详细]

  •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曲洧旧闻》宋朱弁作一卷。作者于南宋初年使金,留十七年,该书当作于留金时,伹所记皆追述北宋遗事,无一语及金,故曰 “旧闻”“曲洧”者,当指开封府之洧河水,藉以表迖思念北宋之忧 国情意。它记述北宋各种遗闻轶事,间及诗活,文评、神怪传说,是较为典型的宋人笔...[详细]

  • 唐传奇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鲁迅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详细]

  • 神灵鬼怪《幽明录》

    《幽明录》,或作《幽冥录》、《幽冥记》,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撰。《幽明录》的书名,取义于《周易·系词》:“是故知幽明之故。”注云:“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作者用以指冥冥之中幻化万端的神鬼灵怪。...[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