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通俗畅销

关注媒体记者,海岩《独家披露》

发布时间:2012-02-11 来源于:中国作家网 作者: 墨余斋 点击数:

  《独家披露》是海岩与金凌云合作的最新长篇,这部集尖锐、悬疑、浪漫、诙谐诸多元素的作品,关注社会民生,直面敏感话题,展现了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与光怪陆离,揭示出时代与人心的深度现实。本书出版以来广受关注。近日,笔者独家采访了作家海岩——

  郑义顺:在《独家披露》里,为什么把视角对准媒体记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海岩:记者其实是我小时候的职业理想之一。那时候,我对记者的理想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这些年,媒体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和法制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我个人也很期待新闻媒体能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继续发挥作用。我有很多记者朋友,跟我关系都特别好,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至情至性的,是善良、正派的,所以我非常想写一群媒体人。另外,我认为以记者的视角来描写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

  在《独家披露》里,我们写了一个报社。这个报社是一个基本正义的组织,是做事严谨认真、以追求真相为己任的社会公器。我不太熟悉报社的具体情况,但无论它的真实度在现实的新闻媒体中有多高,都表达了我们的一个愿望、一个愿景,表达了我们对这样一个社会组织的期待。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作者都可能会把他自己的情感、他对生活的认识、他的是非观念摆进去。除了描写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之外,我们的主要视角其实还是集中在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上。从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我们想表现的还是真与假的关系,道义与金钱的关系,什么事情是可以交易的,什么事情是不能交易的,金钱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人们内心的正义感,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如何在金钱巨大的阴影下放射出人类应有的光辉,等等。

  郑义顺:你曾说现在是一个审丑的时代,《独家披露》是审美的,还是审丑的?

  海岩:文学是人学,人的真善美问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真善美能不能感动读者,假恶丑能不能让读者痛恨。审美和审丑这两个方面,如果达到了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而且不是教条化地,而是很生活化地、很亲切地来叙述一个故事,这才是文学对社会的功能。我不完全主张文学对社会的干预这么直接,但应该有一些作品直接呼唤更美的东西。

  《独家披露》里写社会新闻,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阴暗面,但更多的还是表现了真实、善良和正义的一面。每个人在现实的生活境遇当中都会有狡猾的部分,都会有心术,但善是人的本性之一。人有淳朴善良的部分,也有狡猾凶残的部分。我始终觉得文艺作品中需要美的一面,不能全是揭露性的。美的东西可以对人的心灵有抚慰和震撼的作用。它客观上能够对读者的价值观,对读者的为人处世,对读者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起到一些调整的作用和帮助。

  郑义顺:真实是新闻的最高准则,在《独家披露》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真话和假话,都是锋利的刀,可以杀死别人,也可以杀死自己?”

  海岩:一个社会有时候承受不了真话,因为真话会触及到很多人的现实利益。但是,真话无论如何对我们这个社会是有好处的,假话是没好处的。正常情况下,假话是伤害这个社会的,真话是保护这个社会的。但是真话有时候会伤及很多人的利益,说真话的人也因此会面对很多危险和伤害。所以,真话是一把锋利的刀,它可能伤害别人,也可能伤害自己,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说真话需要经验,需要智慧。

  郑义顺:在《独家披露》里,作为反面角色的方守道似乎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来评价,在他的身上,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善恶观念?方守道、大道公司——你好像在强调“道”,这是刻意的安排吗?

  海岩:方守道这个角色是很复杂的。当不触及他核心利益的时候,当他没有处在危机的时刻,他是可以爱别人的。他可以捐款,可以做善事,但是到了触及他根本利益的关头,他选择了伤害别人来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他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一笔不义之财,以牺牲了那些孩子的终生幸福和受教育的权利为代价,成就了自己的个人企业。他不是成心的贪,而是在一个关键的时候,他有了这笔钱就能改变人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他动了邪念。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设想,换了我遇到这样关键的时刻,我会怎么抉择。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提问。

  用“方守道”、“大道公司”这样的名称,是一个反讽的安排。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讲“道”的,而我们当前的社会文化是以讲“术”为中心的。很多文艺作品都在表现心术,如办公室斗争,你怎么折腾我,我怎么算计你……其实是把普通百姓内心那些狭隘、自私、丑陋的部分不断地挖掘、放大,并且推而广之,让人们以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这样,就是应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为什么有些老外看了一些中国的电视剧会觉得中国人特别坏,说你们怎么那么阴暗呢!其实中国人真没有这样。职场是有很多险恶的东西,但是日常生活还是有很多温暖的东西。我不认为我们的文化应当这样引导人民,这样塑造我们中国人的形象,但是由于商业化、娱乐化,大家都奔这个方向去了。

  郑义顺:为什么一些文艺作品里会充满“术”?

  海岩:这和人的本性有关系,人的本性似乎就对不好的事情更加关注。现在你说有个人做了件好事,很多人可能无所谓;你说有人干了坏事,很多人注意力就上来了。现在是一个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美誉度和收益无关、和金钱无关,而关注度和金钱有关。所以,很多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关注度上下工夫,先不去管美誉度,先不去管思想价值、艺术价值,而是先让人们关注了再说。

  有一句话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主要指导思想,叫“发展是硬道理”。现在看来,这句话多数被人理解为经济的发展、GDP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形态快速变化的这些年来,我们并没有搭建好恰当的文化架构。国家号召的主流价值观都没有问题,但是所有的制度设定和提倡的主流价值观是并不匹配的,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票房、码洋……全都是经济指标。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当然人心无所皈依。

  可以说,很多人都过上了比过去更富裕的日子,有幸福感的人却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时代,作家的社会责任应当对这个社会有提醒、有批判,或者塑造一个不是这样的社会、一个乌托邦,来告诉公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来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理想和愿望。

  郑义顺:您的大部分作品都有题记,《舞者》的题记是:“任何事情都有真相,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清者自清!”为什么这样说?是否与自身经验有关?

  海岩:这些年我感触最深的,常常是世界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海量、信息的畅通、信息的即时前所未有,但是仿佛真相越来越难以找到。网络是一个可以说真话也可以说假话的平台,各种假话出于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充斥了网络。我们又说,网络时代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由于信息的海量丰富,它可以直接提供很多所谓的结论。以前我们要想了解一件事情的结论、了解一个知识,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思考、分析和研究,才能找到答案。现在各种答案直接体现在网络上,就影响了一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思维习惯,他们不愿意再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过自己的整理分析研究判断得出结论,而是直接在网络上寻找答案。浅阅读的时代表现为人云亦云,看到一个说法就当成结论,很容易被煽动,看到一个问题不究真相,不究根由,不加以分析,带有起哄式的狂欢,或者叫狂欢式的起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社会事件、很多知识、很多需要讨论的问题,往往是不能挖掘出真相的,公众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错误的。很多事件在网上引发喜悦、愤慨、暴怒,其实,网民得到的信息并不是全部,而是片面的。网络时代,我认为就是一个PS的时代,很多的信息都可能被人为地修理过,然后再被快速地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歪曲,离真相越来越远。我在《舞者》这部小说里,写了“任何事情都有真相”,因为真相是客观存在,“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清者自清!”这就是说,在一个网络的时代,在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在一个说话可以很随意的时代,在一个可以说真话也可以说假话、真话和假话都很难考证、都不一定非要负责的时代,我做这样的题记,实际上不完全是我个人的一种经验,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现实,是很多人都熟视无睹的一个社会现实。

  在中国,法律上长期以来并没有规定无罪推定,人的思维习惯上是不做无罪推定的。当别人指责一个人的时候,哪怕指责得非常荒谬、漏洞百出,公众还是容易相信、容易被煽动;而指责你的人,哪怕提不出证据都没有关系,他不需要支出任何社会成本和个人、名誉、法律的代价,不需要出具任何证据,他只要指责你,就能够产生吸引眼球的作用。而被指责者是必须要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清白、洗脱自己的。我们看到这几年的判例上,被诬告的人也是要承担举证责任的。比如说,一个青年去扶一个老太太,老太太说是你撞的我,法院就要求青年人去寻找没有撞老太太的证据,也让老太太去寻找青年人撞她的证据,双方找来的证据,都无法让法庭确认是撞了还是没撞,所以法庭的判决是双方各赔50%。这样的判例出来,是对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观、价值观、行为选择的一个巨大的引导。也就是说你告我,我要举证自己是清白的,当我无力举证自己清白的时候,我就只能是负有过失、被法律认为有过失,这是制度的安排,这种安排也贴合了大众的普遍心理。当别人造你谣的时候,大家首先是相信,你要想还真相、还自己于清白,你必须自己举证,哪怕攻击你的人、造你谣的人完全没有证据,你也要自己去找出证据来证明清白。比如说,别人说海岩的东西是我写的,他哪怕没有任何证据,我只要不举出证据来,社会上的人就会认为海岩的东西是别人写的,或者有可能是别人写的,到底是不是别人写的没有定论。这是社会上一个很可怕的制度安排和思维惯性。我个人是有感而发,但像我这样类似的,有理说不清的,或者一时拿不全证据的,或者被网民出于某种社会情绪所引发的口水完全淹没的,那些真相是很难被公众认知的。据我所知,我们熟知的许多有定论的事,都不完全像网络的口水风暴说的那样,其实都另有因果、另有真相。

  郑义顺:网络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我表达甚至一夜成名的机会,你怎样看待出名以及成功与出名之间的关系?

  海岩:网络时代呈现了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出名容易出名快,但是名人的改朝换代也非常快: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天。过去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现在是一两天,今天你红明天他红,公众的注意力和关注点会转移得非常快,娱乐的热点层出不穷,后浪推前浪。什么叫成功呢?这里有个价值观的问题。由于多数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已经沦为有钱发财就是成功,不管你的手段、来源和过程,只要你发财了,你获得了财富,你就会被认为是成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而不问过程,都成为一个很常见的社会现象。按我们原有的价值观,成功肯定是要符合社会美誉的,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传统公众价值观,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我们提倡的价值观和社会上现在奉行的价值观有点脱节,许多人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地出名,出名后就被多数人认为是成功了。其实应该看到,这些人是挣到钱了,但社会美誉度比较低,而且可能比较短暂,不能为他持续的成功奠定基础。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成功与出名已经越来越不成正比。拿娱乐圈来说,许多很出名的人,一部好的作品都没有,他可能炒炒绯闻就出名了,对文化和艺术的贡献微乎其微,但他非常出名、非常能挣钱、非常受关注,财富的积累非常迅速,很多人可能认为这就是成功。我个人并不赞成以金钱的多寡和财富聚拢的速度来认定是否成功。我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把这样的一种成功去加以认同与推广,但除了制度安排上有一些缺陷之外,公众对这件事的认识也是非常荒谬的。有一个采访,随机问了很多普通人:你是在意一个演员的演技还是他的人品?大多数人随机回答说:我在意他的演技,他只要演技好,让我得到愉悦满足,他个人的人品跟我无关。这与我们过去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的社会需要综合地去调整。一个国家从穷到富,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从落后的国家成为现代化的国家,我们付出的代价比较大,这种代价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现在国力强盛,GDP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是否有自尊、是否受尊敬,不能只看国民经济的指标,而是应该重新梳理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梳理我们社会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可以从法律、规则、舆论、思想和学校、家庭、单位等各个层面共同来体现,否则这个社会容易腐烂。

  郑义顺: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在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海岩:我觉得幸福是相对的。我曾经说过,当代人吃一桌满汉全席和古代人拿到一根肉骨头,幸福感可能是一样的。实际上我们研究的是幸福感的问题。你给李嘉诚换一套大房子,他不一定感到幸福。但是给缺房子的人,就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所以我觉得人要取得幸福,首先要解决自己幸福感的问题,要解决幸福的标准问题。

  并不是物质生活提高了,幸福感也会跟着提高,相反幸福感可能会跟着下降。所以,一个社会确定幸福的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主要信仰人民币的时候,那么我认为就是没有信仰了。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你比我更高,我仍然没有幸福感。全是在做物质的比较和角逐,就不会有幸福感。没有精神追求的人,是没有幸福感的。上海有个会所,门口有个大横幅写着“为人民币服务”。我认为,为人民是有可能有幸福感的,但为人民币是没有幸福感的。因为假如他得到人民币了,他虽然有了幸福感,但很短暂,马上他就会发现,还有一笔人民币没得到。等他得到那笔人民币了,马上他又发现,别人得到的人民币比自己还要多,他可能又不幸福了。我们说中国现在很多人缺少幸福感,为什么呢?并不是他的生活没有显著提高,而是他发现别人比他提高得更快,他发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说,“不患寡,患不均”。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在不均的问题上多想办法。“不均”不光指的是财富,还包括机会、权益、资源等等。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开车经过人行横道,有个农民工横穿马路,走得比较慢,那个朋友就拿喇叭吼了人家一下。我就跟他说,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富人让着穷人,路要先让穷人过,电梯要先让穷人进,人家比你穷,人家比你吃的苦多,你在各方面要让着他,在这么小的事情上,还得你优先,那人家怎么活呀?每个人都需要有幸福的权利,你可以给他这个幸福的时候,就不要放弃这个机会。这是社会平衡的思想。但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这样的制度设计还比较少。现在,很多社会舆论开始慢慢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注不均的问题、幸福指数的问题,我觉得这很重要。

  郑义顺:你心目中最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在你的许多部小说里,男女主角大都会面临爱情的多重选择,比如《永不瞑目》里的肖童和欧庆春、欧阳兰兰,《五星大饭店》里的潘玉龙和汤豆豆、金至爱、杨悦,还有这一次在《独家披露》里的祝五一和沈红叶、方舟,在选择上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海岩:很多人都问我,你心目中最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我回答最多的一句话是:完全没有交易性质的爱情,才叫理想中的爱情。现在的爱情、婚姻很多都是带有交易性质的,人们总要问:你一个月收入多少?你房子是自己的,还是有贷款?你父母双亡了吗?你农村亲戚多吗?这不是爱情。在《独家披露》里面,祝五一无论是和沈红叶,还是和方舟的感情,都是没有交易性质的,我认为这才是理想的爱情。

  《五星大饭店》播出的时候,有人问我,潘玉龙到底跟谁好呢?我说,他跟韩国人金至爱的爱情不计出身,不计地位,不计民族,是轰轰烈烈的爱情,非常浪漫。他跟汤豆豆是原配,是从一而终的爱情。他跟杨悦是恩恩相报的爱情。这三种类型的爱情都是有价值的。我之所以在《五星大饭店》里没做选择,是因为我不想选择,如果我觉得哪一个没有价值,我会剪断。日本在播《五星大饭店》的时候,日本人说他必须和汤豆豆复合,因为在日本社会,从一而终是最重要的,而且电视剧主要是给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看的,她们对丈夫能否从一而终是很看重的!这是他们社会的价值观。在中国,网上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强烈要求潘玉龙和金至爱在一起,金玉良缘,说明了当代许多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管恩情、不管责任的,爱才是第一位的,爱得浪漫才是第一位的。而在一些讨论中,不少老同志都赞成潘玉龙选择杨悦。有一位老同志甚至说,海岩,如果你让他最后跟那个韩国女人(金至爱)好了,那么,这就是一个男性灰姑娘故事的现代版,是一个普通的通俗作品。你让他跟杨悦好了,就拯救了这个故事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选择。

  在《独家披露》里,如果祝五一跟沈红叶在一起,就符合从一而终的价值观。如果选择跟方舟在一起,就符合门当户对、恩恩相报的价值观。

  郑义顺:对在电视剧写作这条路上摸索的年轻编剧,您有什么建议?

  海岩:说到对年轻编剧的建议,我也很无奈,因为我的观点教不了他们,他们要生存、要出名、要获取稿费,很多人参与到一个创作团队当中,他自己无法左右一部作品,只是做技术工作,完成某一个桥段,完成某几集的润色等等。我还是希望,有兴趣做编剧、做作家的年轻人,能有更深的文化追求,离开商业的标准,表达自己更高级一些的趣味,通过更深入的学习和磨炼,写自己更有感触的,对社会的反映更真实、更准确、更有善意的内容,把编剧这个职业不仅仅当做谋生的手段,而是寄托自己精神世界的一个平台。如果不断有这样的青年编剧和作家存活下来,不断创作出自己小众的作品,或者虽然大众却又不失自己风格和品位的作品,这样的情形是我们非常期待、希望和感到欣慰的。(郑义顺)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现象级畅销小说《世界的凛冬》

    那些在历史夹缝中努力绽放的爱恨情仇让历史更多了一分厚重和亲切。也许你对二战了如指掌,但这部小说中一定有你曾忽略的细节,近距离观察历史,你会发现它细小的毛孔和...[详细]

  • 约翰·格里森姆《贫民律师》

      格里森姆的小说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以情节取胜,但情节又不十分复杂,线条明快,主副线分明,可读性很强,十分吸引人,有股一经翻开便让你难以释手的力量。他不在技巧雕琢...[详细]

  • 能不能不要再读网络小说了!!

    不要看着有的书名字吓人得过奖就不想读,同样是小说,同样好读又通畅,何必读一些没营养的网络小说呢。...[详细]

  • 温情疗愈小说《偷影子的人》

    《偷影子的人》是马克.李维的第10部作品,该书在法国首印45万册,位列全年销量排行榜的总冠军,法国媒体惊叹:“销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这部作品完美展现了马克.李维...[详细]

  •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

    这部小说缘起于真实的师姐自杀事件。我跟这个师姐曾有一面之缘,所以此事对我震动异常之大,我不理解在外人眼里那么优秀的一个人竟然会决绝地走向自杀。同时令我迷惑...[详细]

  • 安妮宝贝新作《春宴》评论

    《春宴》是一部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讲述的命题是:一个人与所置身的时代,可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由爱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和自我、外界的关系。...[详细]

  • 王萌萌《米九》 站在大地,仰望星空

    “80后”现在是一个受到关注的社会学话题,“80后”的行为方式,奋斗目标,价值观念是一种被关注的社会现象。电视剧《奋斗》中塑造的“80后”一代,就被议论,从他们身上看...[详细]

  • 光武帝刘秀的“努力秀”

    和秦始皇相比,我不折腾;
      和刘邦相比,我不流氓;
      和王莽相比,我不拍脑袋;
      和李世民相比,我爱我的兄弟;
      和赵匡胤相比,我统一了中国;
      和朱元璋相比,我...[详细]

  • 反抗无用--《绝杀》

    所有的微小的故事,互相渗透着,互相影响着,形成了最后的那个庞大的故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有了最后的注解。是死亡也好,是永生也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详细]

  • 《女少年》一本“孤独”的小说

    《女少年》是一本讲“孤独”的小说,是那种姹紫嫣红,鸡飞狗跳,车水马龙掩映下的孤独。《女少年》也是一本讲“爱”的小说,是那种南辕北辙,隔靴搔痒,驴头不对马嘴式的爱。...[详细]

  • 《万紫千绿》长篇小说

    《万紫千绿》长篇小说 薛友津著 岚山县原县委书记被双规后,新上任的市委常委、县委书记马铁樱通过深入调查,大胆提出施政纲领,遭到了以县长祝从义为首的一些高层领导的强烈反对。一心想当书记的县长祝从义,处处给昔日的老同学与情敌的马铁樱使绊子,暗地里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以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详细]

  • 张宇与他的长篇小说《软弱》

    在由《中国作家》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时推出的长篇小说《软弱》中,作家张宇将“警察与小偷”这个陈俗的题材,翻做了杨柳新枝。勤劳敬业的警察于富贵是全国知名的反扒窃高手,破了无数高难度的案子,却在心理上、情感上与扒手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他的年轻搭档王海,业务精通,为人正直,却总也摆脱不了犯错误的感觉。两个人在人生路上磕磕绊绊,走得辛苦。...[详细]

  • 《女儿吟》(长篇小说)

       基本信息:  书名:《女儿吟》  作者:孔令玉  出版发行: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次:2020年9月第1版  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5289-0   作者简介:   孔令玉,江苏阜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详细]

  • 古龙最好看的15部小说

    古龙一生中写过50多部小说,比金庸多得多,但是这其中一早一晚两个时期的作品都不太能行。早期是因为他还处在模仿阶段,没自己的风格。晚期则是过于惫懒,许多书都是别人的代笔,水平自然也差一大截。刨去这些凑数的,再刨去古龙个人原因写差了的如《午夜兰花》之类,大概还能剩下十多部,几乎与金庸的作品数相当。但问题是,金庸的小说都是精雕细琢反复修改之后的产物,古龙这些相比之下就显得粗糙许多了。以下挑选出的作品是个人认为古龙最好看的十五部作品,除了这些之外,其他的就可看可不看了。...[详细]

  • 老鬼《血色黄昏》

    《血色黄昏》是老鬼根据自己八年草原生活的经历创作的, 出版的时候它被称作“一部探索性的新新闻主义长篇小说”,作者在作品题记中甚至说:“它算不上小说,也不是传记。比起那些纤丽典雅的文学作品来说,它只算是荒郊野外的一块石头,粗糙、坚硬。...[详细]

  • 葛亮《朱雀》

    两千零九年,《朱雀》跻身该年度“亚洲周刊全球华人十大小说”,葛亮三十一岁,是该奖项设奖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详细]

  • 南派三叔力荐《民调局异闻录》

     云南“干尸”事件后,沈辣同孙德胜被调入一个叫“民间事物调查局”的神秘机构,从此开始了一系列离奇而又刺激的“狙魔”故事。...[详细]

  • 公务员必读官场小说《官路》

    网上实名炮轰张艺谋和高房价,他的目究竟是什么?闪电离任,是他厌倦了官场,还是官场抛弃了他?   关于中国真正的官场,还有你更多的不知道,不容易,不可思议!...[详细]

  • 悬疑天王蔡骏长篇《生死河》

    《生死河》讲述了“大时代”里凄凉的“小命运”。诡异的死后重生、跨越前世今生的爱恋、令人发指的犯罪、完美无缺的复仇……而其最核心的部分却是温暖和救赎,仿佛黑暗绝望中的一丝微光——即使所有人抛弃了你,你对世界彻底绝望,但还是要活着!因为那个最爱你的人说:你必须等待我长大!...[详细]

  • 青春畅销小说《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夏木1”主要讲述28岁的园林设计师舒雅望是出生在一个军事后裔家庭,16岁的时候舒爸让舒雅望去照顾10岁的夏木。夏木因为童年时候经历一场死亡,跟已经死去多时的母亲的尸体呆了一个晚上,成为内心与这个世界有强烈隔阂的孩子。雅望的温暖渐渐融化了夏木的心;雅望青梅竹马的恋人唐小天高中毕业后去当兵,并且认识了大学同学曲蔚然,最终引狼入室。...[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