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传统主流

《彭定安的学术世界》

发布时间:2021-09-0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彭定安的学术世界》

  作者:牟心海

  春风文艺出版社

牟心海的彭定安研究

  王向峰

  心海同志的《彭定安的学术世界》是一部全面探索定安同志学术建树的学术研究著作,论性质属于研究性的研究,难度自然是很大的。因为定安同志的研究视野非常广阔,文化的、文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尤其是对鲁迅的研究是更为全面深入的,在全国的鲁迅研究中又有独特的视角和成就,对这些不用说是进行研究,就是能够熟悉和把握,也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作为研究对象去加以阐释和归纳,就不用说难度有多大了。但是心海对此却是知难而进,他从感受定安同志的学术人格、学术道路、学术贡献、学术成果中,深受启发和推动,从原来“是想写一篇关于读彭定安学术著作方面感想的文章”,到经过研读构思而形成了写一本书的框架,后经一段时间的写作,今天终于完成了这本书,他说:“当我写完稿了,思考着自己,再看看自己,好像长高了似的,因为获得了很多东西,吸收了很多营养。”我看此语并非虚套,乃是实话。因为研究一个人,评论一本书稿,分析一件事情,辨析一个道理,如果作为评析对象的,其内涵丰富,其价值重要,其事理精深,其作为对象的存在也会成为研究主体的存在,即实现为对象的主体化,主体的对象化。我看到,近几年来心海从写诗、摄影、绘画的实践追求中移情于文艺评论,已有许多评论发表,今日又有理论专著成书,可见他有意在这方面“长高”的自觉用心,这自然也会使他因审美理论水平的增进,而更增加他艺术实践之身的“长高”。

  心海这部评论专著对定安同志的学术研究的视域和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归纳、评析与总结,设立了五章二十题,对定安同志的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关于鲁迅研究方面的建树和创见,关于美学、文艺学和创作心理学,关于文化学、社会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的构想,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中的学风,都有条分缕析的深入阐发,构建起对于一位当代学人的学术思想的全面概论,这在辽宁属于首创。

  心海的《彭定安的学术世界》的论述重点是定安同志的鲁迅研究,这是很切合研究对象本身特点的。定安同志在这方面有七部学术著作,有概论鲁迅生平的评传,有专论思想的论稿,有专门研究鲁迅各式文体创作的作品论,有从新视角展开鲁迅研究的《突破与超越》,有对鲁迅全景式描绘和创见性研究的《走向鲁迅世界》,有深入研究鲁迅对中日交流贡献的专著,有关于怎样深入鲁迅研究的《鲁迅学导论》。定安同志这种对鲁迅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自然确立了他在鲁迅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心海对定安的研究与梳理,突出了他的鲁迅研究在他的学术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与分量,这正是抓住了重点。而在这个第二章中内设九节,这既可在建构上展示定安鲁迅研究的全面领域,又可在学理上展开对于定安的鲁迅研究学术深广度的阐发。对于这些,在心海的评析中都是很到位的。

  心海对定安同志的研究,关于美学、文艺学和创作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也给予了足够的评价。定安同志著有表述他审美实践感悟的《美的踪迹》一书,这是他在生活逆境中作为生活向往和理想寄托而写成的笔记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书,心海同志把握了这一成书过程,特别从“长期学习和研究积累”的意义上评价了这本书,指出:定安的美学思想“除了蕴含在他研究的诸著述之中的间接表述之外,能直接表述成为文本的该是《美的踪迹》这部美学专著”,并对本书“偏重于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追寻美与美感的本质和发展轨迹”的主旨予以充分肯定。

  对于定安同志的《创作心理学》,心海同志以其是作为美学与艺术心理学的独创性的学术专著来加以评析的,对其理论的深厚度,实践引领性,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定安书中设立的命题,如文学的“四个世界”作家的“三个觉醒”、创作心理的“四个家族”等,他都从创作实践体验上予以印证,肯定其理论的科学实践意义,这种评析显然是更有意义的。

  心海在书中对于定安同志从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中提出的关于小说创作和“立体型”的文艺批评的建树,也做出了充分肯定性的评价。定安同志本人既是作家又是批评家,因此他谈起文艺的创作与批评,都是属于实践经验中的事。心海同志从定安的书中抽引出的问题也很关键。如定安同志提出很多文学作品为什么在时间过程中很快地就流失了,他从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的三重基质,即文学的社会性、文学的现实性、文学的文化质地与含量,如果失去了这些基质,作为文学作品自然无法取得存在价值。心海为了深化这个规律性的结论,他对定安同志提出的小说创作十题,即作家的人生体验、叙述方式、语言、意蕴与意象等,一一地予以评析,使定安同志的文本内涵得以进一步发扬。对于定安同志从成功的文艺批评中总结出立体批评的模型结构,心海在书中也进行了实践性的解析,在列举了“生活—作家—作品”等六个组合系统之后,阐发了面对这几种不同组合式的评论对象评论应有的作用,这就是:“评论要成为它们各项之间的桥梁,不仅是一种过渡性的作用,而是创造性的作用。”心海在评论定安对张抗抗、马秋芬、金河等人作品的评论文章,视之为这种立体型批评的实践体现,这也是非常确当的。

  心海对于定安同志的学术研究,特别注重他关于开拓社会科学的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建立新的学科的设想。对于定安同志拓展鲁迅研究,提出建立“鲁迅学”的周密设想,在相关的章节中心海已有评价。而在第四章中对于定安关于文化学、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及进一步深化的见解,则给予特别注意。定安同志在《文化选择学》中以人类的文化选择为线索,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选择的史迹,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范畴,心海对此在评论中进行了归纳与阐释。不仅对于文化承传接受的渠道(遗传胎教婴儿习得生活传授社会薰陶文化学习)和选择的四大方面(生命文化选择、世俗文化选择、艺术文化选择、科学文化选择)有引列分析而对于定安所阐发的文化选择的意义也有充分的评价:“文化不经过选择,不能延续、传播,也就不能发展;而选择没有文化,就不是选择。这样来看,文化选择是一个结合体,是紧密结合的一个动态的、流变的行动过程。‘文化选择学’探讨的问题,是从人类怎样发展和成长起来的,文化是怎样被人类所创造又把人类塑造的角度展开的。”这个评价正是对于文化选择和“文化选择学”的理论透识。

  定安同志在学术研究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并有关于这方面的总结论述。对此,心海在书中以专章加以评析。在心海的归纳分析中,首先指出定安的研究方法总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定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所遵循的思想方法论。对于具体的方法,心海在分析时概括为四大类别,它们是: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广泛的比较方法;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研究;接受的研究方法。心海同志对这几种研究方法的分析,都是在深入定安的各种著作中直接总结出来的,阅读这部分文字,不仅从中可以具体学习和掌握定安运用的各种研究方法、成功地实现研究目的的经验,又能进一步地把握定安许多著作的深层想意蕴,比一般平面阅读会有更多的收获;也可以说这是《彭定安的学术世界》这本书中最具发现性的章节。定安同志有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怎样把它们归纳总结出来,这并非易事。对此,心海同志在展开这一论题时,也有他的思路,并在完成的书中已形成为经验表述。,

  从我阅读《彭定安的学术世界》一书感受中,我觉得有以下三点特别突出。

  第一是不论对定安的书的评析、学术问题的评析以及研究方法的评析,心海总是注重从实际材料中紧紧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就能务总纲领,言之有宗,达到由里及外,切近主题。如心海评析定安的鲁迅研究,可以说是以定安在《鲁迅学导论》序言中所宣称的一段话为思路中心的:“把鲁迅放在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文化语境中来考察和认识、评论,而不应该把他从‘时代环境语境’中抽象出来,或者把他放到今天的‘时代一环境语境’中来要求他、评论他。”这是定安同志的鲁迅研究的总体思路,心海对此不仅切实把握了,他还从定安老朋友李宏林对定安与鲁迅精神的一脉相连的切实体会中更坚定地把握了这一思路:“老彭半个世纪的做人历程和做学问的成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忍辱负重、追求光明、为人类文化事业献身的优秀典型。鲁迅的坚韧精神,鲁迅的孺子牛品格,在老彭走过的足迹中都有鲜明的印痕。”心海对定安的鲁迅研究的评析,始终是以上述的思路为导向的路标的,他说自己写完此书有身体长高了的感觉,也是在情思感受上向鲁迅的思想品格趋进的一种形而下的比喻。

  第二是对定安的学术世界的展示掌握了一个中心点,这就是突出地揭示定安同志的学术贡献所在。定安同志学术著作很多,经历也很丰富,如果是现象描述,可以记叙和介绍的内容很多,而且此前已有不少这方面的评述,现在所需要的是进行新的系统深人的贡献与成就的评价。心海的著书,以定安的论著为纲,深人书中,揭示学科体系和观点的创新,尤其是新学科的体系的构建、学理的阐发和范畴的建立,这是评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的问题实质所在,此外的都是学者的身外存在。心海在全书的写作进程中,好像是果园中的摘果者,在排定了果树的先后收获的顺序之后,他一棵一棵地摘取,到最后收获了全部果实,这就使论著中的一个个地观点创新,一本本地专著贡献,尽收于他由文字结构的专论书卷里。

  第三是心海的著作在评析学术世界时以人为基础,做的是由人到学术,又由学术到人的文章,可谓评其书在于知其人,知其人又在于读其书。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强调的是评论诗书要了解作者其人,因为诗书出自于人,而人又出自其世,所以人是书的根底,又是世的综合表现。所谓“尚友”,是从解读上古时代的《诗经》之诗,这时应与尚古之人有心仪之交,才能更好地解读其作品。心海对于定安同志的为人可以说是十分了解的,也是非常敬佩的,他是带着这种心情写了这本书。本来对一个人的学术评论应该是以理性制衡,高低评价不由评者性情而出,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蝼,酌浪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但如能把“平理若衡”和“照辞如镜”的理解,与作为动力因的朋友之谊和敬佩之情结合起来,并以之进行研究,也会实现科学的公允,理论的合度。心海在本书导语中说到他对定安为人的认识:“在生活上他坚持着苦中求乐的欣慰观,在研究上他坚持着不止步的奋斗观,在治学上他坚持着严谨求是的科学观。当我了解到他的人生道路,认识了他的为人品格,看到了他的学术成果,我曾随笔写出这样一段话:他是个天才、是诗、是大海,彭定安先生是位内涵丰富的学者专家……”如果不是以这种诗性的赞赏为评价尺度,而是以其为动力因去进行理性的思辨,一定是会大有助益于学术评析的。

对一位学者精神世界的审视和描述

  心海同志早年曾经从事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他有这方面的修养功底。这些年他不断地发挥这方面的历史积淀,在文艺评论与学术研究领域频频显示造诣之功,受到了人们的瞩望性的关注,而这部《彭定安的学术世界》,会使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学术评论家。 2007年5月4日 武斌

  彭定安先生是我省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曾长期担任我省社会科学界和文化界的领导工作,担任过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省政协学习委员会主任、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社科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领导或参与了我省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恢复或创建工作,为我省的社会科学事业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更是以一位勤奋的学者为人们所熟知。他在鲁迅研究、创作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多方面,都有独到的成绩和建树,成就斐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鲁迅研究方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有《鲁迅评传》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鲁迅研究界的突出地位;而后又有《走向鲁迅世界》、《突破与超越》和《鲁迅杂文学概论》等著作问世;他还最早提出建立“鲁迅学”的主张,2001年更有《鲁迅学导论》出版,把鲁迅研究纳人到现代学科体系建设中,贡献很大。

  关于彭定安先生的学术建树和成就,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并有许多专题的研究和评论,特别是对于他在鲁迅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和论文,有许多比较深入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彭定安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1997年,王建中先生主编的《超越忧患的求索一彭定安先生学术生涯40周年纪念文集》出版,有诸多专家学者撰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彭定安先生的学术事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同年出版的还有我撰写的《文化后院的眷恋一彭定安学传》,概括地描述了彭定安先生的主要学术经历。可以说,在我省当代学术界,对彭定安先生的研究和评论是比较多的,也是比较深入的。但是,这些研究还都是局部的、片面的、不完整的,还没有把彭先生的全部学术领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没有从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相关性、相通性方面进行深人的钩沉和比较。即使是我写的彭先生的学术传记,也多是学术发展过程的分析,比较缺少学术的整体性的研究和概况。况且,又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彭先生的学术成果尚需进一步总结、阐释和评论。于是,牟心海先生出版的这本《彭定安的学术世界》,把彭先生的学术成就作为一个学术整体、作为一个“学术群”来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和及时的了。

  牟心海先生在我省也是一位很著名的人物。牟先生早年曾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素养,后来从事文学和摄影、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实践,都有不凡的成绩,具有对艺术的深刻的敏感性和鉴赏力,是一位知名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同时,他曾长期担任省文联主席职务,对我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了然于胸,对彭定安先生的成就与影响知之颇深,又与彭先生友谊深笃。他认为彭定安的学术贡献,是辽宁重要的高层次的文化现象。从理论上研究这个文化现象,不仅是总结学术研究成果的需要,也是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现在,牟先生把深入研读彭先生学术著作的心得整理成书,下笔洋洋,刊行于世,把对彭定安先生学术成就的研究引领到理论化系统化的层面。这种总结和概括,不仅是对我省一位著名学者的评论和研究,也是从一个个案的角度对我省社会科学发展状况进行的总结,因而对我省的学术事业必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所云,在于《彭定安的学术世界》这部著作之所以成立的主客观条件。以下,则是我读这部著作的一些心得。彭定安是一位具有现代观念和世界意识的学者。他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在现代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的演变和发展中,在与世界学术文化的对话中,观照、思考和探索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趋向。他的研究领域广博宏阔,从鲁迅研究到文学研究、美学研究、创作心理学研究、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以及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有二十几部著作,百余篇论文,另有散文、随笔、剧本、诗歌等等多篇,还有六大卷文集。他具有坚实的国学基础,然而他的心灵是始终向现代世界开放的。他广泛地研究、吸收和融合现代西方的文化思潮和理论成果,并经过批判性改造而纳人到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中。他是一位站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而兼通世界学术的学者。所以,在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活动中,始终以“贯通”和“整合”为主要的精神,在专业上通于文化整体,在学理上会通中西,在感情上融会古今,从而形成了他的学术境界、学术品格和学术话语。中国学术传统以“贯通”和“整合”为其最主要的精神。专业上通于文化整体,或“艺”进于“道”,这才是“通儒”的最高境界。所以,虽然彭定安先生学问事业涉猎广泛,却始终是以“这一个”而存在的,展现的是一个融会贯通的独立学者的整体面貌。

  问题在于,彭定安先生的“这一个”是“哪一个”?是怎样的“这一个”?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把握和描述“这一个”?这就是牟心海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和解决的任务。

  牟心海在这本书中,对彭先生学术研究的视域和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对于一位学者的学术思想的全面概论。牟心海说:“彭定安的学术世界,……是一个丰富而又具有光芒四射的世界,这是一个知识雄厚理论深邃的世界,这是一个有建树有创见的学术世界。”而他对这个学术世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首先建立在对彭先生全部学术活动的理论基础的分析之上。我以为,牟心海先生的这种方法是可取的,选择这样的研究起点是正确的。因为,任何学术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在于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所谓“理论基础”,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用以研究和分析学术对象的概念和思想工具,没有这样的理论基础,任何学术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作为学者本人在这方面的自觉性,或是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或是被动、不自觉的、盲目的。牟心海先生说:“评介和研究彭定安的学术成果,首先要分析研究他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也是研究彭定安,研究彭定安的学术成果不可逾越的。”以下,牟先生简述了彭定安早年求学、读书、理论学习的历程,认为坚持不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美学理论等等,是彭先生全部学术活动的理论基础。彭先生自己回顾说,这些理论学习,“对我提高思想能力、分析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此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不曾改变。”牟心海评论说:“这是他学术研究基础形成的过程和认识,可设想没有这样的理论基础怎么能进入学术领域,又怎么能做出成绩呢?”这种概括,我认为是很准确的。彭先生他们这一代学者,基本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包括我们这一代学者,其实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长大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背景和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和研究经验,都成为我们的基本认识工具。尽管以后可能有许多新知识、新理论,被不断地补充到我们的知识结构中,但是,基本思想和概念工具,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样的认识,随着我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自觉了。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理论即是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也就意味着在全部学术活动中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方法问题至关重要。一种研究方法的确立,决定着研究的思考方向和理论模型,也就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彭先生自己也很注意方法论的研究,在多处论述过自己的方法论问题。牟心海根据彭先生自己的总结,更多的是根据彭先生学术成果的分析,进一步归纳阐述了彭先生的基本治学和研究方法。他首先指出彭先生研究方法总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他所遵循的基本思想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牟心海归纳为四大类,即: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研究方法;广泛的比较方法;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牟心海总结彭先生的方法论说:“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各种研究方法有层次的区别,但各种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彭定安在几个学科里展开研究,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表露出他所主张的和应用着的研究方法。”在所有的研究中,彭先生都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研究对象,用多学科的方法分析研究对象,具有综合的、整体的进行研究的特点。在他那里,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了,问题域之间的界限、方法论之间的界限乃至学术话语之间的界限都被打破了,有的只是多维视域中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以“贯通”和“整合”为其要义的精神,也符合现代学术多学科综合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牟心海对彭定安先生的研究,特别注意对彭先生的学术创新成果的分析。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和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所谓学术的进步和价值。彭定安先生始终是与时代同行的,与时俱进的,他的几十年读书和学术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向一切新的思想和学问开放。他从没有专业上的门户之见,而是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而主动地吸收一切新知识、新信息、新成果、新观念,并把这一切的“新”东西都融会于他的知识和学问体系中,并且对于新知识、新思潮具有准确的把握和恰当的应用与评论。与彭先生熟悉的人都有一个印象,虽然他已近耄耋之年,然对于一切新的信息都有准确的了解,在讲演或论著中仍然闪烁着时代的智慧之光。更为重要的是,他始终把创新作为自己学术事业的根本追求,或开拓新领域,或提出新问题,或得出新结论,或建立新观点,总之是在所涉及的领域中都有自己创新的建树。对于彭先生在各个领域里的学术创新,牟心海的论述中多有心得,一一罗列,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评论,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我以为牟心海在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这一切创新的成果以及创新意识,都来源于彭先生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他所研究的问题是扎根于社会现实的。“正因为这样,他的学术成果才有启迪和指导意义,才能在社会中起作用,也使他的成果具有生命力,有广泛的深远的社会意义。他的学术思想不仅联系社会现实的实际,也联系理论建设的实际和需要。”

  在对彭定安先生的整体学术世界的研究中,牟心海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文化问题,是贯穿彭先生所有学术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在彭先生的学术活动中,在他的学术价值理想中,始终如一的是中国传统学人的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追求,是对文化传统的无限眷恋的深厚情感。在困居乡僻之时,他结合自身的命运和感受,思考最多并为之痛苦最多的是文化的困厄和毁灭。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他关心最多并谈及最多的是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他多次撰文,呼吁在繁华与喧嚣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建设自己的文化“后院”,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发展“工具理性”的同时更要重视“价值理性”;发展高科技的时代更应该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时代。他把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具体的学术研究之中。无论是他的鲁迅研究、文学研究、创作心理学研究,还是社会发展研究,都贯穿着、体现着他对文化的关怀和关注,并且都置于广阔的文化大视野之下来思考和探索。文化是他学术研究活动展开的一个“屏幕”,是他进行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更是他价值追求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理论基础的分析,到方法论的研究,再到学术创新的关注,再到人文精神的阐述,我以为这是牟心海对彭定安先生学术世界研究和分析的主要贡献之点,由此,可以把握彭先生学术世界的整体框架,进而在总体上对这个学术世界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全景式的描述。这样,就给予我们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关于彭定安先生作为“学者”和“文人”的形象。

  对于彭定安先生学术世界的整体性研究,也就是对作为一个学者和文人的精神世界的审视和描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主要是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包括著作、论文、讲演、报告等等形式而存在的,这些是他的生命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他的基本生存状态。对于他的学术世界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对他“这一个”人的研究,对他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状态的研究。中国学术传统一贯主张:“文如其人”,立言必先立德,为学与为人是一致的。所以,牟心海在对彭先生的学术进行研究的同时,也着重分析了彭先生的品格和格,分析了作为一个学者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

  彭先生具有丰富的理性生活和情感生活,具有融学问与生命于一体的为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具有对一种真正的文人生活的直接感知。他的宏阔而豁达的文人风度和文化情怀,他对文化无限眷恋的深厚感情,他视学术为生命、虽多有磨难却矢志不移、坚定献身于学术文化事业的精神,是我们后辈学人景仰和学习的楷模。正如牟心海所引李宏林先生的话说:“老彭半个世纪的做人历程和做学问的成就,是当代中周知识分子忍辱负重、追求光明、为人类文化事业献身的优秀典型。鲁迅的坚韧精神,鲁迅的孺子牛品格,在老彭走过的足迹中都有鲜明的印痕。”

  牟心海对彭定安的印象是:“他为人谦虚谨慎,大度宽厚,克己善学,从他的著述来看,不仅见到一个个学术成果,还可以看出他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说,彭定安的人格美的价值观是值得称道的,也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正是彭先生的人格魅力,吸引他去从事对彭先生的学术世界进行深人的探索和研究。他说:“读一读彭定安,对于学术、对于学习、对于做人大有益处。”

  我说,读一读牟心海先生读彭定安的心得,对于学术、对于学习、对于做人也一定是会大有益处的。 (2007年5月31日)

写在《彭定安的学术世界》前面的话

  牟心海

  我读彭定安的学术著作,也在读彭定安。他的研究是为学术负责,是关注社会为人民负责的,他是优秀专家,可谓是人民学者。面对彭定安的学术世界,就是面对一座座学术山峰,攀登这些山峰是很困难的,再去品评阐释这些学术山峰的内涵和意义,应该说更是困难的。正如文艺理论家王建中在《理论的闪光,实践的新意》中说:“品评定安同志的研究成果,欣赏他的评论文章是愉快的,从他的许多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中不时受到深刻的启迪,然而形成对他的研究之研究,评论之评论的文字,却是困难的。”①我认为这观点和看法是对的,在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要达到理想的地步那是很难的。我还是鼓起勇气,坚持攀登并去品评、评介和阐释,抓住这种学习的机会,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对于彭定安学术世界的研究与这部专著的写作,是谁让我这么做的呢?不是的,这是我的自愿,是彭定安的学术成果,是彭定安的人格使然。我倒是希望有人让我去做,或者让他人去做,因为那样,在社会上便是升起一种认识,一种文化意识,一种学术意识,一种责任感,一种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彭定安在《回顾与反思》中说了一段话,表露出一位研究者的生命体验,和自身感悟:“我以为一个研究者描绘和论述的是他研究的对象,但是,同时又是在表现自己,是在‘表现他人时表现了自己’,‘自我’附丽于‘他者’之身出现了。‘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我说‘他者’时的‘话’,同时是在‘话说’我自己。一个研究者的思想、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爱好、情趣等等,往往会在叙述时和阐释‘他者’时‘自我表现’或‘自我暴露’出来。”①这无疑表露出也是道白了彭定安对鲁迅的崇敬以及对学术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当然这样的阐述,也具有一般的广泛的含义。

  怎么看彭定安在20世纪80年代到2l世纪初这段历史时期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对他学术成果的评价、综述和分析,我认为他在学术研究上确实有建树有创见,对于有学养的人们来说,是不能不承认的。作为学术成果(特别是社会科学)又是有它的时代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性的特点,它为后人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提供研究的思路而不是研究的终结。就是对于同一位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样,每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其研究成果也是随着认识的提高而在发展变化着的。怎么看彭定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我认为这也必须将其成果放到它所在的历史时期、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待,不能离开那个时代、社会情况以及学术研究基础情况来看待。

  后人有后人的学术建树和创见,不能以形而上学的观点、固定不变的观点、机械的观点对待前人的学术成果,那样就不能发展。在学术上后人总是要踩着前人的肩膀前进,而不是重复前人的脚印,这是事物(包括学术研究的理论)发展的规律。后人对前人的否定,应是哲学意义上的否定,是发展变化,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全盘否定,不看其所处时代和环境所出现的成果,用今天的现实去要求前人,那不是科学的态度。时代有时代的局限,研究者有研究者的局限,一定时期的研究成果有一定时期研究的局限,这是客观事实,也是事物发展规律和特征。彭定安有些著作,在学术研究领域,已是开创性的著作。在某一学科,某一方面起到开先河的作用。比如:《鲁迅杂文学概论》、《走向鲁讯世界》、《鲁迅学导论》、《创作心理学》、《文化选择学》等等,在有的著作中含有独特见解的观点,在有的学科中,有独立思考,具有创见性的论文,这是在任何时期都不能不被重视的,那是立起的一个个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观点。

  就从发展的时代,前进的社会这个角度来看,彭定安的学术研究成果,既有当时的针对性、适用性、应用性的一面;又有对社会未来实践的予见性、可行性、实用性的一面。这恰恰说明了彭定安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存在着学术上的理论意义,还确实有着在社会发展某些方面的指导意义和久远的实践意义。

  我认为,彭定安的学术贡献,是面对全国、面向世界,是辽宁重要的高层次的文化现象。在理论界、学术界研究这个文化现象,不仅仅是总结学术研究成果的需要,也是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必须,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在对历史负责。对此,我看到也体会到过去曾得到有识之士,有远见的决策者的关照和支持,将来也一定会获得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重视。我也相信,对彭定安的研究,以及对辽宁诸文化现象的研究,必定会逐步走向深入。 2007年5月10日

  目录

  牟心海的彭定安研究  王向峰

  ——序《彭定安的学术世界》

  对一位学者精神世界的审视和描述武斌

  —一序牟心海《彭定安的学术世界》

  写在《彭定安的学术世界》前面的话牟心海

  一一自序

  目录

  导语

  第一章关于学术研究理论基础的形成

  第二章关于鲁迅研究的建树和创见

  一、《鲁迅评传》是对鲁迅及其作品有建树的综合研究

  二、《鲁迅思想论稿》是对鲁迅思想的发展深入而又科学的研究

  三、关于鲁迅诗、散文及散文诗的深入研究

  四、《突破与超越》是用新视角对鲁迅展开的深入研究

  五、《鲁迅杂文学概论》是对鲁迅杂文全面而又是创见性的研究

  六、关于鲁迅小说及创作心理的研究

  七、《走向鲁迅世界》是对鲁迅全景式描绘和创见性研究

  八、《鲁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是用动态的历史的观点将鲁迅放到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进行的深入研究

  九、“鲁迅学”的提出和建立与《鲁迅学导论》的创见性研究

  O、关于彭定安鲁迅研究部分结语

  第三章关于美学、创作心理学及文艺学的建树和创见

  一、《美的踪迹》是对美学通俗阐释与探索性研究

  二、《创作心理学》是对创作心理创见性研究

  三、关于小说创作的思考与独有见地的研究

  四、关于“立体型”文学批评是独有见解的研究

  第四章关于文化学、社会学及社会科学学的建树和创见

  一、《文化选择学》是对文化学的创见性研究

  二、关于文化与经济辩证关系的阐述及其面对现实的深入研究

  三、关于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社会科学学的探索与深人研究

  第五章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中的学风

  一、关于学术研究方法论的阐述

  二、关于应用与实践中的研究方法

  三、关于彭定安的学德、学风及文风

  结束语

  附一:彭定安年谱简编

  附二:作者牟心海简介及创作书目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百炼成钢》艾芜工业题材长篇小说

    五六十年代,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中,《百炼成钢》堪称优秀之作。它以建国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表现炼钢又炼人这一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作品的中心线索是平炉车间九号炉三位炉长在快速炼钢竞赛中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冲突,同时穿插厂领导干部之间思想作风的冲突,青年工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之间的敌我矛盾。...[详细]

  • 沙汀《淘金记》

    《淘金记》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深刻描绘了四川农村和城镇的黑暗生活画面,表现手法严谨、简洁、含蓄深沉,在客观冷静的描写中体现出鲜明倾向。擅长讽刺手法,情节集中,戏剧性强,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描写表达出感情。作品语言质朴、幽默、口语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详细]

  •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太行山区一个村庄从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战胜利近二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描写阎锡山统治下山西政 局的动荡,以及对于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详细]

  •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李有才板话》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1943年发表。小说主要内容为: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作品采用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详细]

  • 茅盾《蚀》三部曲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详细]

  • 柳青《种谷记》

    柳青(1916—1978)的《种谷记》是当时较有影响的长篇。这部作品反映的题材十分平凡,情节也比较简单。全书以王家沟组织集体种谷的事件为线索,展示了解放区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详细]

  • 王松《双驴记》

     小说不是简单地让一个人和一头驴对称着往前走,以获得象征和寓言的效果,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他们俩像一条绳索的两个分支,纽结着向前推进,谁也无法停下来。故事的张力就出来了。没有天花乱坠也没有匪夷所思,甚至故事推进的方式都比较单一和陈旧,但它在执拗的推进中毫不懈怠,反而获得了单纯的力量。故事越走越远,故事的阴影就越来越大,而这越来越大的阴影,正是小说孜孜以求的,超越故事之外的意蕴,也是故事和小说的目的。...[详细]

  • 周立波《暴风骤雨》

      土地改革,作为解放区农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成了当时一些中、长篇小说共同的题材。这类作品中,除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 外,要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最为突出。《暴风骤雨》的写作时间与《太阳照...[详细]

  • 蒋子龙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围绕解净与刘思佳、叶芳、何顺之间的工作、爱情、友谊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心,展开矛盾冲突,表现了年轻一代在经历了10年内乱之后的新觉醒。...[详细]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一九四六年《五四指示》发表后处于初期阶段的华北农村的土改斗争。小说原计划写三个部分:第一是斗争,第二是分地,第 三是参军。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但就已成的部分看,结构有头有尾,人物生动活泼,主题清晰明确,反映出了农村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已经 是一部独立完整的长篇。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 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