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传统主流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发布时间:2018-12-19 来源于:好小说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丁玲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深入生活。 她多次来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结合。一九四四年,发表报告文学《田保霖》,热情表现边区先进人物,曾获得毛泽东同志的好评。一九四五年,她从延安来 到晋察冀,主编文学杂志《长城》,并和逯斐等合作,写了三幕话剧《窑工》。一九四六到一九四八年多次参加华北农村土改,在经受群众斗争锻炼、体验 生活的基础上,她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反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 ,塑造了一系列新型农民的形象。由于作品所写题材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获得的成就,小说于一九四八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并荣 获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这部作品是丁玲整个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一九四六年《五四指示》发表后处于初期阶段的华北农村的土改斗争。小说原计划写三个部分:第一是斗争,第二是分地,第 三是参军。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但就已成的部分看,结构有头有尾,人物生动活泼,主题清晰明确,反映出了农村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已经 是一部独立完整的长篇。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 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

  土改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运动,它不但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还击国民党反动派猖狂进攻的必要步骤,也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广大农民获得解放的一个前提。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国内阶级斗争上升为主要矛盾。为适应新的形势,党在 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发布了《关于反奸清算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将抗日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次年 九月,党中央又召开土地工作会议,并于十月十月发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在消灭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原则下,没 收地主的一切土地和财产,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样,一场阶级斗争的暴风雨就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地兴起,广大农 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斗地主,分田地,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推翻,压迫农民的地主阶级被彻底清算。农民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 来,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阶级素质在激烈的阶级搏斗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书是从一个后来被错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在附近村子听到土改斗争的风声开始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暴风雨到来前 暖水屯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对斗争风暴的到来做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作者以顾涌的出现为全书开头,并且选择他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因为他的 身份使他对土改十分敏感;与此同时,他又和农村各阶层保有密切复杂的联系;而对这种人采取什么态度,也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中的阶级政策,并系到土 改运动能否顺利开展(作者原想表现工作组在这一问题上发生的偏差,后因写作计划改变而未能在现有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作者让顾涌最早出现还有一个用 意,即通过他替亲家转移胶皮轮车,一开始就烘染出当时的政治气氛——蒋介石反动派正要向解放区进犯,土改斗争是在十分复杂十分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 。

  但顾涌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在写了顾涌回到暖水屯后就没有以更多的笔墨突出写这一人物,而是进一步写了土改斗争给这个村子带来的震动 ,以主要篇幅写了构成暖水屯基本矛盾的农民和地主两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张裕民、程仁以及钱文贵、李子俊等。他们在作品中被刻划得生动具体,鲜明突 出,一个个有血有肉,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对于张裕民这个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作品突出了他沉着、老练、忠心耿耿的品质,他虽然有过一些缺 点,发动群众斗地主时有一段时间思想模糊,怕斗不倒钱文贵自己不好办,但他大公无私,冲锋在前,一旦思想明确,下了决心,便勇猛顽强,坚决果敢。 正因此,他在群众中有威信,在干部中有号召力,在村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张裕民一样从小受地主剥削的长工程仁,朴实憨厚,对地主阶级有本能的 仇恨。因为和钱文忠的侄女黑妮的关系,他在斗争中也有思想矛盾,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拉着他下垂”。但他在斗争的暴风雨中还是站稳了自己阶级的立场 ,坚决和广大群众一道,向地主阶级进行了勇敢的斗争。他和张裕民都象质地纯朴的玉,虽有瑕疵,终掩不住本身的光辉。至于恶霸地主钱文贵,如果作为 一个丰富的典型形象来要求,他的个性显得还不够突出,然而实之一般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却自有其独到之处。从他身上的确可以看到,地主阶级是怎样奸 诈狡猾地抗拒土改斗争的。作者突出了钱文贵的谋略见识:土改之前就让儿子钱义去参军,土改时又搞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去找农会主任程仁;他伙同白娘 娘、任国忠搞迷信,播谣言,利用女婿张正典欺压贫农,妄图转移斗争目标;就在被押上台斗争时,开始还故作镇静,想用“威严”的目光压制农民的控诉 。他无恶不作,一手遮天,的确是几千年来统治中国农村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作者没有夸大他的能力,也没有低估他的淫威,分寸掌握得比较适当。除 钱文贵外,作者还写了其他几个不同特点的地主:胆小绝望的李子俊,凶险厉害的江世荣,对农民恨得咬牙切齿的侯殿魁等;李子俊的老婆更是写得维妙维 肖,入木三分。开始她装得百依百顺,想以此软化欺骗前来清算她家的贫雇农们;当这一着失灵时,虽然表面上还要强装笑脸,内心却恶毒咒骂斗争她的农 民——特别是她在果树园中的心理活动,把一个地主婆在土改中的阴暗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一个具有鲜明阶级性和个性的人物。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意义,首先在于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在翻天覆地的斗争中,人民群众是时代的主人,文艺作品应该着重表现他们。比起有 些作品,这部小说的正面人物如张裕民、程仁等并不那么“高大”,甚至有的论者认为作品对他们“行动的积极性”表现不够。然而不能否认,其中的正面 人物都写得相当真实,使读者感到可信,可亲。作者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实际生活出发,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斗争环境中加以分析,既 努力发掘他们要求翻身、敢于革命的本质,又注意到千百年来封建生产关系在他们身上产生的影响;她没有拔高,而是在歌颂斗争的同时也不掩饰他们存在 的弱点、缺点,写他们在斗争前的顾虑和一时的挫折。本来,农民需要在斗争中不断克服自己思想上的弱点和缺点,才能逐步成长起来。小说写到了农民(包 括张裕民、程仁这样的先进农民)身上的弱点、缺点,不但不会损害他们的形象,而且有助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突出土改这场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另外 ,作者在着意刻划主要人物的同时,也认真细致地描绘了其他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人物。如刚正不阿踏踏实实的民兵队长张正国,积极活泼头脑清晰的村民政 、支部宣传委员李昌,不声不响做了许多具体工作的合作社主任任天华,以及勇敢坚决略带一点鲁莽的积极分子刘满,干脆利落的妇联主任董桂花,泼辣能 干的羊倌女人周月英,等等,一个个都个性分明,写得生动逼真。作品自始至终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斗争中,从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从斗争的发展上加以表现 。一句话,作者刻划这些人物是为了表现斗争。因此,作品中的人物都不是可有可无地存在着,而是在斗争中占有一定地位,发生一定作用。如张裕民、程 仁以至钱文贵等这样一些主要人物,他们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白的,就是一些较为次要的人物也无不和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象张正国、李昌、 赵得录等不但是为了衬托张裕民、程仁,而且是和他们一起组成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发起进攻的坚强队伍,显示了我党在农村的基本力量;刘满的存在表明了 贫苦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愤懑,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土改斗争的强烈要求;黑妮是为了说明钱文贵的阴险,当然也为了表现程仁的思想矛盾;李子俊是为了突出 钱文忠,刘教员是为了反衬任国忠;而任国忠、白娘娘也都表明了封建统治具有深广的社会基础,说明了土改斗争牵动的社会面和深入的程度。作者通过描 写这些人物,去展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表现土改斗争的曲折发展。与此同时,也总是让他们的性格随着斗争的发展而发展,让他们的命运紧密地 联系着现实斗争。如程仁对黑妮的态度变化就反映了土改斗争的发展,也展示了程仁的思想性格。因此,作品就体现出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土地改革是伟 大的群众运动,它不但以极大的威力改变中国农村社会几千年的旧秩序,也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思想、性格的变化发生着直接的影响。和其他有些 反映土改斗争的作品相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所以显得扎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农村阶级斗争内在的原因对党的领导作用揭示得十分深刻。作者一方面强调指出:没有工作组和县宣传部长章品代表的党的领 导,暖水屯不可能开展土改斗争并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又深刻指出:党的领导只有通过农民内在的解放要求及其本身力量的成长,只有和农民的斗争紧密结 合,才能发生伟大的力量。作者有鉴于此,对工作组的作用写得恰如其分,甚至较多地写了工作组负责人文采身上存在的知识分子某些坏习气,如脱离群众 ,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等。对工作组其他两名成员杨亮、胡立功既写了他们能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也写了他们缺少经验,理论水平较差。对县宣传部 长章品也同样如此,作者虽怀着敬意写他怎样深入群众,受到群众欢迎,又是怎样敏锐果断,既深刻理解党的政策,又具体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然而并 没有把他写成超现实的英雄,甚至还写了他外表上的几分稚气。正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可信的工作组,经过本身的思想整顿,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了党的政策 ,更好地了解了实际情况和群众要求,终于和农民群众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快打开了局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小说以生动的形象辩证地说明了党和 群众的关系,党怎样在土改斗争中起着领导的作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一九四○年代的文学转

                           一  长征的结束,使得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随着革命中心向延安的转移,革命文学也被拉入到一个新的生长环境...[详细]

  • 丁玲《在严寒的日子里》

      1952 年秋丁玲准备集中精力写作第三部长篇小说,即《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姊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为此她几次到桑干河沿岸, 寻亲访友。  1954 年至 1955 年...[详细]

  • 丁玲

      原名蒋伟,字冰之,曾用笔名彬芷、丛喧等。湖南临澧人, 1904 年生。  中学毕业后考入共产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平民女校,1922 年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 年后转赴北...[详细]

  • 马加《江山村十日》

    故事写的是一九四七年冬《中国土地法大纲》发布后东北地区的土改斗争情况。作品集中写十天内发 生的事件,从划阶级,成立贫雇农大会,发动斗争,农民群众和地主高福彬进...[详细]

  • 周立波《暴风骤雨》

      土地改革,作为解放区农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成了当时一些中、长篇小说共同的题材。这类作品中,除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 外,要以周立波的《暴...[详细]

  • 《百炼成钢》艾芜工业题材长篇小说

    五六十年代,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中,《百炼成钢》堪称优秀之作。它以建国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表现炼钢又炼人这一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作品的中心线索是平炉车间九号炉三位炉长在快速炼钢竞赛中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冲突,同时穿插厂领导干部之间思想作风的冲突,青年工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之间的敌我矛盾。...[详细]

  • 沙汀《淘金记》

    《淘金记》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深刻描绘了四川农村和城镇的黑暗生活画面,表现手法严谨、简洁、含蓄深沉,在客观冷静的描写中体现出鲜明倾向。擅长讽刺手法,情节集中,戏剧性强,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描写表达出感情。作品语言质朴、幽默、口语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详细]

  •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太行山区一个村庄从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战胜利近二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描写阎锡山统治下山西政 局的动荡,以及对于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详细]

  •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李有才板话》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1943年发表。小说主要内容为: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作品采用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详细]

  • 茅盾《蚀》三部曲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详细]

  • 柳青《种谷记》

    柳青(1916—1978)的《种谷记》是当时较有影响的长篇。这部作品反映的题材十分平凡,情节也比较简单。全书以王家沟组织集体种谷的事件为线索,展示了解放区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详细]

  • 王松《双驴记》

     小说不是简单地让一个人和一头驴对称着往前走,以获得象征和寓言的效果,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他们俩像一条绳索的两个分支,纽结着向前推进,谁也无法停下来。故事的张力就出来了。没有天花乱坠也没有匪夷所思,甚至故事推进的方式都比较单一和陈旧,但它在执拗的推进中毫不懈怠,反而获得了单纯的力量。故事越走越远,故事的阴影就越来越大,而这越来越大的阴影,正是小说孜孜以求的,超越故事之外的意蕴,也是故事和小说的目的。...[详细]

  • 周立波《暴风骤雨》

      土地改革,作为解放区农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成了当时一些中、长篇小说共同的题材。这类作品中,除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 外,要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最为突出。《暴风骤雨》的写作时间与《太阳照...[详细]

  • 蒋子龙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围绕解净与刘思佳、叶芳、何顺之间的工作、爱情、友谊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心,展开矛盾冲突,表现了年轻一代在经历了10年内乱之后的新觉醒。...[详细]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一九四六年《五四指示》发表后处于初期阶段的华北农村的土改斗争。小说原计划写三个部分:第一是斗争,第二是分地,第 三是参军。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但就已成的部分看,结构有头有尾,人物生动活泼,主题清晰明确,反映出了农村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已经 是一部独立完整的长篇。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 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