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发现林晓哲的小说

发布时间:2022-11-0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许多年前,我与几位乐清文友在一家茶楼聚餐,座中多是温良之辈,没有喝酒,也没有跳大神般的诗歌朗诵。其间,有人向我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说他名叫林晓哲,也写小说,我很快就联想到他发在《箫台》上的小说。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最早发现小说家林晓哲的是两位文学前辈(马叙和倪蓉棣)。那时候他的两篇小说都发在一个毫不起眼的乐清文联内刊上,识者寥寥。我是读了马叙的评论文章之后才开始读他的小说,未竟数页,便知道他跟我是对路子的。因此,初次见面,也如同老友相晤。坐在我身边的一位朋友以预言家的口吻说,再过几年,温州作家群中又将杀出一匹黑马。他的话让我不得不重新打量眼前这位新朋友:那时候,他虽说瘦黑,却有一股清劲之气;留一个给人感觉平实的平头,直竖的发丛间夹杂着几茎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白发;面部棱角分明,眼睛略显鼓凸,鼻子上方即便架着一双眼镜,目光也没有锁定在镜片里面,而是直射出来,仿佛很有远见;他的嗓音足够浑厚,底气也足,但不张扬。席间,我听说他是乐清高阳村人,而且大学又是读法律专业的,因此就问他是否知道民国时期一位名叫林佛性的法学家。他说,林佛性与他同村,也算得上是同宗。随后他也带着几分好奇问我,怎么会突然问起林佛性这人?我说,我当年读县志时,无意间发现这个名字,感觉可以按在我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身上。之后与他互加微信,并且注意到,这位青年小说家还有一个雅号:大蛰先生。“蛰”与“哲”谐音,有虫子潜伏之意,大蛰,也可解作大隐(大隐隐于市)。作家里面,带“蛰”字的,有施蛰存。施先生当年解释说,“蛰存”二字判定了他一生的行为守则:蛰以图存。许多年后,我给大蛰兄题写斋名蛰庐时也在跋中略微提及这层意思。

  初读林晓哲的小说,我曾发现一个倍觉亲切的地名和人名。问他,是否与这个村子的人有什么渊源关系。他说,那个村子是他母亲的娘家地。我告诉他,我祖母的娘家地也在那里。我没有深问,他也没有细说。这里就有必要说几句题外话了。我祖母家的祖上据传是武举人,就住在村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四合院里,我祖母的弟弟(三舅公)直到临终前家里还豢养着几匹高壮的马,算是保存武举人家的几分遗风。三舅公去世那年,几匹马也迅即被家人卖掉。还记得葬礼过后,我顺便去隔壁“两间楼”拜访了一位表叔,这位表叔名叫赵挽澜,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挽澜表叔送我出门时,指着三舅公家门口的一块青石说,这块祖上传下的旗杆夹消失多年之后现在又回到我们老家门口了。据说,这块青石曾被一位寺僧“借”去做寺庙的台阶,但没过几年,寺庙就发生了大火,寺僧以为,这块青石是“赵举人家”的,应当“完璧归赵”。我们边走边聊时,挽澜表叔在无意间说道,他有个外甥,叫林晓哲,也是写小说的。我说,晓哲,我自然认识,但不知道他竟是我的远房表弟。之后回想,我早年跟父亲逢年过节带点伴手礼去看望舅公舅婆时,偶尔也去“两间楼”打个招呼,可我居然从未在那里遇见过晓哲。真正让我们相遇的,竟是文字。

  晓哲是机关公务员,写作对他来说是公余的私活,零敲碎打,既无心,也不十分着力,但他的小说就是在这种经意或不经意的状态中完成的。他的文字是干净的、自然的、没有姿态的。在乐清的小说家中,马叙善于写小人物,而晓哲善于写机关人物。他写机关人物,没有我们常见的那种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每个人物的内心深处,故事虽然不同,却有一个相似的内在形象,而这个内在形象里面又多多少少投注了作者自身的影子。他的小说之所以没有那些类型小说的弊病,是因为,他写的是人,而不是某一类型的人。这些年,晓哲的小说越写越有味道了。他每每写完一篇小说就会发给马叙看,有时也会发给我看(上面通常附上一句“敬请指正”之类的公文式敬语),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主人烧好了菜,还没端到餐桌上,就请你先去厨房作一番品尝,而且还会不断地问你味道如何。但我实在不太喜欢对朋友未曾发表的文章品头论足。这不是世故,而是“一向如此的旧例”。我完成一篇小说初稿,很少会发给朋友们看,通常是放在抽屉里,长则半年,短则一两个月,其间若是感觉有不妥之处就拿出来打磨一下;若是觉得无处下手,就拿出去投稿。在这一点上,我缺乏晓哲那种“不怕别人挑刺”的勇气。这也证明我对自己写下的文字缺乏必要的自信。

  虽说是机关公务员,但晓哲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刻板,在生活中,他是一个热爱俗趣但不溺于俗套的人。他会玩麻将,而且以出手快、牌风正著称;一度在博客上写点纯属打趣的文言文或旧体诗;喜欢呼朋唤友去登山或独自一人去跑步;无聊的时候,他也会来一点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他跟我讲过一件童年趣事:小时候,他跟二姐争看各自喜欢的电视节目,没有如愿,就拿来一根小木棍,在二姐面前晃来晃去。原本只是为了吓唬一下对方,不料竟真的敲中了二姐的脑门。事件的戏剧性变化就跟小说一样。晓哲手持的小木棍后来出现在小说《清白》中,就变成了另一样道具:照相机;出现在小说《暗战》中,就变成了一支录音笔、一份诉状。总之,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通常都有一种使点小坏的本性:貌似老谋深算,实则无理取闹。而这个“闹”字是“闹剧”的“闹”。

  就像他极富耐心地对待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那样,他也非常认真地对待工作或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自从进文联工作之后,他就开始接管《箫台》这本杂志,从组稿、编稿、校稿,到最后出样稿,大多由他一人操办。机关生活一方面让他变得更趋于冷静、谦和、谨小慎微,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善于观察、敏于思考,并且不惮于在事上磨。这些应该都是成为一名优秀小说家的必备条件。

  谈到写作,晓哲常说自己疏懒,写得太少。好在他似乎也不怎么急,写得慢一点,少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事实上,他一直把生活看得比写作更重要。但凡有空,他都愿意跟两个儿子之间相处,陪他们玩耍、读书、画画、看电影。这些年,他给孩子们拍照,制作成一本又一本相册,记录父子对话,编成一本小书,想必也是占用了不少写作时间。我常常笑称他是大儿子的秘书、小儿子的玩具。一位心理医生朋友跟我聊天时说:一个父亲跟孩子玩得来,很可能跟睾胴分泌有关,也就是说,睾胴减少,催产素与多巴胺就会在亲子关系中发挥能量,照顾孩子的欲望就会随之变得越发强烈,以至于父爱泛滥。他这番话是说给我听的,但我更愿意把它说给晓哲听。

  晓哲的性情有温和、散淡的一面,也有烈马长枪直指世道人心的一面。正如他的写作,有时是用刚笔,有时则用柔笔;用柔笔时,骨子里有刚硬的东西撑拉着;用刚笔时,又有柔情似水的东西流淌着。刚柔相推,变化不拘,正是他性格的两个面。

  他是个多面手,每个面都能见出他的生活情趣与艺术才能。早前,文学圈里的朋友仅仅知道林晓哲是写小说的,而摄影界的朋友仅仅知道林晓哲有摄影才能。晓哲时常在两个圈子之间游走,自得其乐。有一年夏天,我在上海办了一个“作家诗人书画摄影作品展”的主题活动,晓哲也在受邀之列。他给我发了几幅摄影作品,全都是风景照,但他所拍摄的风景是内心化的风景。譬如,他所拍摄的黄山,仅露峥嵘一角,其余留白;而他拍摄的树林则又是密不透风的,因为上头歇着两只淡定的小鸟,所以画面就显得丝毫不乱。从晓哲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甚至让人联想到朗静山先生早年的水墨摄影。后来在一次闲谈中我问晓哲,你是否学过国画?他笑道,他其实在国画方面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没过几天,他就给我看他早些年的绘画作品。

  慢慢地,我又发现了一个有画画别才的林晓哲。他重拾画笔,是在不惑之后。他的画,关注点往往很小,无非是一些家居物品,如牙刷、脱鞋、酒杯、水杯、衬衫之类。如果画鸟,他就独独画一只鸟;如果画猫,他就独独画一只猫(外加一团懒洋洋的云);如果画树,他就画树的某个局部。很奇怪,唯独没见他画人。人到哪儿去了?也许都到他的小说里去了。

  按理说,一个会画画、摄影的人在写作中应该更擅长“图画思考”,但晓哲明显是擅长“词语思考”的。他喜欢把小说往“小”处写,往幽深处游走。这一路小说,他写过几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发在《收获》杂志上的中篇小说《鸭子与先知》。读那篇小说,我感觉他手中仿佛有一个照相机,一直对着一些人物在无声无息地移动。眼神的波动、嘴唇的蠕动,都在他的观照之下。我不懂摄影,平素习惯于手机拍照,时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对焦的位置是准确的,但测光的位置没对上,因此,为了让被摄物获得清晰的呈现,我不得不移动黄色小方框来调节曝光的程度。我想小说中也有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准了一个人物之后,得给他一点亮度,并且在某一瞬间照亮人物身后隐匿的东西。晓哲的小说里就有这么一个无形的取景框,不仅可以有效地限制视角,还可以精准地摄取所需之物,捕捉到故事的焦点。所以,整个叙事的过程仿佛就是不断对焦拍摄的过程。作为读者,我从他的小说中发现了他为人处事的特点,也从他本人身上发现了某些幽微的叙事特点。

  晓哲是一个把工作、生活、写作三件事拎得很清的人。案牍劳形之余,他常常会从办公室走出来,想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孩子熟睡之后,他常常会坐到书桌前,写一点属于自己的文字。出世之想,于事无补,但一个人有时就需要这种“无补”的东西。如果是一根烟夹在他手里,他会漫不经心地抽掉这根烟,让思绪从手指间飘荡出来;如果是一杯水放在他手里,他会喝掉杯子里的水,把自己的思绪放进去。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林晓哲创作年表

    2008年 11月,短篇小说《假如》《借口》发表于《西湖》2008年第11期 2010年 1月,短篇小说《清白》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大赛二等奖 2011年 9月,短篇小说《暗战...[详细]

  • 府天:去芜存菁克制浮躁

    2006年末,第二份工作结束之后,我正式进入了全职写作领域。最初,我不太习惯在家里写作的生活,所以也兼职做一些英语笔译。当2009年开始创作《朱门风流》之后,因为查阅大...[详细]

  • 青衫取醉:《亏成首富从游戏开始》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在青衫上榜2021探照灯年度书单“十大网络原创小说”的《亏成首富从游戏开始》中,大学生裴谦获得了一个特殊的“财富转换系统”,每当他用本金赚到一笔钱时,所赚金额...[详细]

  • 横沟正史

    横沟正史(1902-1981),日本推理文坛泰斗,与松本清张、江户川乱步并称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1948年凭《本阵杀人事件》获得第1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一跃成为超...[详细]

  • 无罪:下一部书计划写现实类作品

    Q:您选择踏入网络文学创作行列的初心是什么?笔名背后有什么小故事可以分享吗?无罪:初心就是为了兴趣,最初喜欢看书,后来觉得自己应该也能写啊,就开始了创作。笔名最初想...[详细]

  • 《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莫言

    二一二年十月十一日,瑞典学院宣布,将二一二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一时间,有关莫言的一切均变得炙手可热。从一九八一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详细]

  • 《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贾平凹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以至世界文坛备受争议的作家,这无疑是由他的长篇小说《废都》所引起。他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详细]

  • 《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贾平凹评论文章目录索引

    (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数) 1985年 贾平凹小说散论 刘建军(117) 论贾平凹 费秉勋(125) 当前我国农民的社会心理(评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 许柏林(132) 折射的历史之光...[详细]

  • 《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文选序言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三十年前夕,几位朋友相约在常熟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其中有的朋友几乎是给《当代作家评论》写了三十年的稿子。在这之前,我对是否办这样的活动颇为...[详细]

  • 楼星吟

    楼星吟,真名:谢雅娜。

      广东河源市连平县人,现是阅文集团云起书院大神作家。

      擅写古代言情小说,创作字数过千万。...[详细]

  • 网络小说作家排行榜(35大神)

    本文出自网络,其中对各位网络写手大神的评价,均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意见,请留下您的评论。...[详细]

  • 经典历史类网络小说汇总

    都是一些很经典的网络历史架空小说。本来大算自己以这篇龙空的帖子为基础,再详细的写点,但是时间不够啊。只好复制、粘贴。...[详细]

  • 经典全本网络小说34本推荐

    都是一些比较老,但是很耐看的作品。最关键的是,你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这些书的资源。...[详细]

  • 猥琐流经典小说推荐N本

    你必须得承认淫荡的写作风格是一种天赋,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这种味道的小说来,而写得出还能写得好就更加需要禀赋了。所以有时候推荐小说不如去推荐作者,正如你吃了一个美味的鸡蛋不一定需要去知道下蛋的母鸡,却可以了解做菜的厨师。...[详细]

  • 都市现实类小说推荐

    看网络小说至今已近七个年头,最先接触的就是都市类小说,那时恰逢都市类网络小说的黄金时期,可惜好景不长,08年之后便逐渐没落了。于此回顾整理下那些还能让我记起的有可读性的都市小说,权当对自己七年看书生涯的总结,也是对都市小说曾经辉煌的纪念。...[详细]

  • 网络老书10本推荐

    网络老书10本推荐...[详细]

  • 追看的小说及其简评

    目前处于连载中的比较好看的小说。综合起点、纵横、17K等各大小说站作品。...[详细]

  • 网络小说各流派奠基作品

    网络小说发展至今,流派纷呈,本次选择在网络文学发展历史上曾开创一个流派,形成巨大影响的经典小说作品推荐给各位读者。估计稍微老一些的网络小说爱好者都听说过看过这些名气极大,质量极好的网络小说。...[详细]

  • 看过不止一遍的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我记得最早是中学时开始看的,第一本《天魔神谭》彻夜未眠看完,为了看到后面的内容翻墙熬夜上通宵。算是记忆里最深刻的小说了。...[详细]

  • 经典洪荒封神网络小说推荐

    在这华夏最为瑰丽莫测的破晓,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洪荒史诗。…… 我们的口号是:发扬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