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小说理论

邵丽谈《我的生存质量》

发布时间:2020-09-1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1 我的小镇不是故乡,我们这些跟随父母游弋成长的孩子,是无根的浮萍。

  李金哲:您出生在豫东南部,一个三省交界的小城镇。我也出生在一个小城镇,虽然离开了那里,但小镇的人和物都那么鲜活地存在在脑海中。我想您对小镇的感悟也一定是特别的,带有情感的,就像沈从文的湘西、鲁迅的鲁镇、莫言的高密一样,是具有无限想象的地方。很好奇,这样一个小镇,在您的文学王国中,是如何启蒙您,走向更深处的精神世界的?

邵丽:

  严格意义上讲,我的小镇并不是故乡。我们这些跟随父母工作地游弋中成长的孩子,是无根的浮萍。我所说的小镇,只是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其实,对于我们这些60后的作家来说,“小镇”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大,说不上这种感觉是幸福还是伤感。毕竟,滤尽严酷之后,好像留下来的都是温暖。因为小镇既关乎我们的出生,也关乎我们的成长。最早启迪我的那些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在某一个小城镇遇见并阅读的。所以,小镇既是我们文学的出发地,也是大本营。

  李金哲:您说,您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有的作品,双脚都插在黏糊糊的现实世界里不能自拔。从小城镇走出来,到大城市生活,再到县城挂职,在这种城乡转换的过程中,您的情感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对您的文学观和作品产生了什么影响?

邵丽:

  河南是一个文学大省,河南的作家大部分都在写农村生活。其实开始的时候我是一个另类,我一直在写城市,当时我觉得自己最得心应手,或者说最能展开想象的还是城市。直到我去基层挂职,沉到农村最底层,才看到了我应该看到,并且还能说出来的东西——公平、尊严的缺失,以及我们对底层社会的忽略。在那种语境里,你找不到任何比现实主义更能表达愤怒、同情和遗憾的写作手段。后来有的评论家说,回到现实主义里,我的作品降低了好几个维度。我宁愿如此,或者说,我刻意如此。一个作家要有温度,也要有态度。

2 不管我用多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但骨子里是悲观的,甚至有忧郁症倾向。

  李金哲: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栽培出了《王跃进的生活质量问题》《刘万福案件》《挂职笔记》《城外的小秋》《明惠的圣诞》《第四十圈》等优秀作品。不同于恢弘的史诗叙述,您的关注点都比较细微具体,您关注像王跃进、刘万福、明惠、齐光禄这些底层出身的小人物。在这里,是什么打动了您或者说俘虏了您,让这些底层小人物走入您的内心世界?

邵丽:

  两年多的挂职生活,让我遭遇到了许多个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故事。相较于宏大的叙事,这些卑微的人物可能离我们更近,或者换句话说,“他”就是我,即使不是今天的我,也是昨天的我。从更大的生存范围来说,我们一直到现在,都可能没有走出他们的宿命。发生在刘万福、齐光禄身上的那些故事,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那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他们进入我的小说的历史必然性。我把他们的道路或者命运指给更多的人看,只是企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周围,关注我们自己可能陷入的陷阱。

  李金哲:在您的作品中我读出了您对小人物天然存在的悲悯。您毫不避讳他们出身的卑微,他们天真的想法,为获得有尊严的生活而对命运进行的抗争。不修饰、赤裸展现,反而构成了您小说的厚度。这也是为什么您的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这个有点残酷和冷漠的时代,悲悯对于文学的意义非同小可,想知道这与您的性格有关吗?您的性格对您的文学品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邵丽:

  也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不管我用多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但骨子里是悲观的,甚至可以说有忧郁症倾向。不过我的这种性格,对作品的影响倒不是很大。我的作品很少无病呻吟,也没有幽闭的姿态。我更倾向于开放、明快、粗线条的表现风格。至于悲悯,确实有,有时候是一种深刻的同情,或者是回天乏术的无奈。

3 农民进城的过程是残酷的,但不进城,生活会更悲惨,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李金哲:不少读者对您小说的评价是“过目不忘”。掩上书页,您塑造的这些人物同样在我脑海挥之不去。刘万福三生三死,如同迷魂阵;明惠就像身边的无数洗头小妹,从农村到城市闯荡。您在《刘万福案件》一开头就被“故事绑架了”,在您看来一个好故事与一个好小说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与差别?您是如何把故事最终“加工”成小说的?

邵丽:

  故事跟小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小说本质上是讲故事,但那也是加工成小说的故事,它能从小说里站出来。我的小说基本上都是脱胎于故事,很多是真人真事。我觉得把它加工成小说,主要是要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第四十圈》,让人悲哀的不是杀人和被杀,而是故事里的作恶,你根本不知道凶手是谁,也分不清谁是好人坏人。这些东西,故事是表现不出来的,只有小说能够。

  李金哲:小说中人物的选择不同于现实的人生,它有虚构的成分,可以充满戏剧性,结局也并不是不可逆转。您写完《第四十圈》时感慨,如果有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齐光禄会成为一个好老板、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您在选择这些人物的命运时,您是如何考量的?他们一定要那么活着吗?

邵丽:

  他们一定要那么活着!他们别无选择!这才是最悲凉之处。

  李金哲:这些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如今看来依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他们仍旧活在当下以及未来。您觉得,这么多年来,他们的现实境遇是否有改观?

邵丽:

  从总体上讲,社会是在进步。这个进步既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但就个体而言,由于在市场经济下的资本碾压,有些人的生活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还在下沉。我觉得这不仅在中国,全世界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可能在当下中国更突出一些。因为我们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进城的过程是残酷的,惊心动魄的。但不进城,生活会更悲惨,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李金哲:通过您的作品,不少读者感悟到人生的不易,更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不容易,感慨自己其实就是一分子,从而在精神层面得到共鸣和慰藉。您觉得,深刻的文学作品最终的功用是什么?是要还原生活还是要高于生活?如果是高于生活,那么高出生活的那一部分是什么?

邵丽:

  生活永远比小说精彩,所谓高于生活,也仅仅是角度不同,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高。但具体到一部作品上说,它应该是高于生活的。即使作家有还原能力,那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很具主观性。那么这个“高于”的部分,就是他的判断和批判能力。

4 我和我先生的家族历史比较复杂也有典型意义,我在往家族历史方面转型。

  李金哲:您的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以及《我的生存质量》,很好奇为什么用了两个相似的标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存”,您如何看待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关系?

邵丽:

  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有些事情也不是作家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的。生存质量在杂志发表时的题目是《糖果》,呵呵。

  李金哲:《我的生活质量》中您依旧写了来自底层的人物王祈隆,把他置身于官场这样的环境下,却并没有按照“官场小说”的套路,书写官场里的某些规则,而是指向了另一个方向,官员的感情生活。这个角度十分新颖,当初您是如何考量的?据说,您的先生曾经从过政,这里面有他提供的生活素材和体验吗?

邵丽:

  当时真正的想法就是还原官场生活,其实中国的官场就是一个生活场,它不会独立于我们的生活现场。之所以有人把它神秘化,我觉得是臆想的成分多一些。我先生过去从政,作品里也有他的生活,更多是我官场朋友们的生活。我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时代的综合状态。

  李金哲:有些评论家把《我的生活质量》定义为“官场小说”,您如何看待这些贴标签的归类?对读者来辨识文学价值来讲,是有助于还是会阻碍?

邵丽:

  这样的标签我确实哭笑不得,但也不是很错,毕竟是写的官场人物,只是没有按官场的套路写。对不同的读者,可能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李金哲:在您的大多数作品中,男性为主人公很常见,却很少以女性为主角的。《我的生存质量》则以“我”这个有婆婆有丈夫有奶奶的名为“金地”的女性为叙述人。所以也有评论说这是您的自传式小说,您认同这种说法吗?以女性为主角,对身为女性的自己来说,是利于书写还是难于书写?

邵丽:

  其实一进入作品里,很难再有性别意识,因为故事会推着作家往前走。仅就这部《我的生存质量》而言,我觉得说是自传体小说也可以,毕竟有很多是我的生活,以及与我相关的生活。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看问题,应该很有利;但在全局的把握上,我个人的经验,觉得脱离开性别意识会更好。

  李金哲:迄今为止,您大多创作官场、农民、生活类题材的小说,现在不少同龄作家都在寻求转型或者换句话说,不再重复自己。在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您是否会有新的转向?是否会创作些其他类别,比如武侠、历史等的小说?对未来的写作有着怎样的期许?

邵丽:

  应该说从《我的生存质量》开始,我的写作已经在转型,在往家族历史方面转。我和我先生的家族历史都比较复杂,尤其是放在中国这个大的历史环境里,更有典型意义,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把它表达出来。还没完全想好,在抓紧收集相关资料,毕竟剩下的老人不多了,时不我待。

  李金哲:最近刚颁布诺贝尔文学奖,您是否也会去读诺奖作品,比如白俄罗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莫言的《红高粱》,或者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现在提倡读经典,您觉得中国有哪些作品可以称为经典作品?

邵丽:

  获诺奖的作品我基本都会读,这是职业习惯。中国的经典作品,当然是《红楼梦》《金瓶梅》,还有一部是《财主底儿女们》,这些都是被时间检验过的经典作品。

5 8090后活得都很自我,只活给自己看,几乎没有任何精神负担。他们是改变这个国家最有力的力量。

  李金哲:除了写小说,您还写诗歌、散文,如今已有两百万字的积累。在近期出版的《2015中国诗歌选》中收录了您的两首诗歌——《请别让我哭泣》和《致小女人》。同您在诗歌《无极》中所表达的爱情相似,这与您小说中的农民或是官场主题十分不同,是否为了避免重复与小说中相同的故事?您是怎么选择用诗歌还是用小说来表达的?

邵丽: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柔软,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小女人。而且,我更愿意是一个被情绪煽动的小女人。

  李金哲:如今正值中国新诗百年之际,您如何看待当下诗人们的创作,对自己未来的诗歌创作有怎样的期待?这方面的精力会有什么样的分配?

邵丽:

  我不会特意写诗,因为精力和能力都不够。在中国文学发展方面,我觉得诗歌走的最快,也最好,跟世界水平最接近,这是小说和散文都比不了的。

  李金哲:您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家”身份的?尤其是女性作家在文学道路上有什么优势与不容易的地方?

邵丽:

  没有觉得自己是个作家,跟上班族也差不了多少;女性作家在文学道路上可能更辛苦,因为她真正的职业是母亲和妻子。

  李金哲:如今您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您是如何看待脚下的这片土地的?中原自古是文化重地,您又是如何看待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作家们?他们所形成的文化气质和其他省份有哪些不同?您从老一辈作家身上继承了什么又突破了什么?

邵丽:

  中原文化厚重,有利也有弊。其利的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的把握和传承,可能更符合“天下”的视角,所以河南作家的作品多有家国情怀;其弊的一面是,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又处于内陆地区,农耕文化的影响比较深,思想观念还是相对比较保守。

  河南老一代作家的敬业精神和包容意识,是我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河南的作家群,老中青都很团结,大家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我觉得这是中原作家群得以快速成长的精神动能。

  李金哲: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您的经历恰好说明了出名要尽快。从1999年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开始,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被文坛所熟知,成为“当红青年作家”。但如今时代不同了,碎片化的阅读与粗糙的网络小说,以及高颜值作者的青春文学受到热捧……出名靠的是各种名头,而不同以往是真正靠优秀的文本。对此您如何看待?

邵丽:

  我们那一代人,可能对出名没这么看重。相反的是,非常害怕出名,让一个作家抛头露面是非常难的。这可能与我们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有关。现在也未必都是“出名靠的是各种名头,而不同以往是真正靠优秀的文本”,也有很多作家皓首穷经地刻苦地写作。可能是信息爆炸造成的信息屏蔽,这些真正的作家平时往往显露不出来。但我相信,最终他们会靠作品说话,站在他们应有的位置上。

  李金哲:通常意义上来讲,传统文学特别注重精神内核,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书往往没什么精神内核,更注重游戏精神。如果传统作家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作品,是不是就意味着会归入“死亡”的行列。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学有自己坚持的作家,您对“传统文学死亡论”如何评价?那些坚持传统写作的作家,是否会有新的出路?

邵丽:

  “传统……死亡”这种说法,在“五四”时期就有。一百多年过去了,传统不但没死,还活得更好。文学更是这样,真正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但是,即使最传统的东西,也要吸收新的营养,不断更新精神内涵,否则就是画地自牢,那它的死亡就是必然的。

  李金哲:在您的作品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历经坎坷,一直朝着向往的生活中走去。比如《第四十圈》中的齐光禄,他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走向仕途。《明惠的圣诞》也是一个考大学没考上的小姑娘,外出打工,想要努力实现自己想过的生活。这和当下的8090后青年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您出生于60年代,正是这个群体的父母辈,平日里您和他们交流多吗?怎样看待他们的处境,对他们有什么想说的话?

邵丽:

  在我的作品《我的生存质量》里,对您的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我们这一代人,既背负着上辈人的包袱,也背着下辈人的包袱,是最放不开的一代,所以总是忧心忡忡。而我的下一代,也即所谓的8090后,他们活得都很自我,只活给自己看,几乎没有任何精神负担。我跟这些孩子们交流还算多,也慢慢理解了他们。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国家的希望也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契约精神、自律意识和对自由和光明的追逐,是改变这个国家最有力的力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世界经典科幻与奇幻小说排行榜前100名

    这份目录来自1998年三月《审理杂志》上一篇题为"最后审判日:100本你今生必看的书"的文章。1.《魔戒之王》(奇幻)——J.R.R. 托肯恩 所有奇幻文学的鼻祖,当然,赢得了我们最顶端的位置。除了全然独立创造了奇幻文...[详细]

  • 奇幻文学分类

      这是国外一个叫作 Introduction to Fantasy 的网站分的,该网站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奇幻文学作家,里头的资源相当丰富。  1、Sword & Sorcery 剑与魔法型  在该网站被票选为最受欢迎的 Fantasy 类型。所谓的剑与...[详细]

  • 科幻创作的六个秘密武器

    我们这些非科学家出身的科幻小说家该怎样与科学同步呢?当然,我不能代表所有人,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依赖的是六件秘密武器。...[详细]

  • 尤凤伟小说论

    尤凤伟的小说总是潜藏着一种尖锐的疼痛。这种疼痛,看似来自社会生活的外部冲突,实则是源于生命内在的两难对立。它以自我撕裂的方式,不断将人物置于各种伦理观念、权力欲望以及人格尊严的对抗之中,在保持强劲叙事张力的同时,又凸现出一个个无助而又无奈的人生场景。这使得我们一方面可以尽情地享受那种由于紧张叙事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感受到那种疼痛自身所拥有的内在力量。...[详细]

  • 邵丽谈《我的生存质量》

    故事跟小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小说本质上是讲故事,但那也是加工成小说的故事,它能从小说里站出来。我的小说基本上都是脱胎于故事,很多是真人真事。我觉得把它加工成小说,主要是要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第四十圈》,让人悲哀的不是杀人和被杀,而是故事里的作恶,你根本不知道凶手是谁,也分不清谁是好人坏人。这些东西,故事是表现不出来的,只有小说能够。...[详细]

  • 最好与最差的奇幻小说

    目录一、译文:   序言     史诗奇幻TOP25(奇幻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荣誉推荐(杰作,但并非最杰出)   奇幻好书(值得阅读)   奇幻流派介绍   设定在异国背景的奇幻书   最差的奇幻书籍(标题说明一...[详细]

  • 雪漠作品文学思想:用心灵回归“大漠”

    雪漠的创作归结到生命写作,或者叫灵魂写作。雪漠的作品从“大漠三部曲”到“灵魂三部曲”再到《野狐岭》,每一部作品的语言都是不一样的,有雪漠的影子,但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种底色。《野狐岭》所谓的神性也好,灵魂也好,这个东西按照唯物主义及无神论观点来说是没有的,但通常被称为“迷信”的东西却在民间大量存在。雪漠书写,常常“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境界,更深层地说,就是完全脱离了世俗,甚至脱离肉体的一种东西而进入纯粹的灵魂世界。...[详细]

  • 奇幻世界职业现实寻源

      尤兰(Jane Yolen)在《魔法接触》(Touch Magic)书中指出:「奇幻作品,正如同童话,也许并非『现实 生活』(Life Actual)的写照,然而却是『真正生活』(Life in Truth)的观照。『现实生活』让我们认清世界并非完美有序,反而多数时候...[详细]

  • 雪漠的创作理念

    一个作家的创作理念,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在雪漠的小说中,不管是“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白虎关》《猎原》,还是“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均由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典型人物形象)、物(动物)和文化(宗教、风俗)等四个关键词构成。四个方面相互映衬、相互关联,即在特定的文化和环境中,塑造了特有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同时,从人物性格和形象中,也能推断出他们处在西北大漠的自然环境。...[详细]

  • 《大漠祭》的语言

    《大漠祭》的作者,不仅善于用生动的群众语言摹写人物对话和刻画人物心理,其叙述语言亦极富表现力。例如赞美老顺家一块耕地: “这是块坟地。这儿埋过许多强壮过的男人和风骚过的女人,他们的血肉和骨头都化在土里了,土质就像渗了油,黑黝黝的。捏到手里,质感好,能保水。”这明白如话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赋予被描写的大自然——土地以灵性和生命感。在一次《大漠祭》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对雪漠描绘无比广袤雄奇的瀚海大漠景象的文字赞不绝口,我也深怀同感。...[详细]

  •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