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孙美娟:中国 文学迎来“黄金时代”

发布时间:2022-02-11 来源于: 中国社会科学报|孙美娟2022年02月10日08:37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科幻文学

2015年,第73届“雨果奖”颁奖典礼上,《三体》的耀眼光芒照亮了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的夜空。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第一次获得世界级大奖,也是该奖项第一次颁发给翻译作品。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着这部作品一跃成为世界级科幻大师,被誉为“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2016年,“80后”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再次捧回“雨果奖”。中国科幻作家连续两次获得雨果奖,中国科幻作品在海内外持续热销,不仅让中国科幻小说走进西方世界,也让中国科幻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晚清时期的“科幻觉醒”

科幻是一种高度密集的创意形式,科幻小说是用小说形式表达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上的幻想故事,这一类型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117年前,在《绣像小说》开始连载的《月球殖民地小说》,被公认为中国科幻小说的诞生之作。遗憾的是小说并没有结尾,就连作者的真实姓名至今也是未解之谜,只知道其笔名为“荒江钓叟”。由此可见,中国晚清时期就已经有了科幻小说。

在《月球殖民地小说》之前,梁启超在《新小说》上倡导的“科学小说”、世纪之交陆续译入的凡尔纳小说乃至更早的《百年一觉》都可以视为科幻小说的范畴。“中国最早比较推崇科幻小说的是梁启超和鲁迅。”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说,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杂志里写下了中国第一部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也曾与罗普合译凡尔纳的《两年假期》。1903年,鲁迅翻译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并撰写了《月界旅行·辨言》。在梁启超和鲁迅的大力倡导下,科幻小说在晚清时期兴起。但是,对于科幻小说的侧重点,梁启超与鲁迅看法不一。梁启超认为,科幻小说不单指科学,还应涉及中国文化,发挥改变中国人思路的作用,他主张用科幻小说去面对未来的状况。鲁迅却认为,科幻小说应聚焦在科技的引入上。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广益告诉记者,晚清时期,人们对科幻小说的期待正如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所说,是以“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方式“导中国人群以进行”,也就是寓教于乐,用科幻小说传播人民所必需的科学智识。然而,由于晚清时期的创作者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那时的科幻小说最吸引人的并非“硬核”构思,而是光怪陆离的技术奇观和丰沛恣肆的乌托邦激情。

近代中国面临的生存压力及其引发的文化革新诉求,是中国科幻出现的根本动力。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贾立元认为,科幻文学的翻译和创作,是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之一。因此,像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吴趼人等一大批近代知识精英都曾参与科幻文学的译介或创作。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起步阶段的中国科幻作品和理论思考都比较粗糙,谈不上是高峰,顶多也就是一股时新的潮流。

探索中国科幻文学特色

虽然晚清时期科幻文学有所兴盛,但还没有什么理论建构,只是一些零星观点的发表,甚至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善的科幻文学理论。同时,融入全球化语境的愿景又让我们不得不参照西方的科幻理论体系。那么,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定义中国科幻文学?

放眼当今世界,中国科幻文学正从边缘走向大众,从个体创作走向集体创作,从小说领域走向全产业化发展,从国内走向国际。作为被西方科幻小说催生出来的一类文体,中国科幻小说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

中国科幻文学至今也很难说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它却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国科幻文学到底“独特”在哪里?在吴岩看来,我国的科幻文学不但有自己的创作形式,还有自己的批评方式。从创作形式来看,最初我国在引进科幻小说时虽然参照了国外的形式,但在科幻小说创作过程中一直都立足中国元素。尤其是民国以后,不仅可以在小说、各种科普读物中看到科幻,还可以在科幻小说中看到诗歌、曲艺、相声等多种类别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科幻小说又逐渐演变成儿童文学。从批评方式来说,中国科幻批评至少有三种流派,即智识批评、科幻现实主义批评、“后革命”批评。

中国的科幻文学理论建设必须深深地根植于本国历史土壤,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贾立元认为,1949年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科幻文学的思考基本上是零散的,这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深重,决定了科幻文学缺乏持续稳定生长的空间和土壤。1949年以后,新一代作家开始在国家建设的热情中展望未来,相关理论探索也持续推进。1978年后,《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珊瑚岛上的死光》等轰动性的作品带动了科幻理论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争论。其实,和任何一种文艺理论一样,西方科幻理论主要是针对欧美作品展开的,西方科幻理论家对欧美以外的科幻文学情况了解非常有限。这就要求中国的科幻文学理论研究者要在参照西方理论的同时,结合本国科幻文学历史,提出属于自己的理论。

寻求科幻文学新突破

《三体》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在科学与文学之间,在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凡讲中国科幻,有且只有《三体》,这就是失败。中国科幻文学必须寻求整体提升,才能在未来有新的突破。

中国第一位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对中国科幻文学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他希望中国科幻文学能逐步走向跨文类、跨媒介、跨语种,在出现更多文类特征鲜明的作家作品的同时,也有更多广泛意义上的科幻元素和科幻风格出现在各个领域当中。吴岩补充道,我们在进行科幻作品创作的同时,还应注重促进青少年科幻文学发展,培养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精神。

对此,李广益则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质量正在出现整体性提升。目前,我国科幻创作正在快速泛化到诸多文化场域尤其是青年亚文化领域,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幻耳濡目染、喜闻乐见,并在机缘巧合时成为科幻创作的生力军。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高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为科幻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和社会直观体验,催生了细腻多彩的想象。而日益活跃的网络科幻文学在创意、风格、技法等方面都有新突破,与篇幅较短的书刊科幻各擅胜场。这一切变化让中国的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