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不能将AI发展视为纯粹的技术问题

发布时间:2024-04-0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2024开年,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和大模型等新科技进展,不断成为社交媒体追逐的热点。面对AI技术带来的冲击,智能革命是否使人与技术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人类应当如何面对以AI为代表的新科技之迅猛发展?笔者试图厘清相关现象,并尝试思考和回应这一议题。

对AI话题娱乐化倾向保持警醒

某种意义上,社会层面的AI话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化倾向。首先是研究方向娱乐化。这一波AI热潮发轫于2016年Alpha Go战胜李世石的围棋比赛。之后,AI热门发展方向是聊天、写短文、虚拟人以及生成图片、短视频,而非提升或改造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其次是公司组织娱乐化。不难发现,Open AI、Neuralink等新科技公司非常重视通过公关宣传吸引流量。第三是技术推广方式娱乐化。从现实来看,往往有企业家乐于扮演“科技超级英雄”的角色,埃隆·马斯克和萨姆·奥特曼就是典型。还有媒体炒作“AI觉醒修辞”“AI威胁论”吸引大众眼球。与AI有关的评论往往贩卖AI恐慌,言辞激烈,消费大众情绪。

西奥多·罗斯扎克在20世纪90年代就指出:“人工智能研究进行下意识的自我吹嘘的原因十分简单:大量的资金注入了这项研究。”按照技术—商业“双螺旋体”的逻辑,技术本身的新进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吸引公众眼球。毕竟注意力的投入就等于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可以说,“AI宣传术”为AI的迅猛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审慎应对人工智能“颠覆式冲击”

AI娱乐化传播能够发挥作用,也与它对当代社会广泛而持续的颠覆性冲击有关。以Sora、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就目前显示的迹象来看,至少会导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失业问题,它可能导致文案策划人员、原画师、视频制作人员、工业设计人员、程序员等脑力工作者大量失业;教育问题,它可能冲击既有的教育科研系统,比如学生可以用ChatGPT写论文,Sora可能影响视频制作相关专业的招生;信息安全问题,它将自动生成海量的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真伪难辨、权属不清、追责困难,甚至可能成为挑战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危险工具。

Sora、ChatGPT等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AI辅助生存社会。在AI辅助生存社会中,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将在AI的帮助之下完成。也许不需要太久,机器人便有能力取代人类所有的体力劳动和绝大部分的脑力劳动。机器人不眠不休,完全可以将科技生产力提升到难以想象的高度。当AI替代劳动社会完全到来,理论上智人很快会迎来地球增长极限。在极限到来之时,科技智人得设法使人类文明在地球之外站住脚跟,否则可能被锁死或逐渐衰退。彼时,AI可能将经济不平等推向极端:大量被AI代替劳动之后的“无用之人”,没有劳动报酬如何养活自己、抚育后代呢?类似这些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值得警醒。

对新技术发展进行预先研究

AI巨大的冲击力,突出体现了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科技革命的一大特点,即新科技的影响深入到社会每个角落,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正是新科技发展日益成为公共事件的根本原因。当前,新科技不仅满足于改造外部世界,它的力量开始深入人类社会,包括人的肉身与精神。在社会运行层面,当代社会已然成为技术治理社会,尤其是智能治理社会。在个体生存层面,基因编辑、人体增强和脑机接口等新科技,不断引发世界性的关注,其中蕴含的改造人自身身心的冲动昭然若揭。在技术新世界中,人必定成为技术的重要场域。因此,智能革命方兴未艾,人与技术的关系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有关新科技的影响,有人发现,人类总是在短期内高估它们的社会冲击,却低估它们的长期效应。关于新科技的风险,也有科学家谈到,在没有充分应用之前,很难预料它们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但当新科技风险充分暴露之后,却已经错失控制风险的良机。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未来命运可以归结为在新科技锻造的新世界中冒险。因此,一系列AI新工具大规模应用之前,必须对它可能导致的社会冲击和科技风险进行认真、全面和深入的预先研究,逐步推进,努力规避,实时调整,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AI发展须以人为本、以善为根

无论如何,都不能将AI发展问题仅仅视为纯粹的技术问题。应对新科技风险,必须同时考虑远景和现实两方面。从远景来看,解决这个问题,将牵涉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机器人理论能够取代人类劳动,并不等于实际取代人类劳动。从本质上说,解决AI导致的失业问题,要不断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给人们更多的闲暇时间,最终必须要彻底消灭剥削制度。20世纪的劳动史表明,现代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持续减少着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推动“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制”被越来越多国家所实施。

从现实来看,社会发展要历经很长时间,也要等待智能技术不断地发展。正如《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作者约瑟夫·E·奥恩所言:“人类在应对技术和社会变革时,总是以改善教育作为回应。”教育是应对AI失业的重要措施,教育需要努力培养出适应AI辅助生存社会的劳动者。

总之,面对新科技风险,人类必须行动起来。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走AI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而哪些为、哪些不为,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决定,而不是科技狂人和大资本说了算。AI的发展须以人为本、以善为根,为人民服务,为提升社会福祉而努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