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幻想与通感,为庸常的世界书写新奇

发布时间:2022-07-21 来源于: 文艺报|罗小茗2022年03月28日07:57 作者: 点击数:

这是一个“小冰”继续写着诗,而人却不一定能体会诗情画意的时代。

这是因为,在网络时代,终日受到信息、影像、视频、手游乃至弹幕的冲刷,人的感受力已如海边的石头那样,被拍打抚摸得毫无棱角,圆滑而迟钝。而接通人与周遭世界的感官,又无法忍受如是的匮乏与无感,不断要求更为强烈且鲜活的刺激。在此过程中,眼耳鼻舌身不仅被分而治之,且其中的视听二觉,更是被过分倚重。在很大程度上,这既构成今天这个时代各类“伪新奇”源源不断涌现的原动力,也成为真正的新颖得以孕育和必须扎根的社会条件。

对于写作者来说,这一状况成为创作过程中必须时时辨析的难题。对于科幻作者而言,更是如此。自达科·苏恩文将科幻文学的特质概括为“认知的陌生化”以来,为这个庸常而钝感的世界书写新奇,已经成为科幻作者的使命。很少有人提及的是,前赴后继的科幻写作者们,如何蹚过这一条越来越稠腻的充斥着“伪新奇”的时代之河,奋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此而言,“微像文化”所投身参与的当代中国幻想小说国际合作项目,是一次重要的行动。在最终结集的作品《春天来临的方式》里,尽管被选中的单篇作品并非为此专门创作,而是中英双方的编辑与作者们反复沟通选取的结果,但当它们会聚到一起时,呈现出来的却是一条颇为明确的建议。那就是,在过分地依靠某几类感官,人们的感知系统日益闭塞,展开想象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串联和沟通不同的感觉类型,重新启动人们的感官系统,由此开启想象的空间,是一条值得重视和尝试的路径。换言之,在这本选集中,被主张和实践的想象方式,是一种经由通感而来的想象。它指向更积极地调动起各类感知能力,使之交错重叠,在并置共通中冲击,进而打开被过度信息闭塞起来的感受系统的一种综合能力。

在这一意义上说,选集中的《狐狸说什么》,不啻是对这一建议的前因后果一次睿智而明快的勾勒。当这篇作者与搜索引擎、翻译软件合作,拼贴起那些事关狐狸的段落,使之串联为一个新故事的时候,其试图逼近的问题却是,作为人类的你,在读了之后,能否为之会心一笑?无论这会心一笑,是心底的柔软,是略带距离的幽默,是淡淡的嘲讽,还是通体的释然,需要调动的都不仅仅是某一类搜索与感知的能力。尽管人人都知道,这是人与搜索引擎的区别。然而,当人们的身心受制于既有的文化工业,变得难以匹配,各种感觉之间也越来越不搭调的时候,简单的会心一笑,恰恰最难。

于是,在这本选集中,那些仍然将科幻与未来固执地等同于技术奇想和社会翻新的读者,大概是要失望的。因为这17篇故事中,既没有技术狂想,也少有末日展望。然而,考虑到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技术与末日想象都过度膨胀的时代,通过拓展通感来催生和传递想象,恰恰构成了它们的新颖之处。它们试图唤起的,是会心一笑所需要的协同感受的能力。无论是春天还是死亡,无论是令人唏嘘的人生还是宇宙万物的流转,当它们被文字细细描摹,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我们收获的不再只是即视的画面感(不得不说,如今有太多的创作者过分沉溺于此),而是一种由几类感知力彼此互通后方能出现的综合感受。

这种综合感受,是一颗经历人世百态的年老的心,重回少年的身形之后,在飘雪的湖上尝一道外冷内热的芋泥(《宇宙尽头的餐馆·太极芋泥》);是未成年的星星以它的飞翔与微光,在若即若离的漂浮中,与少年一起面对充满敌意的冷酷世界(《逃跑星辰》);是生前遭人欺凌的女孩,化为年画中的无脸仙姑,以她特有的好意与自卑,为世人化险,希望人们可以看到她的存在;却也将这个世界打在她身上的“无脸”的特质,传递给每一个被她救护过的人(《年画》);是形似普通蚯蚓的物种,让阳台上的植物排出独特的舞剧,诉说着相爱里的寂寞、拖累与决绝,这是仙人掌和金盏草们一样懂得的缠绵与困窘(《嗜糖蚯蚓》);是顽石虽在若干年后仍要恢复和坚持本相,却在蓝田半人的抚摸中暂时作为美玉,化入人间(《蓝田半人》);是养老院里,停留于老与死之间的老人们,时时化作黑色絮状物的老气,试图缠绕人们,躲过黑鸟的探视(《黑鸟》);是某个村子里,住着的掌握世界万物运行的人们;一年四季的更替,白昼时辰的转换,晚霞与春天的行迹,都来自他们的辛勤劳作。在这样的劳作中,小鱼、鲲鹏与最平凡的人类,彼此化形转生,完成各自的使命(《春天来临的方式》);是看似无知无觉的女人,终日背负着同样无知觉的尸体,一路接受着人们的提问,尸体则在她的背上开花结果(《背尸体的女人》)……正是在这样的叙述中,沉积得近乎麻木的触觉味觉,甚至于嗅觉,都被重新调动起来,以便和被使用过度的视觉与听觉一起,彼此调适,充当人们重新把握和理解世间冷暖的中介。

可以说,由通感而来的想象——通过捕捉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似性而来的联想过程,是女性作者群的长处所在,却也构成这样的创作难以归类的根本原因。这自然是因为,人们往往将奇幻和科幻的界限,落在它们对于现代理性迥然有别的基本态度之上。只是,在经历了现代理性对人的全面规制和充分利用后的当代社会,对现代理性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似乎已不再是那么重要的文学任务。此时此刻,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被算法和技术日益占据主导性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重申身体发肤之间的关联,建立由不同感觉的互换、联动与共通而来与幻想的联系,重获会心一笑或怅然若失的能力。

如此一来,在这个春天里,通感与幻想,也就成为人类与万物一起被重新唤醒的方式。也是在这一重心的转移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好,民间传说也罢,它们在科学幻想中,摆脱东方主义嫌疑,获得在符号层面之外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一次,它们终于不再仅仅是现代理性的装饰物,也不是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回访过去时有待被重构的对象,更不是因不同的文化系统而显出异国情调的他者;而是成为帮助人们调动与打通既有的感官系统,使之以不同于一般的方式重新集结起来,形成新的感知结构的新媒介。而能否在这一意义上把握和确立中国文化与新的想象路径之间的关系,也就构成了后续探索的新命题。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