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是通识教育的崭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2-07-31 来源于: 文艺报|张凡2022年07月25日08:06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通识教育 科幻

通识教育的未来困境

世界通识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无论是芝加哥大学倡导的“伟大的书”的经典阅读模式,还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所构建的完善的全人教育(well-rounded person)模式,都面临着新的困境:如何把想象力教育和未来教育纳入现有的通识教育体系。

一般意义上,通识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回应现实境遇和选择价值追求。然而,人类文明、现实境遇和价值观,在当下发生着急遽的变化。种种新概念如元宇宙、后人类、赛博格、虚拟现实冲击着人类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固有的价值观和对“人”的定义;种种新科技如AI、3D打印、区块链、太空科技重塑着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鲜明地感觉到,有一些关乎未来和人类根本生存模式的价值取向,正在漂流和转移。

通识教育面临着“科幻世”的挑战。如果通识教育是有关“全人”的教育,新形势下,何以“通识”?何以为“人”?何以“全”之?国内大学通识教育包括诸如健全人格和心理、全球视野、艺术修养、人文关怀和哲学素养、写作沟通与交流、科技伦理等等模块的设定。不可否认的是,想象力教育、创新教育和未来教育的体现和应用,在这些通识模块中地位尴尬,缺少整体模块、必修课程的设定。

由此,通识教育需要更富开拓性的科幻工具和科幻方法。科幻和想象力教育,也需要明确地成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选修模块,从小众的专业功能和流行文化的通俗审美,扩大影响力和普及面,开发教育功能,助力通识教育达成“全人”的目标。

通识教育中的“科幻+”

此处的科幻,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它也是科幻美学、科幻艺术、科幻游戏等。“科幻+”是指把泛科幻门类,包括科幻小说中的创意、故事、叙事,科幻电影中的综合艺术和影像表达,科幻美学中的科幻建筑、科幻设计、科幻装置、科幻绘画,科幻艺术中的舞台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实践,科幻游戏中的世界观架构、角色扮演等等,作为通识教育的工具、手段、方法和原料。

“科幻+”作为通识教育的工具,意义之一是陌生化与新奇性。陌生化是手段,新奇性是内感。其目的是在我们的知识框架内,产生某项不合理之物,理解其冲突而获得经验的超越,引发我们对现有体系新的认知。科幻的核心之一,是必须要有新奇性。例如,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有小说《黑暗的左手》。这部小说的名字暗合了道家的阴阳,也指涉这世间的男女、因果和普遍的二元对立。小说设定在一个遥远的星球冬星,冬星人是无性别或者是双性别者,每个月有特定几天,进入需要选择自己性别的时刻——这个星球上的人可以自由选择成为男性或女性。这异常惊人的设定,打破了性别的二元对立。基于这种设定,作者需要在小说中重新建构社会的治理结构、道德伦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要重新定义爱情、定义生命、定义家庭,定义一整套世界运转的规则。这是科幻的新奇性。“科幻+”即运用“新奇性”属性,进行通识教育的拓展。

“科幻+”作为通识教育的工具,意义之二是:可能性逻辑推测。科幻的陌生化与新奇性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是新奇,科幻和奇幻、魔幻、玄幻的区别在何处?这种区别是在于,可能性逻辑推测,它还有一个相似但不足以完全替代的词——认知性——有逻辑推理去支撑假设的推衍,这种推导并非对现实本身,而是对现实的假设和类比。科幻小说的美学来自于推测和类比,来自于对未来、自由与美的可能性的信念。例如,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小说《基地》系列,其“机器人探案系列”小说有三部,包括《钢穴》《裸阳》《黎明世界的机器人》,讲述的是核战后,由于地球表面的辐射,人类全部迁入了地堡,在地下生存了很多年。由此人类产生了未来病症——空旷恐惧症。因为常年生活在地下,人类对外面的世界,对空旷的空间感到异常恐惧,站在广场、荒野和森林面前,感到难以名状的恐惧。未来人类在地堡下生存了百多年,他们对突如其来的空旷感到本能害怕,就是非常典型的可能性逻辑推测,基于幽闭恐惧症和人类生存境遇的反向推理。

在“新奇性”和“可能性逻辑推测”的科幻本质属性下,运用丰富的“科幻+”思维,便可以打造经典的激发通识教育的“想象力”工具。

通识教育中的“想象力+”

既然把“科幻+”作为通识教育的工具、手段、方法和原料,那么“想象力+”的不同模块,则成为锻炼和激发想象力的课程目标。在我看来,科幻的“想象力”模块应当分为:故事力、世界架构、创新思维、未来观、“what if...”可能性、传播力。

故事力:叙述能力和叙事思维。这并非为科幻小说独享,但科幻小说仍然饱含着最典型、最优质的故事力,且广泛地体现在科幻类的小说、电影、设计、艺术上。

世界架构:科幻极其重视世界观架构,普遍要进行世界设定,阐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如科幻电影《逆世界》的两极设定;科幻小说《沙丘》香料宇宙阿拉伯文明的模拟;《三体》中黑暗森林的设定;《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的设定等等。

创新思维:其一,科幻的“新奇性”和“陌生化”是科幻最主要的标志,一切科幻的核心,首要的特性就是新奇性。第二,将这种新奇性与创新思维相连接、激发好的创意思维和路径,是想象力的目标之一;第三,创新思维还体现为把科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社会思想。比如思索后人类时代,如何与AI和日渐迈向奇点的科技共存;如何在后人类社会思索人的哲学议题,定义人的位置。

未来观:例如元宇宙、AI、后人类、太空移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诸多观念,对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生存模式、价值观的可塑性与影响。

“what if...”可能性:科学是科幻构建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所有科幻永恒的立意关键词是“What-if”,假如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前提,就会发展出如何的结果,这给创作者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而通过深入运用这些不同主题的科幻设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维”,拓展深层认知。

传播力:传播力是交流力、沟通力、鉴赏力。科幻作为一种新奇的传播方式,具有新颖、科技、时尚、前沿的传播效果;科幻的媒介、设计、艺术能培养人在科技时代的新颖表达,能唤起对先锋艺术、未来形式和人类生存境遇的理解和同理心。

科幻通识教育的意义

有了“科幻+”和“想象力+”两个价值取向,科幻通识教育的含义水到渠成:它是以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科幻美学、科幻艺术、科幻游戏为工具,以激发想象力的六大核心模块:故事力、世界架构、创新思维、未来观、“what if...”可能性、传播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我们称为科幻通识教育。科幻通识教育,并非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科幻小说创作、科幻电影拍摄等具体技能,而是用科幻工具激发其想象力思维,获得更具未来观的普遍通识法则和一般意义。

厄休拉·勒古恩在小说《地海传奇》中,描写了一位名叫格德的少年,在成长为大魔法师的过程中,面临过很多至暗时刻,勒古恩描写个体和人类为了获得一般意义时的普遍性困扰:“你还年幼,以为法师无所不能……但事实是,一个人真正的力量若增强,知识若拓宽,他得以依循的路途反而变窄。到最后他什么也不挑拣,只能全心从事必须做的事。” 勒古恩解释了能力和责任的关系。当你成为一位“大法师”,你面临的束缚会更多,天地所加在你身上的法则,冥冥中有着更强大的制约。即使在魔法中,我们也不可以为所欲为。

什么是科幻?知识面越宽,所能依循的路径反而越窄。当你有能力成为一位大法师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你的世界已经扩展开来,在向陌生化、新奇性的方向发散和传播,但得以依循的路径,却必然受到认知性的制约,不管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都必须回到逻辑推测的路径上来。

什么是通识?知识越伟大,它的限制性也越大。专业知识越多,路径反而越窄。没有星辰的指引,你只会见到沿途无数具体的丘陵,却无法穿过丘陵抵达平原;没有天地的法则,你所见尽是无限的水滴,却看不见辽阔的海洋。

通识的法则,科幻的意义,让我们跃过知识和技术的具体山丘,让生命中原本的高山和大海浮现,让真理宇宙中的星辰光辉闪耀。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重庆移通学院钓鱼城科幻学院院长)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