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当人类离开世界中心

发布时间:2022-12-1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小蘑菇》

去年十月,一十四洲的《小蘑菇》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小蘑菇》的获奖,是对部分质疑其是否符合科幻题材的读者的有力反击。《小蘑菇》以末日为背景,讲述未来人类在南北自然磁场消失后,借助先辈们创造的人工磁场和人类基地,在遍布变异生物和未知危险的环境下挣扎求生的故事。小说的科幻元素之丰富自然不必多说,也有多处情节转折令人拍案叫绝,不过,小说最初能够吸引众多读者的目光,不得不归功于那位白甜但不傻,平静、温柔的小蘑菇。

《小蘑菇》中安折这一主人公的人设非常有趣。正如作者在简介中介绍的那样,安折是一只拥有自我意识的蘑菇,他变换成人形后,进入人类生活区只是为了寻找丢失的孢子。这一行为既符合一个“蘑菇”的逻辑,又为安折与人类社会的交集创造合理条件。作者在文中以“他”作为小蘑菇的代词,绝大多数读者也认为《小蘑菇》是一篇耽美文,这里笔者要对此提出质疑:“他”并不能决定小蘑菇的性别,也并非是要模糊主人公的性别,恰恰相反,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作出强调,根据文中蘑菇通过孢子繁殖这一方式,以及人类的生理构造来看,安折既不属于女性也不属于男性,他是一个无性物种。在中国的语言里,我们普遍会使用“它”来指代非人类的生物,只是安折虽不是人类,却具备独立的意识和情感,早就脱离了普通动植物之列,与人类无异,使用“它”似乎有一点不近人情。但,“她”又过于限制安折的性别身份,那么“他”便成了最好的选择。由此就足以看出,安折身上至少存在两个本质特性,第一,是非人类;第二,是无性生物。

正是安折身上“非人类”和“无性”的两个设定,使他既不归属任何一个性别,也不归属人类群体,从而形成一种“置身事外”的角度。一方面,带入安折视角的读者可以脱离物种限制和性别限制去审视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宣言——《审判者宣言》和《玫瑰花宣言》,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作者在小说中对“去人类中心化”的思考的客观性。

我们不否认,一十四洲的《小蘑菇》表现了人类在面临种族灭亡的绝境时,那种不屈不挠,不惜一切代价保留人类“火种”的顽强精神。小说里,“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以及“他知道基地无药可救,他知道人类穷途末路,可他们也真是永垂不朽”等观点,让我们看到人类于一片黑暗中,依旧闪烁着微弱而强大的光芒。但是,作者不是一味地歌颂,在人类面对考验的过程中,我们还能看到作者对人类繁衍和坚持“人类中心化”的质疑。

“人类中心化”在小说中可以具化为“人类利益至高无上”。正是因为秉持着人类利益至高无上的信念,所以延续基因以及保证人类基因的纯洁性就成为末世中人类社会的首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势必会无视女性生育意愿,并挤压自然中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一十四洲便通过末世中女性在人类社会的处境,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处境两个方面来讨论“人类中心化”的问题。

相信大部分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对小说第二卷《玫瑰花》中出现的《玫瑰花宣言》会有很大感触。第二卷讲述了以陆夫人为代表的女性,从最初为人类繁衍自愿奉献子宫,到最后不堪忍受人类对女性生育权利的压迫,为了追求基本的人权而叛出伊甸园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女性在繁衍需求面前所接受的生育压迫已显而易见,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借陆夫人之口,通过繁衍这一行为对人类的延续提出几个疑问:如果人类为了达到延续生命和抵抗外来基因污染的目的,而做出违背人性准则的行为,那么这个目的本身是否还有意义?人类和怪物还有什么区别?他们不都只剩下延续基因的兽性了么?作者没有在文中就这些问题明确给出观点,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小说剧情的走向其实就是答案。

在小说最后一卷,面对地球巨变,人类基地几乎是死里逃生。波利经过多年思索,也明白了“宇宙的频率本来就是混乱的,人类只不过是在短暂的稳定中诞生,当稳定的时代结束,一切又要回到混乱中去”,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整个宇宙世界根本不足以站在所谓的“中心位置”,也正因为这种认识,他才能利用理念成功地拯救幸存的人类。而拥有人类形态,但本质是一只蘑菇的安折,也为了人类和自己所爱的人奉献了生命。“人”与“非人”的界限变得模糊,到这里为止,作者已经完成了“去人类中心化”,小说中的人物纷纷意识到,人类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主体,人类以往的主体认知被彻底击碎。“钟声响起,人类活了下来,人类的时代宣告结束,他们好像开始作为一个普通的物种那样,艰难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十四洲似乎是想借故事的结局来告诉读者,超越“主体”的认知方式才是人类自我救赎之路。

可惜的是,受到题材限制,安折的人物功能更多体现在感情发展上,即便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到了人类社会为延续自己主体位置所做的一切挣扎,挣扎过程中显露的兽类本性和逐渐消失的人性,以及挣扎后的徒劳,但是作者没有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去人类中心化”的讨论在小说中流于表面,仅仅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剧情”而存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