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宇宙流散,历史递归

发布时间:2022-12-1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青年文学》 科幻小说 未来想象

许若文:北京人,生于一九九〇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阿姆斯特丹大学比较文学专业,访学于东京大学。现为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表演研究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的去殖民化。

《青年文学》科幻小辑所收录的六篇佳作,皆以“游”的视角,呈现出大到星系变迁湮灭、小到两代人悲欢离合的末世图景;这里有幻梦中人的失所“游离”、非线性的历史“回游”和后人类的“游戏”。风雨飘摇,物转星移,游向彼方之人面对未来的空茫,却不料驶入时间的回环,遭遇着记忆与虚空的对峙、偶然与规则的冲突。科学与灵性、人类与非人、虚拟与梦境之间的藩篱被不断消融与重塑。这里,我们将从空间中的“游离”、时间的“回游”以及后人类的“游戏”三个侧面,回顾六则短篇所共同呈现的未来幻境。

在空间上,六则短篇中的“游”,流向了两种线索,它有关宇宙迁徙,也关乎心灵世界的逃逸。“游离”既是宇宙物理空间中的流散,亦是数据世界中心灵的无所归依;它或以数十年的人生旅程为单位,或引向亿万年的地球乃至地外生命史的尺度。王卉子的《宁静之旅》书写驶向“银岛”新世界的列车,看似满载憧憬,面向未来,列车却误入时间的逆流,驰往过去,将逐渐丧失希望的“银岛”移民载往历史的尽头。在卡夫卡式寓言的残酷与荒诞里,意外的逆旅令人重思移民、未来、新家园与许诺之境的意味。又如默音的《满洲里漫游》,一位母亲质朴的一生化为数据记忆,成为救赎网瘾少女的生命之“锚”。漫游的视角逐渐离析出两层“游离”的经历,一面是昏睡于虚拟世界的少女游魂般的迷梦,一面是回魂般映现的逝者的回忆,二者在梦的世界里交织,又再次分裂。再如noc的《寂静之心》,如同进入一场疗愈的仪式,寂静行者降落“契塔”,面对随着内心痛苦所升起的荒凉与黑暗,行者遁形于一片淫雨尘霭的荒芜之境。如同莱姆的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中能够演生幻象的外星海洋,契塔也是流动万变的,它的样貌随着行者的心象波动而发生变化。幻境般的外星成为内心欲望的隐喻,而向宇宙逃逸之人,却无法逃出自己的心。然而心灵的幽暗之旅并未止于虚无主义的乌有之地,而是最终走向和解与肯定性的力量。又譬如《水星逆行》里,双翅目遥想渺远的太阳系内外之争,“风水大师”与“神婆”展开超越时空的星系谋略:从畅想星球改造,乃至刺破黑洞、化为暗物质生命,她们纠缠于托梦与说梦,策划着行星漂流和生命迁居,直至最终在上亿年后相聚于暗物质界,一同开启溟濛之境中新的生命文明。在这里,“游离”的主角不仅是漂游于天体星系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运动不息的众星,这在哲学意义上带来了剑走偏锋的离心效应:故事的视点如水星大气般变化万端,不断驰离深入人们骨髓的以地球为中心的认知论与存在论。地心论虽早已被科学界所驳斥,人类却无法超离以地球家园为中心的地心思维,如“星盘”和“风水”一类知识存在以地球为视点的天然局限,然而,小说却将两者搬演到地外,别处另有一番洞天。在动荡不居的太阳系,轨迹多变的行星与漂游移居的太空旅人之间,构生出变幻莫测的星际关联。这一哲思印合了学者张君玫(Chun-Mei Chuang)以星轨为方法的思考:“我们能像行星一样生活吗?或者,行星会像我们一样生活吗?”① 这个看似将行星拟人化的设问,实际上以天体的运转比拟物质界的复杂动态,从而拨离人类中心式的思考。“环抱,折叠,延展,纠缠——在太阳系,一切都围绕着其他一切旋转……”② 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星并不围绕着某一星体运转,也并不围绕某个具体而静止的“终点”而旋转;在宇宙中,一切星体都环绕着彼此之间质量的中心——质中这一“中点”——而运动。不可见的质中则随着相互吸引的星球的变化而不断移转。行星并非受制于凝止和恒定的真理式的终点,而是盘旋环绕于浮动不定的重力中点。星球盘桓于星轨,质中永动不息。双翅目的小说恰恰以瞬息万变的星际视点,带来了“去地球中心化”的失重感与眩晕感。我们如何脱离从个体角度出发的思维惯性,而将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尽管彼此之间的质中是那么的飘忽不定和难以捉摸。小辑的短篇均以宇宙流散的想象提示我们,去感知变动和未知的轨迹中点,正是生活于未来时代的挑战。

在六则短篇的想象中,空间的离心流散与时间维度的回环交织在一起。历史递归式地不断回归自身,在回旋的势能下周而复始,岔出新的路径,直至下一次轮回。这些故事中,未来似乎只是下一次历史浪潮的回游。我们读到《宁静之旅》的未来列车驶向远古,也看到《满洲里漫游》和《寂静之心》中,时间在记忆的裹挟下似乎发生了逆流。《水星逆行》的结局中,暗物质界的新文明与人类传输的实现,回到了盘古开天与女娲造人的远古神话。在科幻的想象中,历史的回旋并非机械性的重复,而是一些似乎无可回避的命题在一次次轮回中趋向差异。在重复与差异的力场之中,六篇故事的开放性结尾都向未来敞开。潘沈阳的《西西里岛的一个晚上》则提出另一个社会维度的问题:推动历史回游的暗潮,是技术的逻辑还是资本主义的自我维系?小说中的“我”在元宇宙网吧“西西里岛”工作时,目睹了一位父亲通过破坏元宇宙网络为儿子复仇的经过。在这位父亲的控诉中,元宇宙公司的强制劳动与剥削导致了程序员儿子的过劳死亡,而父亲本人也曾深受这家公司压榨,因此在元宇宙公司拒绝承担责任时,父亲选择在平台发起自杀式的破坏。在平滑而喧嚣的元宇宙世界背后,物质世界中资本的齿轮不停地压榨着剩余价值。剥削的暴力不断循环重现,在父子两代人身上愈演愈烈。如此宿命般的螺旋和回环,让人联想到哲学家许煜(Yuk Hui)对技术哲学中的递归逻辑的探索:递归可以被视为一种反馈回路,能量与信息从个体输出后返回其自身,在与未知外力的相互作用下,每次循环的回路都会有所差异。理论学家卢西安娜·帕里西(Luciana Parisi)和艾泽凯尔·迪克森-罗曼(Ezekiel Dixon-Román)将许煜对递归的研究投放到物质世界,探讨了资本主义和技术逻辑如何遵从并维系着递归的原则。他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循环和计算技术的递归逻辑有着不谋而合之处,都和西方思想中“分割与征服” (divide-and-conquer) 的理念相关③,其与殖民主义的实践相辅相成;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递归轨迹,是一条不断分割、压迫和榨取他者的螺旋回环,以递归思路为构架的被普世化的计算技术,也充满了殖民暴力与经济压迫的历史烙印。计算技术的递归算法和压榨剩余价值的循环,在元宇宙巨头公司身上得到了一体两面的呈现。正是在这方面,《西西里岛的一个晚上》赋予历史回游的科幻想象更为具体和多层的几何形状,在时间的回环中,我们仍能感受到现实的牵引力。

科幻小辑的短篇小说具有思想实验的特质,对未来的想象充满了游戏性的探索。石黑曜的《猫如何用一个星期摧毁并且拯救了人类》试探了诙谐式的科幻的可能性,煞有介事地从物理学角度研究了猫的恶作剧式的行为。猫深谙势能的转化和物理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它们厌恶高势能和复杂的人造物,因此才有了为人熟知的破坏性的一面;而正是这一特性,致使猫科动物在外星人的袭击中拯救了地球与人类。灾难过后,猫成为人类的神明而受到膜拜。这种游戏性的试探,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猫的世界愈发呈现出神秘莫测和不可捉摸的一面。在这里,科学理论的阐释只是一种打开“薛定谔之匣”的方式,但也正是通过科学,人类得以了解到知识的边界,在人类观测的外围与盲区,是多种状态交叠着、充满虚拟可能性的世界。有趣的是,小说中的猫名为“玻色子”,在量子物理的引力理论中,玻色子是引力的传导媒介,多个存在时可以处于量子态,也是物质的黏合中介。这只猫不仅“黏合”了研究它的两位主角,使他们成为情人,而猫群与猫科动物的聚集,大量的“玻色子”更成为缓冲地外冲突的媒介。薛定谔以猫描述量子不确定性,石黑曜则以猫“戏说”一个超越人类认知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相互交叠的物质世界,科幻的外衣包裹着一则后人类主义的寓言。又如双翅目的《水星逆行》,太阳系在主人公的谋划下宛如一场棋戏,谈笑间众星湮灭。而主人公更是通过未来技术实现了灵肉分离,致使意识不灭,以完成超越人类生命尺度的星系冒险。思维游离于肉身之外,犹如一场戏梦。上传意识与记忆的想象,在《满洲里漫游》中仅仅作为叙事的依托;而在《水星逆行》中,则更近乎“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的思路,通过意识的机器传输而实现人类永生。异于后人类主义对于人类中心论的批判,超人类主义更乐于遵从“分割与征服”的逻辑,在人脑与身体的二元割裂的错觉下,寄希望于延续人类意识对于万物的主宰地位。小说脱离以地球为中心的桎梏,却延续着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在《水星逆行》游戏式的宏阔科幻叙事中,超人类主义或许只是小说所囊括的多种未来想象中的一种。

科幻小辑集合了关于宇宙、历史与科技的多重叙事,故事的外表之下,是灵动而又躁动的科幻想象的胎动。在宇宙流散与历史递归之下,正如这些小说所预示的:我们终将半路相逢,后会有期。

注释:

① Chun-Mei Chuang. "Politics of Orbits: Will We Meet Halfway? "e-flux Journal, Issue 114, December 2020. (外文引文由作者转译为中文)

② 同上。

③Luciana Parisi and Ezekiel Dixon-Román."Recursive Colonialism and Cosmo-Computation,"Social Text,November 2020.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