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文学的五根结构性骨骼

发布时间:2023-09-2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终极恐龙》是我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为此我酝酿了几十年。从产生创作萌芽,到自认为把一些问题想清楚,在强烈创作冲动驱使下开始动笔,经历了太多文学和科学等多方面的准备。我希望这是一部尝试接近生命起源与人类社会之所以出现相关联的书,能对应历史、观照当下、对未来有健康期许。

提起古生物,大家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是什么?我猜一定是恐龙。不管走到哪里,一谈古生物,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大谈特谈恐龙的神奇,告诉你关于恐龙灭绝的秘密。

地质工程师经常为了判断某套地层的时代归属,恢复古地理环境而研究古生物。我和古生物打了三十多年交道,最大的困惑不是埃迪卡拉等动物群的爆发和恐龙的灭绝,而是恐龙是如何诞生的。

任何事物的诞生都要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恐龙的诞生非常突然。它之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庞大生物,此后也没有。恐龙是因为出现了什么样的特殊地质环境,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今天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和陆生生物分别是鲸和大象。回顾海洋和陆地的历史,即便排除人为原因,这两种庞大生物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原因很简单,以大象为例。一头成年大象一天要吃200公斤草,如果大象的密度像羊群一样,无须人类动手,大象的嘴就能把地球的生态毁灭了。恐龙的体格是大象的很多倍,而且遍布陆海空,多少植物才能养得起如此庞大的种群?肉食性恐龙一天得吃掉多少羊群?

还有一个疑点,很多读者都知道大象是需要修脚的,因为它们体重太大,脚趾会因此变形。恐龙的骨骼,尤其是支撑身体的下肢,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大象,有些恐龙的脚趾形态还和鸟类的爪子相仿,它们为什么会进化成这种样子?那些能够翱翔天宇的翼龙得消耗多大能量?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得大到什么样的破坏性程度?

带着这些疑惑我做了一个概略性统计:最早出现的大型生物群落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盛行和灭绝,出现在罗迪尼亚古陆开裂的时期,此后爆发了著名的澄江动物群;恐龙出现和灭绝的时代恰恰是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解体的时代。地球历史上有过多次生命大灭绝和大爆发,都和板块活动加剧有关,这两次尤为激烈,说明地球当时的内生动力非常充足。

目前地质学界关于地球板块活动的内生动力来源有多种假设,每种假设都还有很多待解之谜,但有一种可以确定,是地球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雪花凝结会释放热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也会释放能量。宇宙射线和生命起源之间的关系早已在实验室得到验证,放射性射线能促使现存生物基因发生变异也已众所周知。宇宙射线既是成熟生命的杀手,又是催生新生物诞生的重要力量。

有没有一种可能,恐龙是正常进化的地球生物遭遇异常强放射线变异而成?基于这一假设我开始规划一本关于恐龙的科幻小说,但因一直找不到和现实社会的交汇点而难以动笔。我无法想象世界上出现如此密集的“强者”会是什么样子。

弱者渴望强大,强者不能恃强凌弱。有时候,无论生理还是智力,弱小都可能是天生的。在人类社会,有一套相对健全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制度,如果放在动物界呢?大可不必担心。有些动物吃蜥蜴,蜥蜴吃比它们更小的动物,这对任何一个被吃的对象来说都是悲惨的,但某种意义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分工?我们假设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而事实早已证实杀死人类最多的动物不是狮子老虎等猛兽,而是蚊子。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人没有被蚊子消灭,蚊子也不曾统治宇宙。相反,人类在蚊子的侵害中实际增强了很多抵抗其他病害袭击的能力,蚊子还为众多生物提供了食物。

那天,我守着电脑在三里屯的一家咖啡馆坐了许久,神情恍惚地看着随着黄昏的到来而趋于热闹的窗外……回首人类社会,我们经历的多数灾难何尝不是因为过度的私欲所引发的呢?我快速写下了一个题记:有些事物的灭绝不是灾难,诞生才是。随后,我在三里屯度过了一段暗无天日的鏖战。所谓终极恐龙,意指物极必反。

总结自己第一次科幻创作,我以为科幻作品需要五根结构性骨骼:基础是科学、框架是文学、外观是幻想、内核是人性、蕴意是现实指向性。

离开科学就不是科幻。科幻文学存在的前提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幻想应该是前沿的,是对科技未来的设想,包括对过去发生的至今没有解开的科学谜团的想象。离开科学基础只是幻想文学。

《终极恐龙》写了外星文明的入侵,意在表达我一贯强调的主题:天堂在脚下,地狱在心中。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智慧生命的星球。茫茫宇宙里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地球。任何一种无节制的欲望都可能把健康的动力转换成疯狂的、不受控制的行动,最终产生恶果。

科幻文学必须坚持基本的文学性,遵循文学的基本规律,用文艺的手段提炼生活并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缺少文学性的科学文字是科学论文或科普文章。幻想是科幻文学的翅膀,也是科学的翅膀。缺少幻想的科学家如何想到升天入地?没有幻想的作家则无法展望未来。幻想文学的天马行空需要现实的支撑。科幻文学的幻想必然要和科学紧密结合,通过幻想探寻科学谜团而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假设。

文学没有了对人性的挖掘,对心灵的探索,对灵魂的拷问,对哲学的思考,则不能称其为艺术品。艺术的基本功能是关注心灵和灵魂,在此基础上才能谈认知、教化和娱乐。

无论科幻还是现实主义,根本目的一定是指向当下。没有现实指向性的文学缺少发芽的温度、生长的土壤和壮大的基石。任何作者都逃不脱所处时代的局限,但任何时代局限都不妨碍有责任心的作家通过对现实的叙写尝试总结历史、构想未来。这便是现实指向性的含义。

(作者:刘虎,系高级工程师、作家)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