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文类融合趋势下, 应保持自身类型特征

发布时间:2024-01-2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今年5月,第14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近20部作品分别获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翻译作品、非虚构作品、评论奖。这些获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创作倾向值得分析思考。

获得本届星云奖翻译金奖的《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由韩国作家金草叶著、春喜翻译。银奖获得者来自俄罗斯作家谢尔盖·卢基扬年科著、肖楚舟译的《星星是冰冷的玩具》。两部作品都提出当今世界人类怎样生存的问题,但角度有所不同。《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从关注弱势群体的角度,对既定的世界规则发出挑战,但作者认为,世界就是历史、现在、未来的统一体,是不同的人群、不同情绪、不同心态、不同目的的共生体,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他者中寻找自我,在无法理解中寻找沟通,这才是美好的世界。与这种“融合共生”的观念不同,卢基扬年科表达的是“共在并存”。《星星是冰冷的玩具》以广袤的宇宙作为叙事空间,描述了三个不同的星球:“几何学家”星球、“暗影”星球和我们所熟悉的“地球”。作者通过三个星球提出三种概念:秩序、自由和成长。小说强调,文明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共在并存,没有必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的文明,星球之间就是一种冰冷的存在。作者也不断提醒,要警觉那些所谓成熟文明对成长文明的侵吞,对于成长中的文明来说,警惕的态度至关重要。

宇宙空间、现实关怀、哲学思维是当今世界科幻小说的基本形态。如果将作家的民族背景思考其中,我们似乎也感受他们小说中的国家意识。自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之后,宇宙思考、他者碰撞也就成了科幻小说的重要的创作思路。与彼时的科幻作家不同,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们不再新奇地探索外星文明,而是更多地关心人类文明在宇宙中如何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性。

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获得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这部小说构造了两个生活空间,让两个不同时空的人们展开对话。作者运用的是空中媒介电磁波。小说所设计的2019年的南京与2040年的南京对话有科学的根据。为了说明电磁波发射和存在的现象,这部小说在每一卷之后专门设计了采访实录的章节,让科学家阐述“时光慢递”“三大定律”等科学原理。

当前,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打开很多网络文学网站,虽然标注着科幻小说和玄幻小说,但只要浏览一下作品,就会发现两种文体的小说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这样的趋势同样也出现在此次华语科幻星云奖作品当中,从提交的作品看,不少作品只是附会于某一种现代科技定律,然后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样的作品实在很难说是科幻小说。对于类型文学融合趋势而言,科学逻辑应当是科幻小说的根本,是科幻小说的边界。科学逻辑不仅仅是指科幻小说具有科学元素和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以科学元素和科学原理为依据而展开的故事情节设计,尽管很多的科学元素、科学原理至今还没有被现实所证明。反之,科幻小说就失去了核心内涵和文体边界。

科幻小说的魅力不仅是在科幻思维中展开神奇想象,还有科幻所特有的前瞻性。前瞻性也包括科学设想的可能性和科学思维的先见性,这也许是很多科学家和众多读者喜欢科幻小说的主要原因。优秀的科幻小说总是让读者脑洞大开、遐想联翩,作为一种文学语言艺术,科幻小说有其发挥想象力的文体优势,也促使着描述科学设想的可能性和科学思维的先见性成为当代科幻小说的基本形态。正因如此,具有创造性的科幻小说作家总是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并描述出从零到一的生活想象,体现作品的创新性。当今人类科学发展正在进入智能时代,时代给科幻小说作家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获得中篇小说银奖的《笛卡尔之妖》是一部描述人工智能的优秀作品。小说构画了人类大脑复制的神奇设想。人类已不再是利用芯片制造机器人,而是直接复制脑纹、提取脑纹,进行大脑复制,创造出新人类大脑。根据作者的设想,人类建立了新人脑,不但可以治疗很多顽固的疾病,还可以建立一个新社会。但是,一旦人类大脑可以复制和制造,必然会挑战人类世界既定的规则。小说中的科学逻辑显然有现实科技的影子,当今科学界正在利用芯片的植入修正和改造人类大脑,小说的科学思维比现实科技更向前延伸,直接复制脑纹,制造大脑。对科幻小说来说,即使未来是走向悬崖,只要给人更多的阅读兴奋、阅后想象,就很值得,毕竟,只有在险峰上才能看到无限风光。

从本届华语星云奖参评及获奖作品来看,类似这样具有先进的科学想象的作品还不多见。相当一部分作品还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展开科学想象。写网络虚拟形象以及与人类相争的科幻小说,上世纪末的科幻小说已经有很多精彩的小说,例如星河1996年创作的《决斗在网络》。20多年过去了,再写这样的作品,情节构造如何精彩都觉得陈旧。这提示科幻小说作家们,优秀的科幻小说创作不仅仅需要科学知识和文学修养,还需要科学文化和科学预想的格局。

[汤哲声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黄祎系苏州大学在读博士。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基础类重点项目“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与大事记整理研究”(20AZW019)阶段性成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慈欣来说,从一个空灵的梦境变成现实而任重道远的事业。...[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科幻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详细]

  •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说书人你好!你是师博吗,我们去年见过面。关于《西洋》,反正也没人敢要,你发我没意见。但我劝老弟还是慎重一些,因为这篇东西政治上很敏感。去年文瑾让我给《异度空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SF教》,上面没什么,杨社长都没让...[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详细]

  • 我们是科幻迷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个为科幻爱好者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想法。那...[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建构中国 文学的女性话语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科幻文学,潜意识里都会将其视为男性作家的专属,这并非完全是刻板印象,也是存在于当下科幻文学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对科幻这个领域来说,女性文学的困境似乎暴露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