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外国小说

《茹尔宾一家》——《你到底要什么》?

发布时间:2017-04-10 来源于:网络搜集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弗。阿。柯切托夫,上个世纪中叶在中国很著名的苏联作家,他的小说被翻译过来的大约有六、七部,比较著名的是:《茹尔滨一家》(1952年),《青春常在》(1954年),《叶尔绍夫兄弟》(1958年),《州委书记》(1961年),《落角》(1967年)和《你到底要什么》(1969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柯切托夫的创作生涯历经了斯大林时代后期、赫鲁晓夫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早期,这也是苏联从斯大林独裁专制过渡到苏共一党专制的时期,从赫鲁晓夫的“解冻”,有点莽撞的经济改革过渡到勃列日涅夫较为稳健但最终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时代。柯切托夫的小说也正是反映了这一连串时期苏联社会的现实,人们对革命,马列主义,苏共二十大反个人迷信,东西方冷战,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等的观念,看法和心态。

  柯切托夫这个人在苏联文学界属于正统派,有记载表明他曾激烈攻击过一些取自由化倾向的作家——自由派,如果放在今天中国的网络上,他就是个典型的左派人物。他热爱并崇拜列宁、斯大林,对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掀起的反个人迷信浪潮取保留态度,但是,他显然也无法为斯大林的暴行辩护,于是我们从他的作品里看到的差不多都是对列宁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从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口中可以看到:虽然个人迷信应该反对,但是列宁主义必须坚持,人们拥护爱戴斯大林,是因为他遵循了列宁的道路,他曾经是党、共产主义和人民的象征,他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特别是他领导苏联人民战胜了希特勒德国的侵略,……(最后一点在他的小说中反映非常明显)。

  我读他的第一本小说是《叶尔绍夫兄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后三部在七十年代,而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茹尔滨一家》和《青春常在》,我反而在八十年代初才看到前一本,后一本没有看过,最近找来看到书后附法捷耶夫的书评,知道这个时候(50年代初)柯切托夫在艺术上不太成熟,把握多层次大场面的能力还差一些。

  很遗憾的是,他的这几部小说读后,留在我记忆里的似乎不是他所热烈歌颂的保卫十月革命,战胜法西斯德国,建设社会主义,奔向共产主义,以及他笔下那些社会主义新人的理想、道德品质等等,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甚至有些可能还是他所批评或反对的,至少不是前几号人物。

  我看《叶尔绍夫兄弟》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初中生,由于家庭生活的温馨和安定,我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其实是不很关心的,虽然政治课上总是对我们灌输阶级斗争的观念,我却经常被进步同学批评为阶级立场站不稳,具体表现就是交朋友不问出身,即使和某个工人阶级的后代要好,也是落后同学,这一点甚至影响到我的入团,那时候,如果出身好,只要表现稍微好一些,在初中就可以加入共青团了,而我却没有,可见表现之不好。

  我虽然政治不够正确,我的父母可都是老牌的政治工作者,在《叶》这本书出版并被人们广泛传阅时,他们发挥了政治工作者的优势,珠联璧合地在部队里安排了一场关于此书的报告会,我们今天可能习惯称为“演讲”。

  报告者是母亲从大学里请来的一位年轻的学者,父亲则在部队里安排干部和战士们听报告。因为经革命母亲批准,我也刚好读完了这本书,母亲就叫我也去礼堂听报告,接受一下革命的教育。可惜,愚顽如我者听报告时心不在焉,报告人所讲的话我一句也没记住。

  年轻的学者面目清秀,身材偏瘦,他上身着白衬衫,下身是深色的长裤,衬衫袖子整齐地挽到肘部,下摆掖在裤腰里,裤缝笔挺,皮鞋锃亮,这是当时很时髦的装扮,瞧瞧,一场报告下来,倒是记住了演讲者的面目打扮!他精神焕发,口若悬河,加以手势表情,吸引了全场听众,所以,我还是记住了一句话,最后一句话。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苏联小说家:尤·瓦·邦达列夫

    1969 年的《热的雪》是邦达列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这部取材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长篇小说,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既有雄伟气势,又有...[详细]

  • 弗·阿·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

    由于小说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鲜明地表现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及作品中充满了政论性的特点,因而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文艺界的普遍重视,并展开了...[详细]

  • 前苏联小说家:帕斯杰尔纳克

    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杰尔纳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其父列昂尼德·奥西波维奇是一位画家。帕斯杰尔纳克自幼爱好艺术、诗歌、音乐,特别喜爱20 世纪初杰出...[详细]

  • 列·马·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

    《俄罗斯森林》(1953)是列昂诺夫的代表作,也是苏联战后文学的里程碑。它以其真实性、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对生的哲理思考,为作家带来了广泛的声音,并于1957 年荣获首次...[详细]

  • 列·马·列昂诺夫

    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 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诗人。因受其父影响,在中学期间就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后,于1920 年加入红军,参加了南方...[详细]

  • 柯切托夫《茹尔宾一家》

    柯切托夫以善于描写现代生活而著称。战后,他作为新闻记者,多次回到以前工作过的造船厂进行采访,逐步加深了对造船工人思想品德的了解。工人阶级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在他...[详细]

  • 柯切托夫

    弗谢沃洛德·阿尼西莫维奇·柯切托夫(1912—1973),苏联俄罗斯作家。...[详细]

  • 伊·格·爱伦堡《暴风雨》

    小说再现了二次大战前夕和战争期间法国和苏联的广阔历史图景,揭示了侵略势力覆灭和社会主义制度胜利的必然性。...[详细]

  •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小说世界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1956年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从小在缅因和新罕布什尔的小镇长大,在贝茨学院毕业后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她于198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她的不少作品发表在《红书》和《十七岁》上。她的《艾米和伊莎贝拉》获得2000年度的桔子奖提名。《奥丽芙·基特里奇》则获得了2009年度的普利策奖。后来此书又在意大利获Premio Bancarella奖,据说是海明威之后第一个获该奖的美国人。 ...[详细]

  • 《巨人的陨落》人物形象简析

    《巨人的陨落》是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肯·福莱特作品。   《巨人的陨落》这本书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整本书的写作技巧。   它有深度,在五个家族发生的情节之间,夹杂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使人们对于这场世界大战、这场巨变的认识更加真切。...[详细]

  • 东西方侦探小说简史

    21世纪,新世纪,推理小说理所应当迎来新的纪元。日本的创作者们继承了社会派推理清新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和新本格推理华丽的设定,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推理小说。这类小说类型化痕迹非常模糊,已经很难适用某种定义,“好看”成为了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些作...[详细]

  • 读布尔加科夫小说《狗心》

    这是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个公案。米·布尔加科夫的中篇小说《狗心》,从1926年被苏联政府没收原稿,禁止出版到1987年被搬上莫斯科大剧院舞台公演,整整60年,差不多贯穿了整个苏联历史。据说该剧的演出在当时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应,场场爆满,而且还有数千人被拒之门外。...[详细]

  • 龙与地下城题材奇幻小说及其衍生作品简介

    龙与地下城题材奇幻小说及其衍生作品简介...[详细]

  • 《指环王》背景中的诸神简介 

    本文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参考台湾朱学恒在联经版《魔戒之王》2002年1月初版中的翻译,其他的人名是我按自己认为的发音翻译的,但是没有确切考证过,仅作参考。Valaquenta是Eldar[艾达,高等精灵]中流传的诸神说明。因为原文中诸神名号繁多,本文只是简介,故不给出全部称谓,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查看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详细]

  • 美国官场文学小说热销

    《我在美国当公务员》是一本“美国官场文学”作品,作为从美国联邦卫生部的一年合同工到与总统同台演讲的联邦医疗福利专家,何奇恩以“美国公务员”的经历,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对美国“官场”进行了直观的描述,让读者触摸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运转机制。不过,书中并没有潜规则、钱权色交易等这些“官场文学”习见的内容,而是用详尽的笔写出了进入陌生国度、未知行业的忐忑以及现实与心理困难的克服。换句话说,热销的“美国官场文学”提供的是励志作品。 ...[详细]

  • 最罗嗦最狗血的畅销小说:《暮光之城》

    小说《暮光之城》,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故事描写的是中学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的浪漫爱情故事。仅在美国本土,《暮光之城》系列的销量就已超过5000万册,全球销量则突破8500万册。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的上映,更是在全球掀起了...[详细]

  • 石原慎大郎《太阳的季节》

     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发表后,立刻引起了文坛上的激烈争论)反对派佐藤春夫说:“这只不过是任性青年的一种猥亵文学”。同时,他们还认为这是过去青少年流氓文学的新翻版。赞成派却认为这部小说很有新意。...[详细]

  • 美科幻小说家状告育碧《刺客信条》侵权

    美国科幻小说作者John L. Beiswenger声称《刺客信条》中的许多地方和自己的作品《Link》有类似的地方,因此状告育碧侵权。 ...[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