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外国小说

《百年孤独》怎样影响华人

发布时间:2011-06-09 来源于:北京晚报 作者: 孙小宁整理 点击数:

  《百年孤独》最初的阅读印象,就一个词:震撼

  梁文道(资深媒体人):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香港,那时是把它当戏剧看。因为香港有一个前卫剧团,1982年左右把这本书变成一个舞台作品,就叫做《百年孤独》(香港译做《百年孤寂》)。后来我也参加了这个剧团《百年孤独》的演出。但是我们并不是把它变成一个很完整的叙事来做,而是抽取里面的意向。比如说这个血怎么样在舞台上面一直流动,比如说一张床上怎么样让它长满各种植物等等。

  后来我才发现香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辈级作家,其实很早已经在自己文章里面提到这本书,就是我们的作家西西女士,她写了一连串文章介绍当时的拉美文学,其中特别推荐马尔克斯先生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这本书。透过一个剧场作品,透过西西女士的引荐,当时我们能看到的是英文版,但还是觉得非常非常震撼,震撼大概是所有读者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都会有的感觉。

  莫言(作家):我最早听说这本书是1984年年底,当时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听一个朋友谈到《百年孤独》,几个同学一块去王府井新华书店买到这本书。这个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8月版,当时很便宜:1块6,但是我们感觉已经不便宜,因为我们一个月只有七八十块钱。

  读这本书对我们80年代这一批开始写作的作家来讲,每个人都会讲述很多很多的故事。我读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紧接着感觉到遗憾,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如果早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没准《百年孤独》我就可以写了。因为戏法一旦捅破以后很简单,很多人会说我们也可以做到。

  在中国人经验里面,在我这样作家的乡村经验记忆里面,类似于《百年孤独》里面很多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可惜我们知道得晚。这本书我当时只读了五六页,我就开始写自己的小说了。

  我是2007年6月份真正把它读完的,主要是缘于在日本要开一个笔会,日本组织方告诉我马尔克斯很可能会来开这个会议,我一想很多人把我比喻为中国的“马尔克斯”,我自己也供认不讳,我从马尔克斯文学里面得到很多的滋养,他是我没见面的老师、大师。而我二十多年来没有把这本书读完实在不像话,所以我用两个星期时间把《百年孤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所以说一本书读了二十多年。

  止庵(学者):其实马尔克斯的第一本书翻译的中文名叫《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是1982年10月出版的。出版的时候并不知道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1984年买到《百年孤独》,这个书当时有两个译本,前后相差很短的时间。有一个是三位译者译的,一个是一位译者从英文转译的。读了以后也只有用震撼和伟大这种词来形容。这个作品像神来之笔,很像一首诗,是在一个状态写成的,恐怕他自己也很难再达到这个状态了,别的作家更难到这个状态。

  这之后有很多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同属魔幻主义的就有一二十部。我有这样一个印象,在他的同辈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百年孤独》的程度,马尔克斯自己在他别的作品里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被他吸引又想逃离他

  梁文道:很多人都说第一次看这本书,就像莫言先生所说,看了几页就发现可以写小说了。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品、小说出来之后都给人这样的感觉。可是《百年孤独》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有这个想法的读者,乃至于这些作家群体,好像往往集中在第三世界。特别是亚洲、非洲、拉美有很多作家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故事。这很独特,比如当一个中国作家读到普鲁斯特的东西,就不会觉得这是我们的故事。

  莫言:为什么受到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多数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我想这是因为我们这些国家的社会和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跟拉美国家很相似,历史经验相似,我们的个人体验也是相似的。这个书出来激活了我们的记忆,使我们发现自己遗忘的或者自己忽略的,或者本来是宝贝我们把它当垃圾扔掉的这部分库存。他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当然紧接着带来的问题是,过了一两年之后开始觉悟,必须从马尔克斯怪圈里面解脱出来。马尔克斯就像磁铁一样,我们全跟着去,但写得再好也只是中国的马尔克斯,有什么意思?我在1986年发表过一篇论文,要逃离灼热的高炉,我说马尔克斯是灼热的高炉,我们都是冰块,我们一旦靠近它就会蒸发掉,唯一的办法是要躲开它、远离它,千方百计的走自己的道路。这二十年来回头想,始终在跟马尔克斯搏斗,本来我以为离他很远了,不知不觉又贴到他那儿去。这是很痛苦的过程。

  梁文道:说到魔幻写实或者对第三世界国家造成的启发,其实马尔克斯的写法是一点,另外一点是他处理记忆跟历史的方式。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很想谈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记忆问题,我们很喜欢用家族做一个模型,比如中国新文学以来用家的几代的变化去说时代的变迁。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尔克斯也是在讲同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的历史,表面上看没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把很多民间记忆里面采取的说书的方式,口述的、口传人的故事,或者吉卜赛人到处流浪唱书的形式带进去。

  这里还有一点,马尔克斯当初在写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的异国情调,在传统的西方文学面前,传统的那种干干净净的西方文学面前,他发现到这个资源是他可以拿来用的东西。他使得很多第三世界作家感到受启发是,原来我们这个东西可以拿出来用。

  新旧译本怎么看?

  范晔(译者):刚才止庵说到以前的几个译本,除了从英文和俄文转译的以外,有两个译本是从西班牙文直接译的。如果说我的译本有什么价值的话,就是努力找到这个作品的调子。什么样的调子呢?马尔克斯也找了很多年,有一天他看卡夫卡的《变形记》,看到第一句的时候觉得小说可以这么写,他就找到了这个调子。当然他也回想起他外祖母当年给他讲故事的调子,就是一种不动声色但是又是煞有介事的,不管讲什么事他都能不动声色的讲出来,再神奇的东西在他那都是平常的,再平常的东西在他那里也能讲得活灵活现。我努力的目标是希望捕捉到这样的调子,在我的中文里面呈现出来。

  止庵:冒昧地说,之前的译本是二十几年前的,几个人共同翻译确实有一点问题,有很多很精彩的片断,但是不能一口气贯穿始终。

  梁文道:以前老译本不是译的不好,但是那个年代好像翻译者调动的语言资源不够用。或者以前的语言资源在运用上受限制。我常常觉得这是不是跟时代变化有关,我相信有很多重要作品需要不断重译,这可能是不同的时代大家对语言该是什么样有不同的理解。

  止庵:我们还必须注意一个现象,第一个译本到现在之间,中国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包括莫言先生在内,他们本身对于汉语有一个贡献,使得我们的汉语跟二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不太一样,我们这些作家使得汉语更完善。

  陈众议(西语专家):我首先同意刚才范晔的说法,要找那个调子,实际上也就是语言风格,我觉得他找到了。说到翻译具体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的译本并不是不好,但翻译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工作,信、达、雅有时候是矛盾的,当然那个“雅”主要是针对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有的时候是不雅的,里面会有很多脏话。范晔总体来说译法跟过去不一样,西班牙里面用的词,后面潜台词是它在烫我的手,范晔译成“它在烧”,这个很忠实。包括小说头一句很经典,他把它断得很好。中文里“想”里面可以涵盖“回想”,西班牙语里面“回想”和“想”是两个词,他选择“回想”,这是他仔细的地方。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 推理小说评论谈



    相信有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会在看完某部作品后大为惊叹或者是大感愤怒,他们通常都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看完书后所萌发的想法,然后经过细微的整理,将这些...[详细]

  • “穿越救亡流”与“历史研究范”

    在最早的历史穿越小说中,历史是一个单纯为抚慰个人的历史和现实创伤经验而营造的疗伤空间。这种主体的自我安慰不可自拔,至今仍是所有的历史穿越小说都必须遵循的铁...[详细]

  • 董立勃的小说

    谈论董立勃的小说,必得涉及他曾经生活过的团场和连队。立勃的老家在山东,但真正开始同大地的接触,却是在兵团团场。团场才是他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详细]

  • 张克鹏小说评论

    对于创作正旺的张克鹏来说,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豫北这块独有风情的沃土,情有独钟。如果再往前推他致力创作长篇小说的十年以前,他已经是跋涉在文学长途上孜孜矻矻的...[详细]

  • 评缪娟《翻译官》:谁的青春不梦想

    作者缪娟,10年前就完成了这部成名作。10年后新一轮热浪腾空而起。网络为文学创造奇迹。电视剧被定位于职场爱情剧,我更愿将这部网络小说定位于青春校园小说。以18万...[详细]

  • 穿越小说,时空错位的想象艺术

    穿越小说是以时空穿插错位叙事的小说形式,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从这个时代穿越到其他时代,穿越到外太空,穿越到人类宇宙之外,由此获得非常独特的审美效果。...[详细]

  • 唐七公子《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书评:爱情神话,还是价值

    《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中,撑破天地的爱情神话就如同一张华丽而脆弱的皮,包裹着的是价值的虚无与空洞。恰恰是由于整体性的价值体系的崩解,一部分网文作者既无法秉持...[详细]

  • 网络文学新类型日益成熟

    近些年来,对网络文学现实主义功用和品格的诉求,正在成为网络文学热点问题之一。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网络文学之中,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多。难度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网...[详细]

  •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小说世界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1956年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从小在缅因和新罕布什尔的小镇长大,在贝茨学院毕业后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她于198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她的不少作品发表在《红书》和《十七岁》上。她的《艾米和伊莎贝拉》获得2000年度的桔子奖提名。《奥丽芙·基特里奇》则获得了2009年度的普利策奖。后来此书又在意大利获Premio Bancarella奖,据说是海明威之后第一个获该奖的美国人。 ...[详细]

  • 《巨人的陨落》人物形象简析

    《巨人的陨落》是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肯·福莱特作品。   《巨人的陨落》这本书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整本书的写作技巧。   它有深度,在五个家族发生的情节之间,夹杂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使人们对于这场世界大战、这场巨变的认识更加真切。...[详细]

  • 东西方侦探小说简史

    21世纪,新世纪,推理小说理所应当迎来新的纪元。日本的创作者们继承了社会派推理清新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和新本格推理华丽的设定,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推理小说。这类小说类型化痕迹非常模糊,已经很难适用某种定义,“好看”成为了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些作...[详细]

  • 读布尔加科夫小说《狗心》

    这是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个公案。米·布尔加科夫的中篇小说《狗心》,从1926年被苏联政府没收原稿,禁止出版到1987年被搬上莫斯科大剧院舞台公演,整整60年,差不多贯穿了整个苏联历史。据说该剧的演出在当时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应,场场爆满,而且还有数千人被拒之门外。...[详细]

  • 龙与地下城题材奇幻小说及其衍生作品简介

    龙与地下城题材奇幻小说及其衍生作品简介...[详细]

  • 《指环王》背景中的诸神简介 

    本文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参考台湾朱学恒在联经版《魔戒之王》2002年1月初版中的翻译,其他的人名是我按自己认为的发音翻译的,但是没有确切考证过,仅作参考。Valaquenta是Eldar[艾达,高等精灵]中流传的诸神说明。因为原文中诸神名号繁多,本文只是简介,故不给出全部称谓,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查看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详细]

  • 美国官场文学小说热销

    《我在美国当公务员》是一本“美国官场文学”作品,作为从美国联邦卫生部的一年合同工到与总统同台演讲的联邦医疗福利专家,何奇恩以“美国公务员”的经历,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对美国“官场”进行了直观的描述,让读者触摸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运转机制。不过,书中并没有潜规则、钱权色交易等这些“官场文学”习见的内容,而是用详尽的笔写出了进入陌生国度、未知行业的忐忑以及现实与心理困难的克服。换句话说,热销的“美国官场文学”提供的是励志作品。 ...[详细]

  • 最罗嗦最狗血的畅销小说:《暮光之城》

    小说《暮光之城》,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故事描写的是中学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的浪漫爱情故事。仅在美国本土,《暮光之城》系列的销量就已超过5000万册,全球销量则突破8500万册。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的上映,更是在全球掀起了...[详细]

  • 石原慎大郎《太阳的季节》

     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发表后,立刻引起了文坛上的激烈争论)反对派佐藤春夫说:“这只不过是任性青年的一种猥亵文学”。同时,他们还认为这是过去青少年流氓文学的新翻版。赞成派却认为这部小说很有新意。...[详细]

  • 美科幻小说家状告育碧《刺客信条》侵权

    美国科幻小说作者John L. Beiswenger声称《刺客信条》中的许多地方和自己的作品《Link》有类似的地方,因此状告育碧侵权。 ...[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