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中国作家

杨卫东

发布时间:2021-09-29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杨卫东 笔名东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本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作品以诗歌为为主,偶有散文、随笔等,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鸭绿江》、《芒种》、《海燕》、《诗潮》、《中国诗人》、《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已出版诗集《梦在深秋》、《蓝桥月光》、《红雨巷》、《秋月红谷》、《丁香山谷》、《浴血山河》、《血之刃》和《北纬40度》等8部。诗歌“蓝桥月光”收入“新中国60年”《辽宁文学精品大系》;诗歌《母亲,我有话对您说》荣获全军征文优秀作品奖;诗集《丁香山谷》获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有多首诗歌入选多种选本。


作品欣赏:

翟营文:紫色的呐喊和吟唱(3600字)
——评杨卫东诗集《北纬40度》
 
     杨卫东的诗歌是有血性的写作。
 
    《北纬40度》通篇102首诗歌我都读了,有的不止读了一遍,他的诗歌总体上是抒情诗而不是叙事诗。有血性和直抒胸臆是他写作的特点,应该说这些诗歌来自他对生活和自我的厚积薄发,来自他充满理想的热情燃烧,来自他气势磅礴的英雄情结,来自他内心最炽热处,裹狭着温度和真情。他是在敞开胸扉呐喊,尽管声音单薄,但贴近生命和内心,尽管呐喊带着沉重,但必定为灰色撕开了口子,让我们见到了阳光的颜色。这种呐喊是有温度的,有时它就是鲜血,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这样的句子:谁让世界如此沉重,谁让春天如此沉重/破碎的海洋因为过多的血色/变成了黑夜的黑,你在里面悲鸣——《破碎杏花的黑猫》。这里面的海洋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海洋因为吞噬了生命而成为灾难的源头,这里诗人的呐喊低沉,但却有着撼动内心的巨大力量。今天我要入土为安,希望曾经谢幕的喝彩/不因英雄的淡出而稀疏/天地大美,总在鲜血铺就的棺木上前行——《志愿军,四百三十七县造骨归乡》这是将英雄大而化之,天地的美需要复出代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她,不是对那个时代对那些英雄有着深沉的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据我所知,作者的父亲就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作者在用这样的诗句向整整一代人致敬。他在写船工号子时这样写到:不知会有怎样的痛苦和悲凉/带血的嘶鸣刺伤我/晨昏颠倒,人妖不分的痛——《赤裸,载天地大美的前行》。他的呐喊是振聋发聩的,他在向这个道德沦陷,是非混淆的时代发出呐喊,而且是“带血的嘶鸣”。船工号子在世俗之上穿过,在真情和人性上穿过。他在《英雄仍在,才有开不败的春天》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拉开历史的手风琴/折叠处,无不附着紫色的硝烟/那生命迸溅的音乐/总有鲜血在低声盘恒。历史是用鲜血写成的,那些真正的英雄,恰恰是化为遍地夕烟的无名者,他们的付出,使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这里也反映出作者朴素的历史观,那些默默付出生命的人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还有“世界忽略了你的是生长/你的降生把天空染成血色”摘自《井冈山深谷中的一棵枯树》诗中把生命和鲜血等等联在一起,每个生命的生长都是伟大的,每个生命的生长都是惊天动地的,世界因为每个生命的到来而充满生命的颜色,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大悲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部诗集中“鲜血”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最多,也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和生命底色的敬畏。
 
    这种有血性的写作应该和他的军人情结有关。
 
    杨卫东是一位戎装大校,他人生的大部分献给了国防,正因为这种职业性质,他有机会了解更多与战争相关的信息,更懂得了生命的伟大和珍贵,他前一部诗集《浴血山河》是对抗日战争的一些思考,这本诗集的题目中依然有“血”字,内容也离不开鲜血和生命,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军人的使命是付出,这种付出中就包括鲜血和生命。所以非军人无法理解生命的更高的含义,他把这些诗行也当做是鲜血和生命的一部分。每个军人都有着英雄情结,杨卫东的英雄情结更深。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他来晚了,当时他在国防大学学习,他解释他来晚的原因是在搞军旗推演,我不大懂,他进一步解释军旗推演就是在网上攻防,他们这次是以台湾为假想敌,以前推演都是敌方胜,这次是我方胜,不容易啊。他的言谈间对胜利充满渴望和自信。军人以打赢为最高境界,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考虑在内,所以他说:我已经枕戈待旦,整装待发/只待春天的第一声春雷——摘自《铁甲驶过苏醒的土地》。这种血性的写作和他诞生于一个抒情的年代有关。我和卫东是同龄人,都诞生于一个激情飞扬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单纯,有理想,有梦想,有情怀,有热情。所以他说:铁甲驶过春天的土地/这耕种和平之旅,是一次新的穿越/跋涉,从脚下的沃土开始/这里有一个梦,无数个闪烁的梦/在铁甲的轰鸣中苏醒——摘自《铁甲驶过苏醒的土地》。曾经中年的磨砺和思考,他的激情和梦想都有了时代的特征和印痕,但       是根深蒂固的抒情情结无法改变,他的浪漫情怀无法改变,这也就是所谓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吧。“我知道阳光下的风景并不都是积极的/我的炮火为此燃烧。只为/春天的如期到来,如期盛开”——摘自《铁甲驶过苏醒的土地》。他的血性写作,在前期大量准备的基础上,特别是经过了鲁迅文学院四个多月的学习基础上,有了质的飞升。卫东是我鲁院的学兄,他是鲁十八的学员,鲁院的学习让他看事物看问题的角度得到了调整,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都发生了变化,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一是在一个大的境界中驰聘,他开始关注更大的世界。比如:世界本是扬起的尘,落下的土/浇了水就是一块污浊的泥/我只是空中飘逸的云,无意间受孕/落地生根,变成拱出土壤的青芽——摘自《尘与土》。比如:我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躯体/为的是清楚地看清自己。——《我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躯体》。当然他有着更多的困惑,但是他在思考,他在前行,鲁院的经历让他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我为他祝福。鲁院的学习应该说是他一次创作上的破茧成蝶,他由一种盲目向自觉过度,由一种小我向大我和无我过度,他自己说在鲁院期间写了200多首诗,呈井喷的创作态势,应该说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旺盛期,这本诗集是一个浓缩,他的新浪博客我也常去,那上面有很多新近创作出的作品,都体现出很高的水准。
  
    他的有血性的写作还体现在语言的硬度和直达上。
 
    杨卫东的诗歌语言非常有特点,不仅有温度而且有硬度。这种硬度是经过生活和阅历粹火的,特别是一些动词的运用准确恰当铮铮作响。如《把月光撕成碎片,含在嘴里》、《把诗歌切成薄片,也许能滴下血来》、《把种子投出去,不让春天烂在手里》、《像大海投掷一个苹果》、《直击螃蟹死亡之烹》、《一只蛾子死在   惠特曼的草叶集下》、《碰碎了一个春天,散落了一地思念》单从这些诗歌的名字看就有一种坚硬和直达,他的这种表达不哀婉不缠绕,直击目标痛快淋漓,和他要表达的主题异常贴切,反之则消弱了表现力。如他在《一只蛾子死在惠特曼的草叶集下》有这样的句子:不要以为拿着惠特曼的诗集就是/一个诗人。诗人怎么了,一样会拍死你。这样的表达不拖泥带水,特别有力度。但这样的表述也存在着流于口语和直白的风险。用得恰当会增强感染力,用得不好就会消弱诗歌的文学性,他诗歌的语言让他的诗歌坚硬起来,使他的呐喊有了某种支撑,这种硬度要在思想和底蕴的基础上,要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上,要围绕着内容和思想,不能仅仅是豪气冲天,他的语言直击目标,像是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般准确,体现了军人的果敢和坦率。
 
    他的有血性的创作是以善良和大悲悯为底色的。
 
    善良是做人的底线更是诗人的底线。那么一名军人的勇敢无畏和善良又是怎样有机统一的呢,请看这几句:其实,我希望在炮管中种上鲜花/它每一次喷射,都在播撒春天的种子/只有这种子,能让世界收获和平/铁甲驶过红色的土地/这个苏醒的春天呵,我知道/需要开垦春天播种和平的犁来耕种/我已经枕戈待旦,整装待发/只待春天的另一声春雷——《铁甲驶过苏醒的土地》。在这里他把军人的天职当做世界和平的前提,把自己付出一切当做是对世界的善良,使苍生避免更多的战火和屠戮。他的大悲悯还体现在回到人之初的善良圣洁中,他在诗中说:做一次母腹中的胎儿,重做一次赤子/然而,炼狱的飞升是艰难的/神性,人性,兽性都在体内/不知哪一个离我的更近/不再重蹈覆辙,于胎中/洗净前生的恶,重新做一个好人/从第一声滴哭开始——《重做母腹中游弋的胎儿》。他在这本诗集中有很多写爱情和亲情的,他让自己的血性在爱情面前柔软下来,在亲情面前僨张出来。如《把月光撕成碎片,含在嘴里》、《如果有爱就伸双手过来》、《女儿的皮箱》、《逝去的老爸,雨中我仍为你撑着伞》等等,读来感人至深,这个是另一种血性,或者说是血性的另一个侧面。
 
    他在有血性的写作中不泛冷峻的思考。
 
    诗歌就是一种态度和存在,对自己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世界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杨卫东既是社会的一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对世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他对历史批判地面对。如:历史为胜利者书写/大笔在握,才有资格谈论古今——《用历史的水,在珠江池上洗脚》。再比如:阅读,饥饿状态下盲目地摄入/一种躲不开的慢性中毒/满目疮痍的历史被整合得难以下咽/“大师们”消化排出的粪便/被视为文化,收录到教科书中/于一代代婴儿没有一点营养——《阅读,一次沉重的感悟》。他更加强调的是以自己的视角切入历史,带着自己的观点去看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他对现实是充满困惑和批判的。他写到:看着这口蒸锅,看着螃蟹的挣扎/光有恻隐之心是不能果腹的,心狠点/世界便是你的。……你们渐渐变了颜色,扛不住地下烈火/你们必定不是强者,强者能扛得住吗/天上也有一口大锅,人类都在里面/谁想吃掉我们,谁在架火烹烤——《直击螃蟹死亡之烹》。写出了当下人的挣扎状态,而他对未来则充满了敬畏和隐隐的担忧:对未来,我们充满了敬畏和恐惧/不知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吝于表达爱意,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愧疚——《清明,满是洒向天堂的眼泪》。
   当然,杨卫东的诗歌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他在写作中抒情有用过力过猛的倾向,有时呐喊过于声嘶力竭。这样容易造成语境过满,读者的想象空间过小。还有他的情感诗比如《我在月光下等你》虽优美但过于空洞和单薄。但瑕不掩瑜相信经过鲁院的学习,经过生活的粹火,他的诗歌会日臻成熟,迈向更高的台阶,我们可以对他充满期待。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幽默武侠大师,搞笑小说圣手

    李凉的出现,使由金庸、梁羽生、古龙创的武侠模式被打破,这匹野性不羁的黑马,一反血腥江湖的格局,开创了一个嘻笑怒骂、妙趣横生由奇神、狂侠、神偷、酒狂等英侠少年构成的新江湖,这些少年人,一个个清纯脱俗,古怪精灵,或分怀绝技(丁小勾);或聪明绝顶(杨小邪)...[详细]

  • 周敏

      周敏 Zhou Min (1973.7— )女,汉族。出生于北京市,籍贯河北省唐山市。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系。1996年调入东方少年杂志社,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2013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著有长...[详细]

  • 傅爱毛

    傅爱毛,出生于新密市的女作家。她从200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小说已近200万字。   小说《嫁死》,以奇异的构思、平实而冷峻的笔调完成了围绕死亡展开的叙事,引起全国文学界、影视界...[详细]

  • 东北作家群及小说代表作品

    “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有一批文艺青年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其中有些人已经有过一段创作经历,有些人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文学活动。他们怀着对于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详细]

  • 老舍创作历程简述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一部分作品受有英国小说的明显影响,主要是取其 幽默风趣和用语力求机智俏皮的特点。他一向注意写得通俗易懂,后来又努力于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工作,他的作品特别在城市居民中拥有广泛的读者。《 骆驼祥子》译成多种外文后,得到较高的国际声誉。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影响。...[详细]

  • 李劼人《大河三部曲》

      李劼人(1891.06-1962.12),1891年6月20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家祥,中年时期的李劼人常用笔名劼人、老懒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李劼人中学时代...[详细]

  • 李印功

    李印功,男,1953年生,富平县人,现居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华文月刊》杂志常务副主编,《陕西文谭》网策划,《陕西农村报》原执行总编,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编剧。出版长篇...[详细]

  • 网络文学十年十佳优秀作品简介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简介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25日正式在京落下帷幕,十佳优秀作品揭晓:《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 此间的少年江南着华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详细]

  • 王鸿达

    王鸿达 (1961—) 山东黄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伊春市汤旺河区克林学校教师,大庆市萨尔图区公安分局民警,萨尔图区文化馆创作员,大庆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创作员,文学创...[详细]

  • 冯延飞

    冯延飞 (1948—),男,汉族,吉林省长岭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现供职于吉林省艺术研究所。1978年4月至1979年8月在吉林省白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 冯延...[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