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中国作家

李浩的小说

发布时间:2012-04-03 来源于:网络 作者: 杨红莉 点击数:

  在当下的文学布局中,李浩一直被圈内称之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阅读李浩的小说,是对于理性和智性的严酷考验,既要忍受他的残酷阴狠,又要洞察他于其中所隐喻的深刻的思想。简略而言,李浩小说致力于揭示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本质、存在的卑微。本文思考的问题是:李浩的小说究竟给当代的中国文学提供了怎样的新质?

“多余人”:中国式的当代存在

  卑微、渺小甚至于鄙贱、多余的小人物是李浩笔下反复出现的形象。李浩把小人物的卑微书写得异常透彻,这种卑微的小人物构成了他笔下让人过目难忘的“多余人”形象。如《生存中的死亡》中的“二叔”,《牛朗的织女》中的牛朗等等。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多余人”的形象并不新鲜。但与以前的“多余人”形象相比,我觉得李浩笔下的“多余人”是有新内涵的:之前的“多余人”是思想大于行动的人,是犹疑不决的人,是缺乏抗争勇气的人,是文化意义上的多余人;他们虽然缺乏实际行动的勇气,但他们却是思想上的先觉者,同时,正因为他们是思想的先觉者与行动上的懦弱者,因此他们是生活中真正的苦闷者。然而,李浩笔下的“多余人”完全不是这种形象。在李浩笔下,诸如二叔、牛朗,以及《乡村诗人札记》中那个爱写诗却获得不了任何尊敬、尊重的乡村教师“父亲”等人物则是纯粹的多余人,他们不但是生活的无能者,更是无思想、无精神、无人格、无价值者, 他们是没有尊严的人,他们是可以被别人呼来喝去、嘲笑取乐的人,他们活着和死亡没有区别,也没有人关注,他们是可有可无的,因而是“活着的死人”。

  “多余人”在李浩笔下反复出现,使得我们有必要重视这个形象的意义。当进一步思考“多余人”的生成环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李浩对“多余人”的书写背后其实隐藏着他对于时代、政治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不管是二叔还是牛朗,他们之所以成为可笑的“多余人”,是因为他们得不到尊重,没有尊严,虽然他们在想尽办法甚至不惜手段争取别人哪怕一点点的尊重。《拿出你的证明来》中儿童屁虫的母亲是下乡知青,因为不知道父亲是何人,母亲经常被挂上破鞋游街,因而备受其他孩子的取笑。屁虫为了改变这种境遇,竟然费尽心机偷了品质恶劣但有着无上权威的队长刘珂的裤衩,来证明队长就是自己的父亲。这种“伪证明”尽管为他带来了暂时的改变,但随着风流的队长也被挂上臭鞋游街,屁虫的境遇比以前更糟糕了,又要费尽心机证明刘珂不是自己的父亲。屁虫之“认刘珂作父”和“否认刘珂为父”,其实只是为了获得一些基本的尊严,但结果却是,不论认还是否认,他都得不到想要的尊严。尊严需要证明,而不论怎样证明,你也获得不了尊严,你注定是没有尊严的。这就是特定时代中国人的生存真相,也是这篇小说所彰显的主题。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得不到起码的尊严呢?或者说,“多余人”存在之根源是什么?李浩的解释是:人的尊严是在荒诞的时代、荒诞的政治和人性之恶的合谋之中丧失的。这里,我们就看到了李浩对于人的生成性的理解。在他看来,人并非自生的,而是被造就的、被逼迫的、被遗弃的、被多余的,甚至被死亡的。《刺客列传》对此做了形象的注解。小说中, A、B、C、D四个刺客固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结局却是注定相同的:他们不得不成为刺客;他们一生要为国王杀人,可他们最后谁也不可能逃脱被杀的命运。小说末尾,借助 D之口,作者为我们阐明了作品的主旨:“没有一个刺客生来就是刺客的。”小说中的刺客没有姓名,只有符号,而正是符号化的人物具有了普泛化的功能,指向并隐喻任何一段曾经书写下来的或者未曾书写的、甚至是被改写的历史。而当我们进一步将李浩的刺客和那些经典的刺客形象进行比较,尤其能洞悉李浩对于人的生存真相的解释和回答:司马迁笔下的刺客胸怀正义、价值、理想,他们的死也显得慷慨悲壮、死得其所;在李浩的书写中,刺客却是一个无法自主命运、理想与价值被政治霸权渐次磨灭的群体,他们的生死微如草芥,不值一提。从这个角度看,李浩的刺客形象无疑是对于历史理性和文明逻辑的怀疑、更改甚或颠覆。因此,“多余人”实质上是李浩对于“文革”时期被极权政治所异化的历史的阐释,是他对于特定的当代人的生存真相的概括。

失败者”:梦想者的结局

  李浩不但以其“多余人”形象的塑造给当代文学增添了新质,而且还沿着这个路径发掘出了另外一种和“多余人”相呼应、相印证、相补充的形象,这就是他作品中的“失败者”。

  李浩也书写踌躇满志、充满斗志的人,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曾经的踌躇满志者。李浩总是从这些人的失败开始书写,仿佛他们惟有失败才能引起作者的关注。失败的梦想者一步就跨到了“多余人”的行列中,甚至比“多余人”更加可恶。“失败者”既是李浩笔下“多余人”中的一种,又是多余人的延伸。失败的画家、失败的丈夫、失败的父亲、失败的国王、失败的刺客、失败的江湖侠客,李浩似乎热衷于将各色各样的失败者一一呈现出来,将失败者的内心一一描画出来,将失败者所在的世界一一勾勒出来,失败成了李浩此类小说中无可逃避的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将这些人推向了失败的结局呢?将失败者的失败原因隐匿起来的书写者的回答似乎是:失败是每个人在劫难逃的命运。正因为在他看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导致失败的原因并不重要,因此他小说中着力呈现的就是无可挽回的失败及其如同毒气一样巨大的扩张和侵蚀力量。

  李浩对于生活、历史、人性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是绝望的。这种认识,初看好似在演绎或者印证着西方存在主义关于“他人即地狱”、“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等等论断,但细读却又可以发现其与西方存在主义的某种异质。这种区别在于,西方的存在主义隐含着自我选择的命题,或者说,它就是以自我选择作为存在的本质的;而中国式的存在却没有甚至是从根本上否定自我以及选择的,在中国的文化逻辑中是不存在自我选择的空间和可能性的。《拿出你的证明来》《碎玻璃》等书写“文革”时期孩子们之间的故事的小说都是对这一主题的表达。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和游戏充分沾染着政治的、阶级的、出身的主题,任何一个孩子的境遇都不是由自己所决定的,任何一个人的童年都不存在自我选择的空间和可能,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被这个时代和潮流所裹挟和浸染,并成为浑浊的时代中的浑浊部分。这大概是李浩执着于书写“文革”和儿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浩的小说将人置放在一个被历史、命运、阴谋、恶等多重因素挤压而成的逼仄、阴冷、布满暗箭的罅隙中,这个罅隙是人注定的、无所遁逃的存身之所,李浩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不得不在这样一个罅隙中苟活着的人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当然是卑微的、渺小的,这样状态下生存的人注定无法自主命运,注定永远处于被包围的境地,注定无处可逃。《悄悄的奔逃》中总在不安中奔逃的悄悄处于这样的境地,《最后的七日》也是对于人的如此处境的阐释。李浩发掘着人存在的真相与归宿,而他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生存中的死亡”,每一个生存其实都是在向死亡迈进,每一次突围也都是在向死亡迈进。面对生活,人是无力、无能、无奈的,不管你是拥有一身本领的刺客,还是掌握武器的团长,抑或是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李浩是残忍的,但他的残忍却不同于前期的余华:余华的残忍充满了血腥气味,是以身体的死亡为标志的,是看得到的;李浩的残忍是看不到也闻不出来的,是以精神的磨蚀为特质的,是隐藏着的。余华把人的残酷注释为天生的、本来的、自发的;而李浩则把人的残酷读解为生成的、塑成的、被挤压而成的,是社会、历史、政治共同合谋而设计成的。

  在一个没有自我、无法选择的空间里,人的存在当然是卑微的,人的想法自然是无法实现的,即便偶有流露,也是怯懦的和压抑的。《怯懦的报复》展现了这种存在的诸多症候:小木匠从农村来到城市寻找生活,但“这个城市没有对一个小木匠的到来而有什么察觉,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里就像一粒灰尘一样多余”。多余的小木匠对这个城市和每一个城市中人充满了嫉恨,他试图对那些让他嫉恨的人进行报复。但是,小木匠所有的报复只能在心底里想象式地实施,即使到最后,小木匠最成功的报复行动也仅限于偷偷地烧掉了一对在电影院偷情的男女的纱巾。极度膨胀的扭曲心理、极端怯懦和无力的行动、没有任何精神和价值含量的生活,这就是李浩所表达的中国式的人存在的本质。我更愿意将李浩的小说称之为以书写几千年缓慢沉积形成的封建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在风雨跌宕中支离破碎、无处栖息的中国当代人生存本相的“哲学小说”,以此来标注他的文学在思想层面所达到的深度和高度。

将军:李浩的第二支笔

  李浩有两支笔,一支将中国式的多余人和失败者书写得撼人心魄,另一支却将人性的柔软与美好表达得感人肺腑。《将军的部队》是这第二支笔所书写的杰作。

  迄今为止,我一直固执地把《将军的部队》看成是李浩最优秀的小说,看成是可以传之于后世的艺术精品。这也许归因于我对于小说和作家责任的固执期许:我始终认为,不管世界的真相是怎样的,温暖和滋润人心仍然是文学和艺术的使命。所以,我常常一方面承认李浩的第一支笔中呈现的令人窒息的中国式的存在的迫人力量;另一方面,我越是感觉到这种力量的巨大压迫,也越是期待李浩能给我们提供哪怕一抹生活和生命的光亮。在《将军的部队》中,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叫做温暖和希望的元素,终于读到了李浩自己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看法。小说通过叙述人“我”——将军生前的勤务兵,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回忆老迈的将军生前的一些细节展开:将军的部队是由一支写满了人名、马名、绰号以及各种符号的木牌组成的,衰老、固执的将军每天拿出他的那支部队进行晾晒,它们是他苍老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他和它们说话、交流,甚至至死都牵挂着这支木牌组成的部队。戎马一生的老将军丰满、充盈、柔软的内心世界就这样被呈现出来,并震撼着我们的内心。李浩设置了“我已经老了”的叙述基调,将叙述节奏控制得缓慢、滞浊,如同一条千年沉积的河流,使小说流淌着强烈的沧桑质感。这种沧桑和将军悲悯的人性、“我”对于将军的理解一起构成小说无处不在的温情和力量。在这篇小说中,我们明显地看出了李浩向着生命意义和价值方向建构的努力,这种努力证明,李浩对于生命、生存的追问在向着更深的层面开掘。

  在海德格尔看来,作品“诗性”的有无与高低主要体现在作品对人的生命深度的开掘程度,对人的存在真相的追问与探询程度。从这样一种角度看,我以为李浩是自始至终更多地关注人的现实处境、生存境遇、精神状态等的存在图景的一个作家,是对人的非理性状态有深刻洞察与发现,对生存的荒谬性、不合理性以及异化有着反思自觉的一个作家,是对人生、历史、世界的表象始终保持着质疑和诘问并不断发掘着中国人的存在真相的一个作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李浩是一个深入发掘并发现着当代的中国式的痛苦的作家,李浩的作品是对于当代的中国式的存在真相的表达。如果也用一句话表达对李浩的期待,那么,我希望李浩用他的第二支笔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灶王传奇》:“传奇”名义下的现实感与先锋性

     《灶王传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跟随小说主角,蔚州一家小豆腐坊里灶王的视角,我们进入明朝“土木堡之变”时期的西南堡,进入那个人间与仙界的双重世界。这位豆腐灶王...[详细]

  • 著名女作家:豆豆(原名李雪)

    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然后由北京天润影视公司拍成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豆豆亲任该剧编剧,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受到广泛...[详细]

  • 李浩:“意识流”的可能性

    关键词:意识流 在我偏执而固执的认知中,我一直认为“意识流”并不是现代小说的发明,它其实早就存在,而且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它很可能会“早于...[详细]

  • 关于李浩和他的神性《奇迹》

    关键词:《奇迹》 李浩 对于一个热爱寂静的人,他与大多数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体现在一种场景里,场景里有来回行走的我们和安安静静躲在角落偶尔抽烟...[详细]

  • 李浩诗集《奇迹》:穿透荆棘的奇迹

    关键词:《奇迹》 李浩 自从收到诗人李浩这本题为“奇迹”的诗集后,我便将其放在书包时不时拿出来阅读,空暇之余,偶尔瞥到《奇迹》,顿觉一种神性与人...[详细]

  • 《赤脚医生万泉和》(长篇小说)

    赤脚医生在“文革”中倒下了,其儿子万泉和接替他当了赤脚医生。万泉和没正式学过医,当医生勉为其难,虽先后和几名医生配合行医,但他们先后都走了,最后剩下他一人。在贫...[详细]

  • 邓高如将军新作《断鸿声里》出版

    var videoinfo={ basehost:'http://www.zuojiawang.com', path:'', videourl:'', videourl_m:'', title:'邓高如将军新作《断鸿声里》出版', l...[详细]

  • 《市场将军――汪海40年》赵晏彪著,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

    var videoinfo={ basehost:'http://www.zuojiawang.com', path:'', videourl:'', videourl_m:'', title:'《市场将军――汪海40年》赵晏彪著,中...[详细]

  • 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当代小说


    2018年02月23日09:00 来源:文学报 黄孝阳我们已然置身于一个比《百年孤独》还要魔幻百倍的匪夷所思的现实,这个现实还在不断加速,且每一秒都比刚流逝...[详细]

  • 张勐:中国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结构模式分析

    关键词:知识分子叙事 编者按 青年学者张勐的新著《情感和形式: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以知识分子叙事为经、共和...[详细]

  • 幽默武侠大师,搞笑小说圣手

    李凉的出现,使由金庸、梁羽生、古龙创的武侠模式被打破,这匹野性不羁的黑马,一反血腥江湖的格局,开创了一个嘻笑怒骂、妙趣横生由奇神、狂侠、神偷、酒狂等英侠少年构成的新江湖,这些少年人,一个个清纯脱俗,古怪精灵,或分怀绝技(丁小勾);或聪明绝顶(杨小邪)...[详细]

  • 周敏

      周敏 Zhou Min (1973.7— )女,汉族。出生于北京市,籍贯河北省唐山市。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系。1996年调入东方少年杂志社,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2013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著有长...[详细]

  • 傅爱毛

    傅爱毛,出生于新密市的女作家。她从200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小说已近200万字。   小说《嫁死》,以奇异的构思、平实而冷峻的笔调完成了围绕死亡展开的叙事,引起全国文学界、影视界...[详细]

  • 东北作家群及小说代表作品

    “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有一批文艺青年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其中有些人已经有过一段创作经历,有些人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文学活动。他们怀着对于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详细]

  • 老舍创作历程简述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一部分作品受有英国小说的明显影响,主要是取其 幽默风趣和用语力求机智俏皮的特点。他一向注意写得通俗易懂,后来又努力于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工作,他的作品特别在城市居民中拥有广泛的读者。《 骆驼祥子》译成多种外文后,得到较高的国际声誉。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影响。...[详细]

  • 李劼人《大河三部曲》

      李劼人(1891.06-1962.12),1891年6月20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家祥,中年时期的李劼人常用笔名劼人、老懒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李劼人中学时代...[详细]

  • 李印功

    李印功,男,1953年生,富平县人,现居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华文月刊》杂志常务副主编,《陕西文谭》网策划,《陕西农村报》原执行总编,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编剧。出版长篇...[详细]

  • 网络文学十年十佳优秀作品简介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简介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25日正式在京落下帷幕,十佳优秀作品揭晓:《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 此间的少年江南着华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详细]

  • 王鸿达

    王鸿达 (1961—) 山东黄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伊春市汤旺河区克林学校教师,大庆市萨尔图区公安分局民警,萨尔图区文化馆创作员,大庆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创作员,文学创...[详细]

  • 冯延飞

    冯延飞 (1948—),男,汉族,吉林省长岭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现供职于吉林省艺术研究所。1978年4月至1979年8月在吉林省白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 冯延...[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