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许锐锋:评吴殿彬长篇纪实文学《红苹果》

发布时间:2021-09-08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苹果为什么这样红

  ——长篇纪实文学《红苹果》读后

  许锐锋

  生平第一次读到如此大部头的43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全书共分六部,十八章。记述了自1871年以来150年间烟台苹果的发展史。

  读完全书,费时7天,平均每天6万多字。“读完了。”当我把这一消息报告给作者吴殿彬时,他当即回复说“你是第一个通读全书的人。”我知道,他是刻意对我一鼓作气读完全书的称赞。

  长篇纪实文学《红苹果》,是山东省作家协会重大题材文学创作选题扶持作品,是由原《烟台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作家吴殿彬同志历时3年,1080天完成的鸿篇巨制。2021年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2020年5月11日开始在《烟台日报》连载,至2021年5月24日,已连载115期。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吴先生退休以后,并没有去过消闲的生活,而是凭着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和对家乡、对烟台、对烟台苹果的无限深情,把采访、写作《红苹果》作为自己的一个历史使命,在《山东省作家协会重大题材文学创作选题扶持协议书》上郑重签字。

  签字就是承诺。季布一诺,一诺千金。从2017年11月16日签下“吴殿彬”三个字开始,他就把自己的“赛拉图”轿车变成了“越野车”和“战车”,他的车轮印迹,跑遍了烟台苹果的八大主要产区,跑遍了烟台的山山水水。在1.37万平方公里的苹果主产区,反复奔波,从300万果农中,遴选采访人物,寻觅创作素材,三年下来,那辆曾经还年轻态的座骑,已经变成了“老爷车”,显出了老态龙钟的样子,挂碰的满身伤痕,跑起来轰轰作响。有一次,他到绍瑞口采访,车子差一点撂在山上下不来。当他穿过杂草丛时,往前进看不见路,往后退退不回来。他紧张地出了一身冷汗。多亏老书记及时提醒,说你放心,三十年前我修的路,全是石硼,掉不进去,他这才壮着胆子开上去。直到下山以后,还在心里后怕着哪。

  光书中写到的他采访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00多位。

  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是报告文学作品的三个基本特征。纪实文学是报告文学中的小说,却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和事件。同时,它又与新闻通讯只报道事件和人物的事实不同。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这就决定作者要从海量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果农中遴选典型人物和事件为创作对象,因此,必须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采访,深挖细节,采访任务十分繁重。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跋中写的那样:“我的深层采访,完全改变了多年记者生涯采访的感觉。这种田野调查式地带着究因细察获取素材的方法,更接近于人的本性。”

  “当我累病了不能下乡采访时,当我生病住院时,当妻子住院动手术时,我只想着一句话,万事互相效力,任何事情临到我都是于我有益的。”

  “良心告诉我,人要刚正不阿,笔要直立行走。忠于读者,忠于历史,忠于事实,决不偏离!没有凭据的东西,绝不会从我笔下流出。”

  果不其然。读完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一串串确凿的滚烫的数字,那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名字背后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数字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很有魅力的一种。书中写到:到2019年,全市苹果栽培面积282万亩,产量481.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7.9%和11.0%。鲜果及加工品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1/4左右。全市拥有果品贮藏加工企业1000余家,专业合作社1500余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果品龙头企业48家。全市建有果品贮藏库1348座,库容能力达342万吨,自动化筛选生产线1044条。年创产值500多亿元,全市农民80%的收入来自苹果。2020年“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140.05亿元。当你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有谁能不为烟台苹果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呢?

  《红苹果》是一部烟台苹果发展史,书中那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是烟台苹果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和创造者。他们当中,有省、地(市)、县(区)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干部,有带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勤劳致富的基层党委(党支部)的书记们,还有苹果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和技术能手。他们当中,既有“烟台苹果”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英雄人物,又有为“烟台苹果”大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式模范人物。诸如“中国苹果第一县”、“中国苹果第一镇”、“红富士苹果第一镇”、“中国苹果苗木第一村”、“烟台红富士第一功臣”、“胶东第一剪”等等,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都有详细描写。还浓笔重彩、全景式地描写了2018年栖霞第十七届苹果节和2020年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的空前盛况。一言以蔽之,凡是与烟台苹果有关的人和事,大都能在书中找到你不知、欲知而又可知的满意的答案。

  至于名字背后的故事,随便拎一个出来,都叫人感慨不已,叹为观止。这里仅选几例凤毛麟角与读者分享。

  1.  倪维思和唐殿功

  倪维思,全称约翰·利文斯顿·倪维思,1829年3月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维德一个农场主的家庭。1853年6月,24岁的他来到中国传教。1871年,他和夫人海伦从蓬莱搬到烟台后,便在毓璜顶东南的半山腰上开辟了一块“广兴果园”,引进了十几种西洋苹果,并在此地居住了22年。直到1893年10月19日逝世。从倪维思为烟台带来的西洋果树之日起,到50年后烟台成为中国第一“水果之乡”,成就了中西科技交流史上的一个传奇。

  倪维思和唐殿功互不相识,谁也没想到,100多年后,会因为唐殿功而让人想起倪维思,又因为倪维思而使唐殿功名垂史册。那时候,唐殿功还是一个年仅18岁的毛头小伙子。有一天,他牵着一头毛驴到毓璜顶山下来赶集,看到了“广兴果园”的大苹果,便动起了偷剪接穗的心思。终于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溜进倪维思的果园,剪下了“广兴果园”里的苹果枝条,回去嫁接在自己的本地苹果树上。3年后,嫁接成活的果树长出了又大又甜的青香蕉苹果。他给自己的苹果起名叫“猪嘴香蕉”。第二年春上,唐殿功把自己的苹果接穗送到邻里和亲戚家中······十几年后,在绍瑞口周边数十里内,形成了“猪嘴香蕉”的自然片区,也成就了烟台苹果史上的一段佳话。

  2.  刘志坚和王宝瑛

  刘志坚是招远林业局的技术员,1963年毕业于莱阳农大。因为家庭成分是富农,一直得不到重用。文革期间,更没有他的前途可言。1966年冬天,山东果树所温寿仁主任随我国头一批去日本的果树考察团,从日本弄回来分到手的3株富士苹果苗上,各剪取了一个3厘米长的小接穗,悄悄的给了刘志坚,反复叮咛,一要保密,二要找个僻静的地方嫁接。他说,这些品种的母本是富士,父本是红香蕉,日本已确定用它取代小国光。你一定要把这事做好为咱招远老乡种上好苹果,做点贡献。后来,刘志坚就跑到纪山公社徐家村的深山沟里,把这几个接穗嫁接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梯田里。三四年后,终于见了果。

  1972年春,当招远郝希濂县长要找刘志坚了解果业情况时,刘志坚就把自己精心收藏的唯一一个富士苹果带给郝县长品尝。“郝县长,我给你拿了个好东西,我给你带了一个全省别的县长都没见过的苹果。”郝县长咬了一小口,甜的像糖,脆的像萝卜,汁多的像梨,又脆又甜又爽口。刘志坚接着对县长说,它既具有红香蕉个大、色红、香甜不酸的优点,又具有小国光晚熟、果肉脆嫩、耐藏不发面的优点。据我了解,全国引种者只有咱招远见了果,以后必然成为苹果家族的“王牌”品种。

  刘志坚引进日本富士成功,在郝县长以及地区董传周专员的支持下,开始了在全县的逐步推广。当听说蚕庄镇王家庄有一个富农成分的王宝瑛喜欢鼓捣嫁接树木后,刘志坚立马赶去找到了他,并与他约好了“君子协定”,开始了快速繁育富士苹果苗的计划实施。1978年春,刘志坚把两年以上富士枝的接穗拿给王宝瑛,叫他在海棠砧木上离地20厘米处芽接,作为高倍繁育接穗的采穗圃。1981年,他们的快速繁育红富士苗木的技术获得了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烟台一等奖)。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于社会,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刘志坚和王宝瑛激动万分!

  3.  宋永诗和宋永果

  烟台苹果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有刘志坚,还有小草沟。莱州市小草沟以繁育苹果苗木造福一方,闻名全国。1992年,农业部在太原搞了个苹果知识大奖赛,其中有一道题,中国苗 木第一村在哪里?答案就是山东烟台小草沟。

  在宋永诗当支部书记的时候,就为社会提供良种苗木1.8亿株,创社会效益420亿元。先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个,选育果品良种9个。2007年,精明的宋永诗让位于年富力强的宋永果。宋永果现在是莱州大自然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莱州市政协委员。他们的最新贡献是解决了果树苗木的脱毒问题。2020年,他们又注册了“小草沟红”苹果苗木商标。

  4.  邵达元和于绍夫

  邵达元和于绍夫是师生关系,原莱阳农学院的。2018年,邵达元87岁,于绍夫79岁。邵是系主任时,于是助教。后辗转来到烟台果树科学研究所,先后担任了果树推广站的站长和副站长。

  1981年,烟台果科所第一次承接了国家重大项目,大批量引进日本红富士接穗26300条,苗木2200株,主要品系有“长富2”“长富6”、“秋富1”,于绍夫任项目总指挥  。 3年后,高接园大批量结果,红彤彤的红富士、带条纹的红富士,给烟台果科所带来科研的丰收。农业部下令大面积推广! 红富士从此红遍烟台大地,红遍中国大地!于绍夫和他的伙伴们成了烟台红富士之乡的第一号功臣。

  1991年,邵达元从烟台20万亩苹果园中选择变异枝条,复选育种成功,培育出了烟台本土的红富士系列,烟富1——烟富10。现在,在烟台乃至全国的红富士产区,多是邵达元的烟富系列。

  5.  元峰和闫长征

  有了好的果木品种,还要有好的管理和服务,才能长出好的红富士苹果。“三好苹果有元峰,提高效益需长征”。 这个元峰,是指蓬莱市元峰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为广大果农提供纸袋、配套农药等服务的生产资料公司。元峰是创始人李启元和沙峰的名字的简称。元峰果业的服务宗旨是用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服务,指导果农生产出“好吃、好看、好卖”的三好果品,让果农省心、放心、开心。李启元采用被袁隆平称为农业之宝的稀土,一举解决了果树的大小年问题。闫长征为烟台农资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了100多人的技术服务队伍,到各大果园开展巡回服务,其中就有“胶东第一剪刀”杨宏枝。还和果农一起,培育出“元富红”优质果品。元峰以崭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长征,先后获得“山东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烟台农科院技术指导单位”,还被青岛农业大学确定为教学实习基地。

  6.  栾福章和李志良

  栾福章曾任招远市的副县长,1991年,他从日本引进了苹果套袋、覆膜、摘叶、转果新技术在全县大力推广。2005年担任烟台农业局的局长,第一件事就是抓果业。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不管在什么职务上,都要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心去做。退休以后,他回到招远老家,  种了8亩苹果,邀请苹果“倒伞形”剪枝的创造人李志良全部按倒伞形去做,打造倒伞形的示范园。并据此编写了《好苹果手册》,通俗易懂,囊括了从苹果生产到成果销售的二十多个环节,免费发给果农,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指导“好苹果”的生产。

  《好苹果手册》的传播,加快了“倒伞形”的辐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被广大果农所认可。

  苹果树修剪成“倒伞形”,更新了树势,可充分利用光照,苹果长得又大又好。“倒伞形”还有一个好处是可让苹果树保持年轻,一百年也不会老。而传统修剪方法二三十年苹果树就老了。还为苹果园的机械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作者欣喜地描写道,经李志良修剪的果园里“满枝累累的大个红苹果,一个枝一个枝向上生长,都在枝上像糖葫芦一样”,“因为光路和园中道路通畅,人们可以随便走进果园,走到任何一棵苹果树下,抚摩着红苹果那甜蜜的脸庞。”

  7.  杜旭和邵刚

  李志良因创造“倒伞形”而成为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杜旭则因壁蜂的养殖和推广成为另一个传奇式人物。

  杜旭是牟平大窑人。推广壁蜂这件事,就连一些单位都没弄成,他却弄成了。让牟平的老百姓跟着沾了光,还成立了壁蜂合作社,他也成了“壁蜂大王。”壁蜂也是从日本引进来的,最早在葫芦岛、威海等地试养,都没成功。招远果树站单玉佐站长把壁蜂引进招远,却成功了。杜旭知道后,当即到招远买来40000只壁蜂,拉到大窑、姜格庄、玉林店、高陵等产苹果的地方去卖,牟平一时兴起了壁蜂热。壁蜂好养、好用,与一般蜜蜂的最大差别是对气温要求低。苹果开花时气温才十一二度,其他蜜蜂气温十四度以上才出来采蜜,这时壁蜂就大显身手,把苹果人工授粉这项繁重劳动替代了,深受果农的欢迎。

  杜旭不仅有经营头脑,还有科研头脑。针对壁蜂巢一次性使用芦苇杆儿,需年年换、成本高的问题,杜旭研制出的塑料管儿组合、可重复使用的壁蜂巢,经久耐用,大大降低了壁蜂养殖的成本。如今,凡是有壁蜂的地方,都有杜旭的壁蜂巢。2010年5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他颁发了专利证书。

  杜旭每年卖出壁蜂五六百万只,多时高达1200万只。既为果农解放了生产力,也为果农开辟了创收渠道。

  2013年获“烟台市牟平区科技能人”称号,2018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职业农民”。

  我认为,在《红苹果》一书中,堪与杜旭齐名的另一个明星级人物当属邵刚,如今是龙口市南村果园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邵刚的过人之处是苹果品牌战略的经营。经过19年的艰辛跋涉,他注册的D.D.D苹果荣获“2015年中国苹果十大品牌” (D.D.D是“与众不同、钻石、美味”3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他培育、申请的“紫弘”苹果,3年后通过了国家级鉴定,2018年4月23日,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该品种特性优良,基因不同,非常难得,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辛力赞叹说:“这是我已知的全世界最好的苹果!”

  邵刚还花400多万元,从法国引进了苹果智能分选系统,为中国苹果产业的标准化发展打开了局面。他把几千吨有机肥无偿分给果农,打造健康苹果的全产业链。他的品牌基地目前已辐射到烟台苹果产区的400多个村子。就在他的D.D.D苹果在国内走红的时候,他开始了向国外市场的拓展。他通过上海、广州等苹果进出口客户,成功打入英国、印度、新加坡、泰国等国外市场,让烟台苹果走向世界。

  ······

  欲知苹果事,此书何其多?蕴藏在烟台300多万果农当中的能人、明星、传奇式人物数不胜数,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取之不尽,写之不完。他们是烟台苹果发展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感谢作家吴殿彬,三年如一日,孜孜矻矻,一丝不苟,汝玉始成《红苹果》鸿篇巨制,为我们奉献了资料翔实、人物鲜活、真实可靠,了解烟台苹果的一部信史。读完全书,我终于了然于心:啊!烟台苹果,为什么这样红!(2021/5/27)

  作者简介:许锐锋,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原载《烟台晚报》7月11日A07版,《德州晚报》7月9日14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