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张炜、陈沛:少年的风——关于《北风啊北风》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3-09-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北风啊北风》是我省作家洪浩的一部长篇新作。作品记录了一个1960年代出生的半岛少年的家族史和心灵史,形态上兼具传统与现代、虚构与非虚构的特点,风格朴实而浪漫,在读者中引发了较多的共鸣与争论,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注意。在此,作家张炜、陈沛以笔谈的形式,对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梳理与分析。

  (《北风啊北风》书影)

  《北风啊北风》,洪浩著,漓江出版社2022年8月第一版,定价:59.80元

 

 

  陈沛:两支足坛劲旅,决赛中狭路相逢。开场五分钟,某队连进两球,我们称之为梦幻般开局。洪浩的长篇小说《北风啊北风》,也有梦幻般的开局。第一章题目是《篱笆间隙的阳光》,三岁的“我”看到奇异的一幕:“西斜的阳光从篱笆墙底部的间隙透射进来,照亮了我赤裸的双脚,也照亮了地面上大大小小的蝉洞。那倾斜的光柱就像许多把宝剑插进院子,让我感到惊异。我蹲下身,呆呆地瞅着。我看到无数微小的颗粒在光柱里浮游,纷攘,喧腾,呈现出浩大的景象,成为惊心的奇观……”读到书的后半部,知道作者是诗人,才恍然明白他何以写出大段诗一样的文字。这一章还写了蝉蛹,写了蜻蜓。有趣的是,蝉蛹蛰伏于地下数年,一朝拱出,爬到树上蜕变,飞翔高歌;蜻蜓的幼虫水虿则在水中长大,附在草尖上蜕变,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读之,不禁浮想联翩。人的精神也是会蜕变的。一旦离开“地下”或“水中”,挣脱束缚,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能够在向往真理的途中飞翔,是何等的幸福!文字有诗意,不仅仅是指文词漂亮,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诗意。在这里,阳光,蝉,蜻蜓,都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

  张炜:与其说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还不如称之为长篇纪实散文,是一叠少年记忆卡片。它写得朴素自然,没有什么花招。作为写作者来说,他采用的是一种古老的手艺,即一直没有多少改变的传统手艺。这也是让我们的阅读感到舒适的原因。作者从头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旁若无人,细细道来。这样的文字朴实无华,赢得了信任。我们知道,阅读中一旦失去了信任,面前的文字也就失去了多半价值。人们总是愿意读到真实的、可资参考的内容。如果阅读的前提是虚构文字,那就需要作者具备极为迷人的想象力,还需要令人叹为观止的语言技能。然而事实上,时下的极大一部分虚构文字是没有这样的水准的,常见的倒是无所顾忌的胡言乱语和胡编乱造。所以我们不愿意读通常意义上的虚构文字。而我们手边的这部作品没有盲目追随恣意虚构的风气,只是瞄着真事娓娓道来:从少年时代,从最早的记忆写起。

  陈沛:书从1960年代后期写起,地点是农村。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我”的三舅,一个聪明而内向的少年,因为区区五元钱,而吊死在他母亲的卧室里。三舅之死,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其中“我”母亲就因此而抑郁,差掉丢了工作(到最后还是丢了),而且,初恋情人也离她而去。重重打击之下,母亲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无所谓了,因为遇到命途多舛的父亲,以至于困顿一生。三舅之死是整个家族悲剧的开始,这一事件,折射了人性的暗影,也是作家对亲情的沉痛的质疑。

  张炜:这是过去的一段真实生活的记录。因为写到了那样的一个时代,所以只要平静地讲出某种真实,就已经让人撼动了。那是一些超出许多人的现代生存经验的事件,关于贫困和死亡,关于普通人的故事。这种波澜不惊的叙述在书中俯拾皆是,它的内里都是一些引人深思的生命之殇。这些都可以用来对照我们自己、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从中发现时代的变和不变。一个少年的眼睛是清明的,这双眼睛看到的一切,转述时应当没有偏见。整部作品都因为这种无偏见的记述,而显出了它的难能可贵。

  陈沛:你见过土坯做的衣柜吗?肯定没有。但作为主人公的男孩家里却有过,并且使用了二十多年。这是有力的一笔。这样的叙述顶得上千言万语,它只能出自真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贫贱夫妻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对男孩的影响也就真实可信。类似的描写书中还有许多,比如第十二章,《黑猫传》里,写到黑猫为逃避狸猫追咬而使出的绝招“过山跳”,也让人印象深刻。有些时候,读过一本书时间久了,故事情节模糊了,几个精彩细节却还像电影特写镜头一般,深深地刻在脑海中。

  张炜:关于东部半岛地区的风物及生活场景,是书中另一些引人注目之处。泥巴做的家具,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半岛是常见的。这不是风俗,而是贫穷所致。书中的动物、植物、大自然,都有浓烈的地域色彩。书中极为罕有地写到了半岛之外,如鲁北地区,作者的所见所闻立刻有了别一种色调。这是真切的忆想,是少年的追忆。

  陈沛:写作是创造,创造就要敢于突破,《北风啊北风》在突破国人“为尊者隐”的传统方面,可以说开风气之先。中国人历来有为尊者隐的“传统”,尤其是父母,家人。前些年我弄祖谱,为了给每一个人写小传,采访了许多族人,对于先人的成就,大家都生怕遗漏,而对尴尬历史则讳莫如深。为照顾族人及后代,写到这些时,我都以“半生坎坷”之类的词搪塞。本书作者对于生身父母的遭遇,以及他们自身的性格缺陷,他们之间的龃龉,都秉笔直书。在我所读到的有限的自传类型的作品中,这是少见的特例。

  张炜:老实人的叙述,不仅保留了孩子的视角和心理特征,还有一个原则,即不想踏破纪实和虚构的界限。而时下的写作中,一直恪守这个界限也不容易,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作者讲述亲人的往昔,因为老实,会将一些通常“不足为外人道”的情节流泄出来。这样做更多的不是勇气所致,而是为人老实的缘故。这是一种生命品质,这种品质用来作文不一定是最好的,却能够产生格外动人的力量。我们从这部书中,时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憨厚的心绪和朴直的情感。这在当下的写作中已经是不可多见的现象了。一个写作者的求真务实、坦荡无私,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

  陈沛:读《北风啊北风》,常常陷入困惑:这是小说吗?读上去更像非虚构,至少是散文,况且每章又以诗作结(尽管这些诗写得空灵美妙),难免产生“大杂烩”的感觉。但仔细想想,作者说这是小说,自有其道理。三岁的孩子能记得什么?会被篱笆间隙透过的阳光迷住?只能是作家的虚构。更有力的证据是,写“我”出生时,因为知道自己不受待见,“我”偏不哭,弄得大人们非常紧张。这显然是小说笔法。

  张炜:这大致还不是小说。作者在努力回想少年时代,有时难免带出一些刻意想象的成分。这如果是有意的,那可能是多少受了早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类,因为太细发太追究,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难消受了。这本书中的个别段落也闪烁出那样的意味。这也许是作者于不自觉中形成的。他只想再现一种真实,力气用过了,就有了早期现代派的气息。好在这终究不是大疵。至于书中出现了诗,而且不少地方说来就来,倒是值得我们好好注意一番了。因为这些诗的大力抒发,于整部书的气质稍有不合,似乎显得不够老实,所以就得认真辨析一下。仔细阅读后,最终得出的印象还是一种老实:本来正朴实无华地写着往昔,因为想起了母亲,或写到了其他令人心动而不能自抑的地方,作者就不管不顾地写起了诗。这种抒发在许多时候是朴拙可爱的,将较原始的写作冲动无掩饰地呈现出来,也算是一种自然态,反而稚气可掬。

  陈沛:作者在文末附有写作时间,从1984年(18岁)一稿,到2015年(49岁)四稿,前后历经三十多年。这真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写作。从出生写到15岁,平均每年分到约一万字。而三十年漫长的写作,尽管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和润色,读时,还是感觉前后文字似乎有些不够统一。也许存在这样的可能:18岁写初稿时,朝气蓬勃,诗兴冲动,一挥而就,文字偏于空灵;成年后补写的若干文字,多了老成,少了锐气?还有一个可能是:写婴儿和少年时,毕竟记忆不够清晰,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就需要多一些,而上学和一只脚迈进社会后,那些刻骨铭心的事件都记得清清楚楚,写起来就不自觉地“实话实说”。当然,这只是猜测。而猜测,也算是读书的乐趣之一吧。

  张炜:这部书的令人喜赏处,还在于它没有时代的通用语调。这是极难得的。每个时期都有类似的“语调”,我们打开一本书一本杂志,总会发现这样的语调,那大致是一种相似的气味、差不多的造句方式,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除了语调还有内容,如果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多有某种“火药味”,那么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则多了些血腥、暴力和性之类,还有一些故意追求的颓废气。这些如果看多了,也颇不舒服。这本书中的少年却是正常的,他一直在成长,没有时髦的颓废,也没有对血腥和性的向往,就连探头探脑都没有。他只是自然而然地在一种可信的环境中长大,接受和行走在自己的命运之路上,迎着少年之风的吹拂。我们知道西方有一句艺术名言:现代主义是没有遗嘱的。是的,就因为遗嘱的缺失,后来者也就无从执行,最终只能产生一种并置的喧嚣:每个雄心勃勃的写作者都想确立某种现代标准,但无论是谁都难以如愿以偿。令人眼花缭乱的喧嚣将淹没一切。我们由此可以设想,现代以来,最好的创作路径仍然是向遥远的经典致以敬礼,是对它的一次次恳切的呼应。这就需要一种质朴和诚实。由此,我们宁可阅读一份老实本分的心灵与生活的记录,也不愿将自己淹没在绝望的、震耳欲聋的拼命呼号中。

  (原载2023年8月23日《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文学”版)

  附:

  《北风啊北风》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诗人的儿时记忆:亲族家庭的苦难与恩怨,匮乏岁月的童趣与尴尬,少年内心的创痛与阴影……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成长中的惊惧与痛楚,以及关于爱心的寻觅与思考。最终,一切都化为澄明豁达的诗意,和坚韧的人生信念。故事和文字朴素真挚,既有催人泪下之处,又让人欣慰笃定,温情脉脉。

  追溯往事,是对命运的考查,也是对童心的缅怀。这些饱含乡愁的心灵珍藏,带有特定年代的许多信息,可供今日孩童参照对比,同时深具启迪意味。

  作者简介:

  洪浩,1966年生,山东威海人。长期从事文学期刊编辑工作,现为山东烟台市作协副主席,万松浦书院驻院作家,《万松浦》杂志特邀编审。有诗歌、小说、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等300余万字散见于《当代》《十月》《读书》《天涯》《散文》《诗刊》《芙蓉》《北京文学》《山东文学》《名作欣赏》《百家评论》《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著有长篇小说《美狐婴宁》《北风啊北风》等,选评或导读当代作家读本丛书多种共14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