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2022)》】小小说:寓意丰赡 直抵人心

发布时间:2023-04-30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摘要:2021年,黑龙江小小说作家群体创作热情依旧,写作风格各异,地域特色突出,书写上笔风醇厚,语境沉稳而富有激情。“东北三剑客”之一袁炳发创作了《灰色咏叹调》《李大客》《素描》等;以东北往事和现实题材创作为主的安石榴奉献了《听来的故事》《那一个年三十》《无名英雄》等;以日军开拓团为描写主线,突出地域特色和个性化创作的陈力娇书写了《劳工》《樱花树》《生命之爱》;还有散发着龙江白山黑水气息、地方特征明显的作家田洪波的新作《香从风中来》,等等。这些作品寓意丰赡,直抵人心。黑龙江小小说创作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多位作家的小小说作品入选全国多个省份高考模拟试卷、入选各类优秀阅读丛书之中,充分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小说 黑龙江作家 新兴文学体裁

新兴的文学体裁小小说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诞生的文学产物,凭借其质朴、单纯、明朗的语言,本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改变了许多读者的阅读习惯。小小说是以小见大的艺术,在短小的篇幅里融进丰富的质的内涵。微言大义,其创作的核心概念是讲求作品的寓意,注重以生活片段表达对现实的体悟,通过微短故事呈现出大的人物和时代,力求能精确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小小说时代感强,契合整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小小说已经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丰富了文学存在的格局,充分体现了“文学即人学”。

2021年,小小说这种文学新文体经过数年来的发展和壮大,在叙事艺术、问题体征上已经初见成效,已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成熟且独立的文学品种。黑龙江小小说多年来通过本土作家的勤奋努力,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特点,在全国小小说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小小说是以小见大的艺术,在短小的篇幅里要融进丰富的质的内涵。“一粒沙子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群”,小小说微言大义,在有限的篇幅里,体现了无限的可能性。其创作的核心理念是讲求作品的寓意,联想丰富,注重以生活片段表达对现实的体悟,并善于在复调叙事中展现不寻常的意味。小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构思新颖奇巧,情节回环往复,通过微短故事呈现出大的人物和时代, 并力求能精确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小小说的出现契合整个时代的发展脉络。

一  中流砥柱:小小说的领军人物

2021年,黑龙江小小说作品有文坛成熟作家的稳健表达,其中称得上中流砥柱的作家袁炳发、陈力娇、安石榴、阿成奉献了多部佳作。像阿成的《虚构的生活》、陈力娇的《劳工》、袁炳发的《画画》、安石榴的《那一个年三十》。亦有青年新锐的崭露头角,如王哲的《睡在玉米上的老人》、柴雅娟的《荒岛上的狼》、长白山的《狍子岗》、田洪波的《香从风中来》、乔迁的《同学你好》、于博的《绝境》、王立红的《风先生》等。他们视野宽阔,呈现的现代气息浓厚,有感动和心酸,有深沉和淳厚,寓意丰赡。2021年袁炳发的《画里千秋》、安石榴的《天长地久》、柴雅娟的《荒岛上的狼》、田洪波的《婴泣》以及于博的《绝境》分别入选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选。

袁炳发作为龙江小小说的领军人物,为黑龙江小小说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他的无私奉献推动着整个龙江小小说稳健前行。袁炳发写作风格一向是简洁、明快,对百姓生活中的情感场景精雕细刻,显现出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袁炳发2021年的新作《灰色咏叹调(二题)》之《友谊》,讲述主人公秦山六年间辗转大小矿山为父寻仇的故事。为了寻找杀父凶手的线索, 秦山不辞辛苦地做矿工,他从小到大心中就被复仇的怒火填满,性格孤僻, 整日里心事重重,生活上了无生趣。一天他终于在岭南矿上,结识到知道凶手线索的安叔,一次醉酒后,他向安叔吐露了心中多年来的秘密,安叔也答应约凶手出来与秦山见上一面。当等到与凶手相见的夜晚,秦山趁其不备用怀中尖刀将凶手猛然刺倒在地,随即将凶手翻过来才看清只是一个稻草人。安叔从暗处走来,两人相视一笑,秦山却已经满脸泪水。安叔以长辈的智慧,化解了秦山多年来的心结。正如他所说:只有心里装着仇恨的人才不快乐。灰色是含蓄的所以美丽,灰色是包容的所以智慧,灰色是无处不在的所以真实。作品《灰色咏叹调》以“灰色”为标题,在看似灰色的叙述世界里,却点亮了主人公心里的光束。作者用符号语言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瞬间的捕捉,却掀开了人生命运的一角,作者用作品中人物命运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可见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生活感悟,带领读者走出原本“小我”的空间,去领略人生的多彩,世界的广阔。袁炳发的另一部作品《李大客》同样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佳作,小说情节简单,讲述的是一个孤儿出身的大客车司机赡养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孤母”的感人故事。李大客是矿厂开大客车的司机,为人亲近随和,人缘颇好,每周一、三、五李大客都会开车将矿工及其亲属送到附近镇上的火车站,再将下火车的矿工接回矿厂里。一次车上多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大家都不知道她是矿上谁家的亲戚,李大客跟大家解释说,是自己山东老家来的亲娘,大家这才对老太太客气起来。从那以后,李大客夫妻对老娘百般孝顺,虽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也从未在吃穿用度上苛待过老人,妻子更是经常带老太太洗澡、遛弯、开小灶,厂里的人都视李大客夫妻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几年后,老太太去世了,厂里收到山东一孤儿院的邀请函,感谢李大客多年来赡养孤寡老人。众人这才知道,李大客曾经是山东的一名孤儿,很早就没有了“亲娘”,而作为孤儿的李大客非常理解作为“孤母”的老太太的心酸苦楚,所以他将孤苦伶仃的陌生老太太视为亲娘侍奉,直至老太太去世。袁炳发的这两部作品都是运用铺垫和蓄势的创作手法,在充分蓄势之后进行反转,伏笔恰切,反转自然,毫无突兀之感,通过艺术上的加工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 把人类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土作家陈力娇作为龙江最具有地域创作特色的小小说女作家,“关东军”和“开拓团”系列一直是其书写的主题。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通过日本开拓团的故事,讲述那一段黑暗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诸般罪行。他的创作中没有激烈的战斗场景,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但通过一个个百姓们的生活故事,展现出一段段鲜血淋漓的历史残片。他的作品不局限于书写中国百姓的内心疾苦,还包括日本开拓团中无辜的日本民众内心的无奈和痛处,她希望通过作品来唤醒人们对正义的坚守和对人性的捍卫,同时她也为此类主题增添了救赎的底色。她的作品《樱花树》里主人公广田小白作为一名满洲青少年义勇队训练所里的娃娃兵,瞒着家里报名来到满洲,经过严酷的军事化训练和惨无人道的体罚,并被不断灌输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武士道精神,让他身体和精神不堪重负,而患上夜游症的他经常在梦里见到家乡的樱花树,扑进思念已久妈妈的怀抱里,向妈妈哭诉关东军的种种罪行,妈妈流着泪告诉他千万不要杀人。当梦醒了,广田小白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痛苦。陈力娇在有关日本侵略者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常常能表现出人性灵魂最深层的东西,通过故事现象,将对人性的审视与洞察,融入小小说的创作情节和叙述中。她笔下的侵略者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刻画的反转,凸显了战争对人的异化。作品《日本兵》讲述的是在最后一批关东军撤走时,老兵广田多却选择留下来, 为的是照顾被教官抽瞎眼睛的小仓,小仓是被大佐认为已经没有逃生价值了。被关东军遗弃的他们虽为日本兵,但二人却从未伤害过中国人,小仓还为教官用中国男孩作射击靶子而感到愤怒,广田多也认为这种行为是造孽,他俩准备把关东军淘汰的马匹喂好,日后归还给中国人。在故事最后当苏联军队到来的时候,小仓为保护同伴的逃脱,故意鸣枪吸引苏军注意力,自己却不幸失去生命。在陈力娇的创作中并没有一味地去痛斥去谩骂,而是从日本开拓团队员的内心角度来讲述战争中人性的恶与善,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战争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更多的是心灵上无法弥补的创伤。

安石榴的小小说作品越发显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富有吸引力,在叙述方面她让小说故事与人物互为主从,密不可分。她的作品在叙述中往往把情感藏于作品深处,总有一种“藏起来”的写作风格。她的作品《人世间》向读者讲述了人世间最伟大、无私的情感――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该作品记述了在城市里打工的普通群体,来到人声鼎沸的社保大厅交养老保险,虽然排队的人很多,看面貌衣着都是社会的普通人、底层人、中年人,但社保大厅却十分祥和,有秩序。毕竟是关乎每个人一年中重要的一件大事,就要妥妥地办好。在办理业务的队伍里,有一位身高在主人公肩以下,满脸核桃纹的80岁老太太格外显眼,这么大年龄还要来交养老保险.引起了主人公的同情和注意,直到办理结束,才从老太太口中得知,她是给因生活不顺、妻离子散而自暴自弃的五十多岁的儿子交养老保险。家里老头儿不想管儿子,老太太不忍心,拗着老头,将二人攒了好多年的退休金,今天拿出来一并把儿子的养老保险给补齐了。文中写道:“老太太说完,就那么看着主人公,眼神紧张慌乱。主人公俯下身去,把她轻轻揽入怀中,贴着她的耳朵说:‘你做得对,非常对。哪有当妈的不管儿子呢。’老太太挣脱了,退后一步,看着主人公,脸上露出开心和感激混合的表情。”其实老人家只需要一句安慰的话,其他的什么都不需要,老太太渴望得到的是家人的理解和他人的认可。中国的父母懂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哪怕是早已年过半百的儿子,在父母眼里也是需要呵护的孩子。文中老太太留给读者细细 品味的是震撼,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是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善待父母。一位有追求的写作者,其创作风格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其笔下的文字力求多变,并且在情节讲述上逐渐显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安石榴对黑龙江独特的地域风情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理解,通过极简的描绘和对话,烘托出故事人物纯净的内心世界,把环境、人物、气氛与题旨恰如其分地糅合在一起,使故事延绵连贯。《那一个年三十》讲述东北乡村一家人在大年三十这一天欢喜热闹的故事。妈妈在四个顽皮天真、嬉笑打闹的孩子中,忙碌着年夜饭。哥哥的恶作剧和妹妹们的告状声此起彼伏,看似吵吵闹闹,实则温馨美满。晚上,爸爸从林场下班回来,一家人把一根长长的松木杆竖起来,木杆顶头有一个三脚架,灯笼就挂在那儿。爸爸还对孩子们说: “让妈妈点亮吧,你们的妈妈一年可辛苦了。”爸爸握着妈妈的手,把电闸推上去,啊!灯笼亮了,孩子们欢呼起来。年夜饭终于开席了,一家子团团围坐在炕桌周围,主人公偷偷盯着箱盖,一直盯着,上面整整齐齐摆着孩子们的新衣裳新袜子。奶奶的新袜子上面还放着一只红色的绒花儿,那是妈妈给奶奶买的头花。作者以极尽描写东北地域特色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过年了,看似亲情间打打闹闹的年三十,却藏着一家人的幸福, 透露出人间喜悦,让读者羡慕不已。作者通过童年时代的记忆,在作品中为不同地域的读者营造了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透露出她单纯质朴的品质和对白山黑水的热爱。

阿成是哈尔滨本土作家,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书写者,他对哈尔滨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创作总是能从小事、小人物、小景观中讲述哈尔滨这座城市中西文化碰撞、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人文历史,他的创作多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像《哈尔滨故事》《年关六赋》《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等。阿成对小小说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小小说如星光闪烁,悄然划过文学的苍穹,小小说已成为他阅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小小说作品《教堂的钟声》曾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小小说作品奖。2021年他创作的小小说作品《虚构的生活》是以第一人称讲述城市中 一位大龄男青年荒诞的相亲故事,主人公是一位生活普通、灵魂丰富的单身男青年,收入卑微,在生活中经常“犯错”,如赶不上公交车,错过出差的火车,被电信公司算错账单等,即便如此,主人公却总能很好地开脱自己,习惯了就无所谓了。一次经朋友努力,给他介绍了一位女友(寡妇),而主人公在相亲地点、约会时间、相亲对象的年龄上思绪荡开以及对相亲过程中可能的交流话题进行了既丰富又切合实际的想象。当相亲对象三个小时后都没现身时,主人公又贴心地为她设定了种种理由。故事的反转在结尾处,当主人公被歹徒打劫后,只剩下一双鞋子正在尴尬时,身边树丛却传来相亲对象的呼唤,原来她早已被打劫,只剩下内衣裤。阿成用他成熟老练的笔触、近乎平淡诙谐的语气把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描述得清清楚楚,一个看似荒诞却又接近真实的故事,把许多人不愿坦露的内心活动,展现得真真切切。用阿成自己的话说,他“写了一种生活中的可能性,一种灵魂的真实”。

二  新锐崛起:一批独具特色的小小说作家

小小说领域,新近崛起的主要有田洪波、王哲、柴雅娟、乔迁、于博等人。田洪波的作品擅长描写在特定生活背景下的事件、环境和时代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以及思想上的震撼,他的作品在不断地向读者展示思想性、艺术性及创新性,同时作品也时刻散发出作者对龙江白山黑水的热爱。田洪波的 作品《香从风中来》通过主人公追忆童年趣事和儿时玩伴的视角展开,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孩子们的乐趣除了在村子里、铁道上变着花样儿地疯玩以外,就是能让几个顽童魂牵梦绕的,脆而不酥、香而不腻的油滋啦,可以说油滋啦是那个年代最奢侈的美味。作者用朴实老练的文字,加上特有的东北方言,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亲切的东北农村儿童的生活画面。该作品以悲剧收尾,情节被一步步地递推开来,三个孩子去村边的冷库盯视着里面抬出来的雪白冻肉,憧憬着“如果能从冷库里的猪肉上刮下几片肥肉,我们就会有油滋吃了”,结果一句玩笑戏谑的童言童语,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玩伴王二小失踪多时寻找不见了,众人带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冷库,结果在冷库里找到的是已经冻成一具冰坨的王二小,此刻他手里还拿着削笔用的小刀……成年之后,他们在一次玩伴们的聚会上,有人要点油滋啦,却被主人公坚决制止了,大家都默默地心领神会。作品中玩伴王二小的死是情节的高潮,也是全篇的转折点,让时间冲突和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示。主人公成年后制止点油滋啦,是故事的冷高潮,耐人寻味。

这世间最难测的是人心,最复杂的是人性,最不愿面对的莫过于借钱交易,薄薄的一张纸却能品尽人生苦短、人性悲欢。田洪波的作品《两先生》围绕两位好友间借钱还钱,暗喻出为人处世中复杂难言的人生况味。作品讲述的是两位关系甚好的主人公袁先生和娄先生,皆为个人修养清高的老师, 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常常月下小酌,携手同游,友情交情深厚。当袁先生遇到困难时,娄先生毫不犹豫出手相助,借给袁先生六万元钱,而当袁先生分三次归还钱时,却因为最后一次少归还了一万元钱,使得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娄先生看着信封明显很薄,里面明明没有两万元钱;娄先生说不清为什么,脸腾的一下就红了,犹豫了一下问,这是多少啊?袁先生抬头怪异地扫他一眼道,一万呀,不是借了五万元吗?言罢,仰天大笑。这边娄先生僵住了,心跳再次加速,半晌无话。袁先生瞪大眼道,怎么,我记差了?给少了是吗?娄先生先下意识地摇头,马上又点头,哑声道,少了,我借给你六万。袁先生形如雕塑。娄先生又道,欠条我也带来了。袁先生摆手,我这一天天也是太累,心力交瘁。那一万,过几天我再还给你。一个月过去了,袁先生夫人到校找到娄先生,递上信封道,这是少你那一万元。钱最后是还回来了,娄先生却永远失去了一位朋友。娄先生痴望着,喃喃着,钱的味道真的不好闻啊,臭烘烘、酸叽叽的,太不招人待见了。”作品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对二人不置褒贬,却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名状的思索空间。田洪波的小小说创作题材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写东北本土风物人情的,代表作有《马然的理想》《请叫我麦子》等;二是写知青生活的,代表作有《坐着火车去敦煌》《小上海1972》等,情感充沛,写法上大开大阖,形成足够大的气场,让读者欲罢不能。这一篇《两先生》笔下格外温柔,似乎小心翼翼, 不愿给人物贴标签,不让人物脸谱化,更不忍心让两先生的错失再雪上加霜,作家对故事人物既惋惜也尊重,在此意义上说,作家的写作趣味也是人性的悸动。

优秀的小小说作品具有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内涵深刻,底蕴丰富,最适合进入教科书,而文学作品一旦进入教科书,就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其文学欣赏作用与教化作用不言而喻。自小小说繁兴以来,国内许多优秀的小小说作品,都被选入全国许多省份高考备考试题中的阅读理解中,这 给“小小说”这种新兴的文学品种提供了巨大的想象发展空间。王哲的作品《睡在玉米上的老人》2021年就被选入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三中高三月考试题。王哲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多以人物情感表述为主,特点鲜明,寓意深刻。《睡在玉米上的老人》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留守老人的情感历程。老人在自己家种的三四亩玉米地里流连了一上午,迟迟不肯开镰收割,原来是女儿要接他和老伴儿到城里去居住,老人舍不得这片陪伴自己的玉米和玉米地。在最后告别时,他饱含深情地摩挲着玉米叶子和玉米秆,小心翼翼地品尝着玉米粒,回忆着年轻时睡在玉米堆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直到中午在女儿的催促下,二位老人才开始收割玉米。在玉米地里,女儿才知道父亲将玉米和女儿看得同样重要,父亲说:人老了,越老越念旧,去了城里犹如无根落叶。在去城里居住的当天夜里,女儿发现了熟睡在玉米堆中的父亲。作品反映的是当下乡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子女在城市里打拼出一定成绩,都想着把农村的父母接到条件好一些的城市里来生活,把父母接到身边孝敬,避免农村的劳作之苦,享受天伦之乐。文中子女对父母的爱,农民出身的父亲对大地朴实的爱,对自己种植的作物“玉米”的爱,这些爱都是无私的大爱。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快乐,真正的快乐不是用钱就能买来的,能做到让父母内心真正地快乐是足以称之为“孝顺”的。王哲的作品在人物情感方面表述细腻,耐人寻味,故事情节总能让人深思。在文学创作中,爱的表达一直是永恒不变的定律,在短小的篇幅中能够触发读者的心灵感悟,可见其在文学创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功力。

黑龙江小小说发展至今,涌现出许多新秀和优秀作品,他们出于对小小说文学创作的热爱与追求,默默地笔耕创作,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柴雅娟,哈尔滨人,在小小说创作领域已经小有成绩,2021年发表《母亲》《旧事》《荒岛上的狼》《纪念》等多篇小小说作品。《荒岛上的狼》又名《狼》,作者通过梦境演绎出:与动物相比,人类社会显得更为复杂、野蛮。作品中主人公与一条狼流落荒岛,狼不仅没吃掉他,反而与他成了朋友,一人一狼共同觅食打猎,互相陪伴慰藉,虽然并无语言上的交流,但在这荒无人烟的岛上人与狼成为彼此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一年后,主人公成功搭上路过的商船回到城市,可他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信任,让人悲哀的是许多人质疑他在与狼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没有被狼吃掉,认为他在编故事,还把他关在屋子里让他如实写失踪期间的材料。“因为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扑向他,使他的梦醒了。”作者借助一段荒唐的梦境,在人与动物相比较之 间,人类显得是如此的麻木与互不信任。“我觉得更加孤独,比在荒岛上还孤独。这让我经常想起那头狼。”作者用隐晦的表达方式阐述了对人、对社会的不解和困惑。“人有时比狼更可怕”是篇尾的点睛之笔,概括了整篇故事的主题。小小说作品的结尾是一门艺术,其精髓在于文有尽而意无穷,小中寓大,微中显著,微言大义,这是小小说的本质特征之一。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留有“余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可见,作者在小小说创作方面有着扎实厚重的写作功底。

长白山,原名张碧岩,是一位颇具龙江地域特色的本土作家,他多以地方少数民族、农场生活为创作题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像《狍子岗》《鲤鱼道》《獾子油》《农场人物三系列――〈汪师傅〉〈花如锦〉〈李善文〉》等,作者通过对生活环境的亲身体验,讲述生活在林区朴实百姓们的生活状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实场景。《种地》是作者长白山近期创作的一篇探索性微小说,也可以说是一篇寓言体小说。作品阐释出人类社会的特性,在貌似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人人其实都是自我世界中的“王”,都力图用自己的意志去操控他人,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人的群体里,如果 没有统一的理想、信念,不管目标多么简单,都难以实现。这篇小说视角新奇,内涵深远,韵味无穷,值得细细品味琢磨。许多作家在创作初期,作品题材丰富,多来源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悟, 但往往到了创作后期,就容易面临创作素材枯竭的瓶颈,很难再写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容易陷入模式化、机械化的创作中。这就需要作者重新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勇于突破,大胆尝试,借助现实生活的环境变化,去重新思考,去领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去寻找心灵上的灵感之光,突破创作“瓶颈”。

2021年龙江小小说作品还有乔迁的《同学你好》《我曾养过一只羊》《请你看热闹》;于博的抗日题材作品《绝境・绝杀》;王立红的《突围》《风先生》;孙戈的《山楂片之恋》,等等。其中乔迁的《同学你好》讲述的是一个认错同学的乌龙事件,县委工作的主人公在小学同学的恳求下,答应帮他把滞销的自家苹果当作县领导年前走访的慰问品,解决同学的生活之困,而故事最后的反转却是小学同学上门鞠躬致谢并道歉,原来是他认错了人,二人并不是小学同学。主人公因同窗之情,帮助“假同学”解决生意之困,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至此还收获了一个“同学”。隋荣的作品《豁鼻子》的主角是一头名叫豁鼻子,体毛黄色、性情刚烈、有勇有谋的公牛。豁鼻子很有主见,不屈服于人类的淫威,经常给农工和知青来个下马威,虽然它是个“刺头儿”,可当遇到危险时却能挺身而出,临危不惧,最终用牛的智慧制服野狼。整篇小说语言朴实生动,“豁鼻子”“疤痢眼”“撒丫子”“撒眸”等东北地方方言的口语叙述风格尤为突出,诙谐幽默,为读者了解黑龙江民俗风情增添了无穷的趣味和吸引力。

三  小小说发展趋势

小小说是写给普通读者、平常百姓看的,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一种文学样式。小小说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一个主要原因是这种新文体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阅读革命,极大地冲击了纸媒的霸主地位。新的阅读方式成为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成为时代的宠儿,小小说在这场阅读革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简洁、短精,言简意赅成了必要条件。现如今的读者们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获得更纯更美的文学享受。

经典作品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会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作品往往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浩瀚广博,营造自成一体的意义世界。小小说好写,但不容易写好。我们需要思考龙江小小说未来发展何以经典化的问题。杨晓敏认为小小说发展至今已有多年,当下已到检验小小说成就的时候了,尽管小小说在社会上影响较大,进入鲁奖评选被正名。可是整体说来,小小说的创作比较活跃,但理论建设仍然是不够的。在小小说作品创作中,是以故事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 是当下小小说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小小说选刊》主编秦俑认为人物塑造才是小小说的第一要义,人物立起来,小说也就站住了。从近年来国内小小说获奖作品来看,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题材内容更加广泛多样,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基层生活的作品仍然占据着最大的份额;二是作品更加注重思想立意、精神内蕴的构想呈现,向善向美,直指人心,体现出高品位、主旋律的审美追求;三是文体自觉已然成为小小说作家们的共识,老中青三代作家或开掘现实或凝视历史,都在以自己独有的叙事模式,志人笔法拓宽,丰富着小小说文体的可能性,使小小说呈现出以往不太为人所知的 “天生丽质”一面。这些都值得我们龙江小小说的创作者们去学习、去借鉴。小小说文体创作手法唯有不断丰富,对于创作边界持续开拓,才能和小小说文体一起共同成长。作者对于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应有游刃有余的把握,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这是经典作品生 命力所在,也是文学强大优势所在。

目前,全国各省份相继建立小小说学会、小小说创作基地、小小说沙龙,老中青三代小小说创作者、评论研究队伍稳健扩大,创作水准持续稳定向上,小小说文体得到国内各省市地方文学协会的重视和支持。而以中文母语为代表的小小说文本也正在走出国门,在中国周边的华语文化圈乃至欧美国家华裔文化圈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黑龙江省小小说创作者们多多加以关注。

作者简介:彭晓川,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学、城市文化;纪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

原文发表在《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