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当代文学批评要有人文精神担当

发布时间:2021-09-19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2017年11月10日14:18 来源:解放日报 杨剑龙

导读: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两个轮子,在两轮的配合与互动中推进文学发展。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我们却常常发现,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呈现出不相协调甚至相互错位的现象。这既与文学“走向市场化”相关,更与文学批评缺乏人文精神相连。

解决不好“以何为重”,文学批评便依然存在认识误区

一些人常常回望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这固然与我们走出困顿以后百废俱兴有关,也与在反思中追求人文精神相连。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承担着反思历史、追求改革、文化寻根等重大历史使命,提倡让文学创作成为时代发展与嬗变的风向标和记录器,让文学批评成为推荐佳作精品、导引创作潮流的重要途径,形成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双向互动的趋势。之后的90年代,随着商业化、市场化步子的加大,文学潮流与市场运作加强了联系,大众文化的流行,加剧了文学创作的世俗化、庸俗化,文学批评在市场化运作中竭尽全力,并以“新”与“后”的命名,构成了文学批评与商业运作的“合谋”。由批评家命名文学刊物并举旗的方式,成为刊物生存的策略,批评家们推波助澜,催生了文学创作的新状态。

进入新世纪,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社会沿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大众化的步履前行,在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中,文学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举行后,注重文艺创作的核心价值观、警惕文艺创作过度商业化,成为批评家与文学家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文学作为“文化产品”已经获得了不言而喻的认同,文学如何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脉搏,成为众多作家批评家共同需要面对的课题。然而,在过于追求市场效益、迎合受众认同仍然成为一些作家与批评家的追求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依然出现了一些反人文精神的倾向,这主要呈现在如下几方面。

以市场效应为重,忽略文学批评的人文内涵。文学固然是一种文化商品,固然需要依靠读者和市场,但是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应该注重其人文内涵,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张扬正气,针砭歪风;寓教于乐,融教于趣。在以市场效应为重的倾向中,一些品位低下、格调粗俗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以欲望的宣泄、隐私的暴露、低俗的情节诱惑读者;在某些出版机构和报刊媒体的共谋中,批评家在某些利益的权衡下为一些作品说尽好话,误导市场与读者,他们在缺乏人文内涵的批评话语中,成为某些作品的广告商与推销人。

以各类评奖为重,忽略文学批评的审美内涵。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各地政府都加强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五个一工程”、文华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的评审,对于地方政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筹划与推荐文学作品参选的过程中,某些“权重”者具有一锤定音的话语权,一些被聘请专家则看眼色凭关系行事,往往忽略文学批评的审美内涵,这也导致了个别主题先行的作品、艺术表现力存在明显缺失的作品得到器重,有见解有思想有审美高度的一些好作品则未被发掘出来。

以作家地位为重,忽略文学批评的实事求是。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往往有文学研究畸重畸轻的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得到重视,而新成长的作家被忽视。在诸多重要作家作品的研讨中,往往溢美之词多、批评话语少,作家的地位决定了研究论题、研讨会议的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好处说好、孬处说孬,往往将研讨会变异为褒奖会,将学术研究变异为文学奖掖。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申报的相关研究项目蜂拥而至; 一些名家长篇小说每出版一部,叫好者赞颂者络绎不绝。文学批评异化为文学吹捧,文学研讨异化为文学推崇。

以文学圈子为重,忽略文学批评的规范准则。在忽视或略过文学批评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广告批评”“友情批评”让文学批评的规范和准则变异了。在当代文学批评的现实中,往往看到文学批评形成的某种圈子。作家与批评家过于亲昵的关系,使批评圈子化,文学批评的规范与准则则被忽略,以至于文学评奖、文学研讨、文学研究都拘泥于小圈子之中,没有进入圈子的被忽视,进入圈子的受重视,严重影响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守护文学创作舆论场,须大力强调文学批评的人文担当

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舆论场,文学创作是文学批评的滋生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文学创作既可能是具有一定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更应该首先定位于影响人、造就人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既有娱乐作用,也有教育、启悟和开化作用。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关怀人的价值体系,对于人的价值的追求、对于理想世界的探索、对于自我的不断完善等,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在开展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学批评的人文精神。笔者以为,批评界大致需要重视四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该大力强调文学批评的人文担当。文学批评的人文精神应该贯注文学批评的始终,用以人为本的精神观照文学现象与文学创作,以对人的价值追求、理想探索、自我完善的角度评价文学创作,既关注文学创作的市场效益,又反对文学创作的唯市场论;既注重文本的人文内涵,又关注文学的审美价值。让文学批评成为文学创作的风向标,让文学批评成为读者的指路牌,在人文精神的烛照下,承担起文学批评家的责任。

其次,应该强调文学批评家独立的品格。文学创作必须体现作家的独特品格,文学批评同样如此,批评家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尤其不能成为金钱与权势的御用者和传声者,而应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以执着的批评意识,对待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对于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条分缕析深入肯綮的分析研究,不看作家的地位高下,不看权势者的眼色行事,而以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深入的探究,道出对于研究对象独到的评说。

再者,应该强调文学批评的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不仅在于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客观的分析评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文学史发展脉络中,在作家创作的历史轨迹中,分析作家作品具有新的贡献与特点。文学批评切忌熊瞎子掰苞米,顺手掰来随口胡说,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昨天棒杀、今日吹捧。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的研究,在熟悉文学发展史、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让文学批评成为一种严谨的科学。

最后,应该强调文学批评的规范准则。文学批评应该反对小圈子,强调全球眼光和意识,强调对各层级创作的全面观照和覆盖,文学批评家应该超越地域、国度,在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中,分析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研究中国当代作家与作品。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文学批评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文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境界。文学批评家应该保持与作家的距离,从而以比较客观冷静的姿态开展研究,拒绝文学批评中的广告批评、友情批评,在人文精神的推崇中,将当代文学批评推进至新的境界。

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发展历史,中国的文学批评也有着丰富的传统。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应该努力继承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借鉴国外文学批评的经验,在弘扬文学批评的人文精神中,真正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