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梁鸿鹰:面向世界,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1-09-19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2017年07月06日09:10 来源:学习时报 梁鸿鹰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使中国故事的讲述不单单指向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还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价值理念发生密切联系,注重表达那些更具普遍性、更具恒久意义的价值,并增强其说服力。

当代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面向世界的开阔胸襟,以中国故事书写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命运与挑战。

讲故事就是人类描述自己的生存境遇,为自身生命过程提供解释。中国故事说明的是中国人自我现状的丰富性,反映的是面对整个宇宙、社会和自然的多种境遇。要想更好地沟通世界、触动他者心灵,势必要让中国故事能够多角度提出和回答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层面的问题,多样化表达、强化及传承人类在生活演进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思想理念,多层次展现中国人面向全人类的坚守与胸怀,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如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所说的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共同根基”,达成“与对方心灵的一致性”。

聚焦更具有普遍尺度的人类价值

讲故事是文化行为,文化的核心是永恒价值。沿着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鲜明传统,表达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诉求,书写中国人价值实现的积极努力,这是必须得到倡导的。但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单单指向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还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价值理念发生密切联系,注重表达那些更具普遍性、更具恒久意义的价值,并增强其说服力。正如学者刘梦溪所说,有一些价值“不仅适用于一个时期、一个朝代、一段历史,而是适用于所有的历史时期,所有的历史段落,既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社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在表述上、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是这些价值理念可以通过互相阐释,达到理解和沟通”。如果离开价值观表达上的共通性,中国故事的辐射力就不足以很好地与世界沟通。当前不少文艺作品思想内容承载量有限,价值支撑不足,缺乏对普遍人性尺度的发掘,尤其是不少以武侠、玄幻、穿越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似乎在努力传递一些是非诉求,但缺少真正富于世界性的、恒久的价值理念,能引起共鸣或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品凤毛麟角。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在钱钟书先生看来,中西文化有共同的基本理念,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虽然种族肤色、语言文字、宗教仪式、生活习俗等形式、表层、外貌有“异”,但深层的内心是相同相通的,中西文化“貌异心同”。拥有民胞物与的情怀,才有助于沟通心灵、消弭争端和促进和谐。向世界奉献具有永恒价值、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故事,就是要把公平、正义、真理、公道、自由、共同美等出于人类良知及理性的共同价值表达出来。比如关于义与利,中国人历来主张“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化身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如反映我国当代都市家庭生活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大陆引起好评,就在于体现了“义”在当代人日常生活身边事中的渗透,书写了人间至爱感情中的真善美。再如,中国人历来崇尚“和而不同”的思想和理想状态,提倡在审美、人文层次上,在人们社会活动中树立起“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G20峰会主题晚会《最忆是杭州》选取《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梁祝》《高山流水》《天鹅湖》《月光》《我和我的祖国》《难忘茉莉花》《欢乐颂》等9首曲目,展开一幅幅“美美与共”的画面,艺术地表达了天地和谐、劳动之美、爱情不渝、知音相遇、挚爱祖国,以及向往自由、追求和平的情愫,充分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感受,产生的反响极为热烈。

直面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难题

问题是时代最鲜明的声音。美国文化批评家贝尔指出:“对我来说,文化本身正是为人类生命过程中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地球上的人们在与自然、社会、他人不断较量中成长与发展,经历着同样的根本性生存发展难题,提出一些共同的根本性疑问,这是从人类共同体生活的根源处自动流溢而出的,正像泉水是从泉眼里涌出来的一样。而人类共同体生活的根源,正在于自由的个体心性对所身处于其中的人类生存困境的真切体验以及竭力脱困的奋斗。当代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面向世界的开阔胸襟,以中国故事书写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命运与挑战。

比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彻底打破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全球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类在面临失去自己家园危险的时候将何去何从?这一课题始终牵动着世人。陆川导演的记录电影《我诞生在中国》选取大熊猫、金丝猴和雪豹等几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庭的故事,在展示中国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形象阐释了“天人合一”“阴阳互生”等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的美丽和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产生了极强感染力。影片告诉人们,这些动物出生在中国,但不仅仅属于中国,而属于全世界,它们是那些需要人类更多关爱的野生动物的代表。作品对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深化,触动着地球上不同角落里人们的内在忧思,启示人们从野生动物身上学习和平和谐的相处之道,反思和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打动人心很自然。

最可宝贵的东西受到的威胁也最大。世界和平远未到来,恐怖主义仍然猖獗,局部冲突持续不断,跨国犯罪时有发生,面对这些当今人类的共同威胁,文艺创作理应像瑞士作家黑塞告诫过的那样积极回应,努力“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即湄公河惨案)改编的国产影片《湄公河行动》,以一支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指向中国运毒、颠倒是非的阴谋为主线,通过潜入金三角查明真相,缉拿真凶,还遇难同胞清白,张扬打击国际犯罪的英雄主义,将正义的情怀与激烈的剧情交织在一起,向世界彰显了复杂国际环境中大国的气魄和中国人民的担当,极具感染力、辐射力。

科技进步开辟的各种可能无可阻挡,无论有利还是有害,均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这个美丽但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在科技开辟的共同命运面前,人类可能走向共融,也可能相反,但一定要被赋予希望,这便是科幻文学的由来。正如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所说,科幻小说“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从雪莱夫人的《佛兰肯斯坦》,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从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到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科幻文学大胆探讨科技与人类命运,触及人类的共同焦虑。刘慈欣《三体》讲述的外来三体文明将要入侵地球,将地球占领的故事,反映的是整个宇宙文明状况会怎样,会有怎样的道德及价值体系等问题,不能不扣动人心。就连奥巴马也说自己被《三体》描述的整个宇宙的命运所吸引,暂时将政坛的烦恼抛在一边。而在2017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英国科学家霍金提出,我们可能要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人类自身的终结,“我们不确定我们是会被智能无限的帮助,还是被无限的边缘化,甚至毁灭”。作家、艺术家历来得时代风气之先,把中国故事与人类的根本性困境联系起来,以故事幻想、发问和探究,才能使中国故事的建构与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人们忧喜相关、休戚与共。

触及和挖掘人性及人的精神隐秘

讲故事有一条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回归人性、挖掘人性,从人性最核心最隐秘之处,探寻人类精神的奥秘。讲述获得世界认同的中国故事,就要注重基于人类人性层面来思考问题,不单要注意选取受政治、地区、人种等因素影响较小的题材,找到跨文化传播中最普遍的共性,在创作中突出“人”的价值,捕捉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律动,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精神,以及充分利用细节与接受者建立关联,而且还要注重在亘古不变的人类共同情感、在探索人性深层次的优点与缺陷上下功夫,让中国故事共通性的最大化得以实现。比如,中国作家麦家的小说《风声》《解密》《暗算》等在国际上很受欢迎,就在于作家善于挖掘人性和破译人的精神世界密码,麦家像一个出色的“精神侦探”,他不单解密被人为或被时间包裹起来的真相,更重要的是解密人心、勘察人性,让人透过他笔下险象环生的故事,看到人内心的幽微、他写的是一些在红墙里保家卫国的人,这些人出于各自的职责和使命,想拥有饱满的世俗生活和自己的个性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踌躇、软弱、迟疑、犹豫、迁就、反复、挣扎等都是历史情境决定的,这是一层。但即使人不在红墙里,内心也是幽微难辨的,正如麦家所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道自设的红墙,你不自由的时候渴望自由,当你完全自由时又要逃避自由”,这又是一层。中外社会环境不同、思想观念各异,但内心的丰富诡异、复杂幽深,到哪里都会吸引人,而且挖掘人性正是作家专擅的领地,麦家这种勘探精神的幽秘之处,挖掘到人性的隐秘痛点上的写法,自然会赢得更多海外读者的共鸣。

再比如,“民以食为天”全球皆然,食物题材很容易找到共鸣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好评,固然在于呈现了中国人以食物维持生存与繁衍的巧夺天工,令人目不暇接的食物故事,中国人色彩斑斓的饮食文化,已经很让人叹为观止了,但作品的编导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着意重塑饮食文化中远逝的传统与历史,比方传统食物制作方式的退场,数代相传的食物烹调技法的难以为继,非遗人才的青黄不接等,展现出全球化语境中的集体文化乡愁。许多段落唱响的乡村与传统的忧伤挽歌,揭示了田园式、乌托邦式景象背后的突出矛盾,表达了对乡村传统被城市现代化挤压排斥的深沉忧虑,怀旧与乡愁进一步触碰了人们的心弦。全球化背景下的人们回不到过去、找不到家园的焦虑,从味觉、嗅觉、视觉上体现得具体而微,中国的“舌尖”故事与人们的隐秘情绪实现了高度的契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