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读端木向宇长篇小说新作《古琴散人》

发布时间:2021-10-14 来源于:网络 作者: 茅震宇 点击数:

  拿到端木向宇的长篇小说新作《古琴散人》后,除了感叹这端木太厉害了,年年有一二本新书外,还对书名犯了点难,因为现在新兴名词实在太多,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常常跟不上趟,弄不明白新词的含义。马上翻字典和上网搜索,想弄清“散人”一词的确切意思。《辞海》上只有一种解释,即不为世用的人。而百度百科的解释有这样几种:一、平庸无用的人;二、不为世用的人;闲散自在的人;三、玩世不恭,放任自流,不受束缚的人。虽然《辞海》严谨标准而且权威到不可撼动,但我想,语言也是活的,相对而言网络平台的与时俱进速度更快些,包容度也更大些。而当我看完《古琴散人》,回头再琢磨这书名,我以为这“散人”的意思应该是兼而有之的,几种可能都沾一点吧,也就是说百度百科上说的这四种可能性都有,反正读者凭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吧。记得曾看到过一位作家说的,作家只负责把作品写出来,至于怎么理解那是读者的事。我想,《古琴散人》的作者可能也是怀着这样一种与读者玩一把猜谜游戏的心理吧,当读者较真费劲地去求证“散人”到底是啥意思时,那么正中作者下怀,她正躲在一旁偷着乐呢。

  新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装帧设计不错,尤其是封面十分高级,这高级不是用材,而是独具匠心的韵味。纯白色的底,凹凸压印出的古琴上是书名和作者、出版社的烫银字,而占封面主体的一片白色,仔细辨别能看到凹凸压印着一幅古意简笔的画,画上一枝老梅站着一只喜雀,梅下是一位古人,好像还有一张古琴。这一切似有似无,意境悠远,古朴高雅。泡上一杯香茗,捧着这样一本书读,犹如与一位素净的古典美女相对而坐娓娓而谈。当读完全书后,再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默默地抚摸封面,指尖似乎能感触到书中琴弦,恍惚间好像会听幽幽缥缈的琴声,在叙述那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说开卷就有种古风扑面之感。整部小说虽然说的都是当代的事,但营造出来的却是一种古味,一种融古通今的江南文化特有的韵味。陈一景、方劲松、吴媛媛的人生与古琴密切相关,而他们的第二代吴棐、陈冰灵、方楠等的身世与现状也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仅看人物名字就可以知道与古有关,与文化有关。我年轻时也曾学着写过小说,我给笔下人物起的名字也就是王建国、李建华、钱卫其、陆文辉、徐惠民之类的,一看就是扔到人堆里分不清谁是谁的大路货,这就是差距。《古琴散人》里的吴棐、陈冰灵、陈一景、萧玉等一看名字就既有诗情文气,有琼瑶味,而琼瑶味其实就是一种现代人诗意化的古韵,不是凡夫俗子。而像陈冰灵称吴棐为“棐哥哥”,吴棐称陈为“灵儿”,吴母称儿子为“棐儿”,又都让纸面古风阵阵。相信作者这样写法是颇具匠心的,既能赢得看惯影视剧的年轻读者的喜欢,又能让上了年纪又喜欢传统文学的人接受。

  书名是古琴,古琴当然是道具,也是中心线索,是串联全篇的纲绳,更是全书的灵魂。用物件来贯穿全书,维系所有的人物,让情节全都与这物件有关,也是传统戏剧化构筑的精髓所在。书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都与古琴相关。得琴、夺琴、斫琴、学琴、藏琴谱、得琴谱,处处浸着人性善恶、人心美丑、爱恨情仇,需要洁身宽衣、焚香静心、物我相忘方能触碰的古琴,却也被方劲松、陈一景等的利欲纠缠,高雅的幽幽琴声背后,竟也有黑幕和算计、痛苦和眼泪,甚至还有刀光剑影、杀人放火。

  悬念和巧合一向是作家制造故事的基本手段。吴棐与单身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而且母亲一直对他父亲的事讳莫如深,这就暗暗地种下了一个悬念,让读者对他母亲吴媛媛的单身问题有了一种神秘感。而作者在上半部书中一直按下不表,却又故意对这个问题若隐若现地反复提及多次,让人充满定要一看究竟的好奇。直到后半部这个谜才揭开,果然是十分戏剧化的。吴棐的亲生父亲并没有如他母亲所言已死了,而是就活在他眼前,就是他的古琴老师、恋人陈冰灵的父亲陈一景,陈冰灵又是陈一景的养女,而陈一景又与吴棐的邻居方楠的父亲方劲松曾经是好兄弟、后来又成了死冤家。书中的次要人物如方楠、蒋小秋、杜仁、萧玉等人,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如蒋小秋以文化经纪人身份出现,又在与其他几个人纠缠,她身上自带神秘感。这几个次要人物的左右穿插,把故事推进到更加生动热闹,还多了许多曲折波澜。当吴棐坐在家里正愁没个书画经纪人时,邻居方楠敲门而入,就要给他引见自称有门道的蒋小秋。读到这里你一定会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呀,可再读下去,却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原来蒋小秋其实是个游走于文化界和商界的掮客,这样的人当然无孔不入,闻着一点腥味就来,更何况她与方楠、陈一景的关系似乎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还有杜仁,他在自己的琴社里对着吴棐将自己与陈一景关系等和盘托出,还大谈宋代古琴等,读这一章节,我的眼前就是一幕戏剧舞台上一场戏,大段的对白和唱段,将前面的情节作了交代、对后面的发展做了铺垫。可见作者的大胆与巧妙。

  以往小说叙述大多采用上帝之眼的手法,即作者让读者成为全知的,近十年来小说家们又大多改用了主角之眼,即读者只能跟着主角的视角来进入故事。而《古琴散人》的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这两种手法,前半部分都让读者跟着吴棐走,吴棐到徐家镇方劲松的木器加工厂、绘画、学琴、听“老八张”古琴曲,与杜仁相识、到陈一景琴社,吃八宝粥导致腹泻住院、与母亲谈父亲的事等,都是吴棐的经历和感知。而到了后半部分,关于吴棐生父的悬念渐渐明朗,作者就又将镜头对准陈一景,还采用了时空转换、蒙太奇等手法,让读者全景式地了解四十年来几个人物的恩恩怨怨。时空跳转,古琴与《神奇秘谱》的存在,竹林枯井、坟场焚琴、舟上人影的出现,环环相扣,神秘而又合理,男人与女人,友情与爱情,诱惑与操守,人性与法理,种种交错,大起大落又不慌不忙的叙述,显示出作者对故事全局的叙事水平和整体把控能力。

  虽然说作家就是杂家,但做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实在不多。《古琴散人》全面展现出了作者在建筑、音乐、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精深造诣,真的是具有博古通今的才能。借助杜仁之口科普了一下古琴知识,跟随着吴棐学琴听碟,读者还可以获得不少古乐和琴谱等学问,所以将这样一部小说当作古琴入门书来读,也未尚不可。还有几处也值得一提,像多次出现的吴棐梦境,这当然是作者刻意设计的,是在推进故事进程中的精心构筑,每一处如一篇美妙的散文诗,还能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三次梦境,每次都暗藏玄机一般。从这些设计中,也可以看出古典文学传统手法对端木向宇的影响。

  我对小说的理解就是讲故事,只是把故事讲得艺术一点、高级一点、巧妙一点罢了。尽管不少理论高深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小说要淡化故事情节,要与通俗文艺的故事分道扬镳。但我记得小说家莫言一直自称“我就是个讲故事的人”。这也就让我坚持自己观点有了底气。生活中不乏曲折离奇的故事,而当你将生活中的故事写出来后,却会发现不是不生动了,就是不可信了。也就是说创作与忠于生活的难度就在这里,都知道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要真正做到这个是很难的。《古琴散人》能把看似不可能的故事写成了可能可信,既出乎预料之外,又符合情理之中,这就是本事。

  再说一点与本书有关的题外话。现在的出版社和书店大概是为了营销,也可以说是为了方便读者,将书籍作了简单归类,仅小说柜就有古典小说、现代小说、社会小说、时政小说、畅销小说、言情小说、流行小说、青春小说等,且不说这样归法是否科学合理,仅对于端木向宇来说,她的十几本书就很难准确定位属于哪一类,这也就让我对相识二十多年的端木本人也犯了难,很难用一二种创作概念来称她是什么类型的作家,但我自认为用勤奋耕耘的高产稳产作家来称她还是比较准确的。《古琴散人》如果能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能会有不俗的收成。而影视需要走市场化一点的名字,叫《古琴散人》显然太雅,《古琴恩仇》《情仇琴缘》似乎会有市场号召力的。这就是出于对小说的喜欢而瞎操心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聂姆佐娃《外祖母》

    《外祖母》成书于聂姆佐娃失去爱子、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的时期。它是一部对“童年的天堂”的回忆录,是作者“为了安慰自己背上的灵魂”而创作出来的。聂姆佐娃的童年...[详细]

  •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法国作家缪塞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身患世纪病的青年的悲剧。作品塑造了一个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意反抗、面对黑暗现实存几分...[详细]

  • 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

    《安吉堡的磨工》属于社会小说。作家以从“第一天”到“第五天”的五天时间为题,把错综复杂的情节、各式各样的人物巧妙地编排融和起来。整部作品看似松散,实则集中...[详细]

  • 欧仁·苏《巴黎的秘密》

    《巴黎的秘密》并非世界一流的小说,小说本身也确实篇幅过长,情节时有脱节,甚至拖沓。部分情节渲染恐怖、血腥,似有猎奇之嫌。但作为“时代的良心”,欧仁·苏能较早地关...[详细]

  • 王梓均《重生野性时代》

    宋维扬重生回到1993年,带着满肚子的来自未来的商业知识,回到老爸进监狱,企业即将破产,偷渡去香港,在全民下海经商的档口,利用知识骗取第一桶金,盘活企业,站在时代的风口上...[详细]

  • 了一容《玉狮子》

     《玉狮子》(原载《天涯》2021年第4期)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突破,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巧妙融合。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因为自以为是的聪明...[详细]

  • 苏沧桑 《纸上》

     古法造纸、酿酒、织染、桑蚕、竹编等等老手艺,以及这老手艺后面拖曳着的文化传承,如今皆面临着德国作家克洛德·西蒙的命题——我们始终在流动的沙滩上行走。就原...[详细]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