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在群山之间》:以温情的文字记录扶贫干部的喜怒哀乐

发布时间:2021-11-12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陈涛 《在群山之间》

对于一个文明社会而言,摆脱贫困是最基本的社会共识,这关乎国家发展之命运,关乎人民的幸福福祉。同时,摆脱贫困也是一场艰卓之战,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动员能力和治理水平。这些年来,为了脱贫攻坚,我们党派出了大批干部奔赴偏远的贫困山乡,他们兢兢业业为百姓办实事,默默奉献,相关主题的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作品也纷纷出版。其中,《在群山之间》一书,为我们从另外一个维度了解驻村扶贫干部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本书的作者陈涛是一位与文学打交道的人,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他离开繁华的北京,奔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治力关镇池沟村,开展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生活。结束扶贫工作返京后,回溯扶贫往事,出版了《在群山之间》。该书封面上写道:“很庆幸在自己的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有无数个决定,但总会有那么几个决定,将你引向难以预知却又充满独特魅力的旅途。”

作品中,陈涛主要回忆了扶贫工作中难忘经历,总结人生历练之心得。他扶贫工作的区域,是少数民族区域中汉族人为主的地方,藏汉文化的交融影响客观存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首先要熟悉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的文化风俗习惯,还要精准掌握扶贫人口数量、导致人口贫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照上级扶贫工作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扶贫工作方案。驻村扶贫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这终归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考验着驻村干部的工作能力。扶贫日常工作中,陈涛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忘我的工作态度,出色地完成了扶贫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2021年2月,他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殊荣,但是他在书中谦虚地写道:“这个奖不仅是给我个人,更多是对作协人扶贫工作的肯定。”

《在群山之间》分为“回望”“当时”“世风”“青年”四个部分,由19篇非虚构文章组成。本书书名就是选取书中的同名文章,该文浓缩了陈涛两年扶贫工作往事与随想,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扶贫的两年中,在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遵照扶贫工作规律,开展教育扶贫,积极为地方小学建图书室;为了给村民在夜间带来光明,他为联系有关部门,为村道安装路灯;为了异地搬迁和拓展公共设施用地,他和镇干部在村里开展土地测量;为了村里的孩子穿上保暖的冲锋衣,他积极联系商家寻求赞助……扶贫工作琐碎细致,需要耐心、诚心和用心,即便如此,工作中有时不免遭到村民的误解而满腹委屈;有时工作过于投入,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为了听懂村民的方言,他曾经花费七个月的时间学习方言。可以这么讲,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没有哪一天神经不是紧绷的。

本书中写道,扶贫地临潭县治力关镇,海拔2300—2600米之间,一年中天气就有两种:在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这里绿色蔬菜是稀缺品,一个月能美美吃上一顿蔬菜就谢天谢地。在镇政府一个十平方左右的办公室里,陈涛一住就是两年,破沙发和床板,均需要砖头垫起来,室外寒风大作,室内呼呼作响。这里交通虽然不算太差,但是从住所到群山之中的村落,天气晴朗时翻山越岭一个来回就要大半天。一个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来到这么偏远的地方,起初陈涛是极不适应的。晚上独自一人,他要面的无尽的孤独。他最害怕的就是女儿问他:“爸爸,你何时回来啊?”对此,他只能含糊其辞应对。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扶贫工作中,陈涛充分意识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毕竟乡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石。对于村小学拿着低廉薪水、几十年坚守教书育人岗位的民办教师,他深表敬佩。在当地小学,他发现学校图书室里空空如也,于是赶紧发动北京单位的同事和朋友们,纷纷捐书。大家纷纷响应,有一天他竟然收到90多个包裹。对于邮寄图书,他也毫不客气地提出具体要求:必须提供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不久,一千多册书籍的图书室建立起来。这些书虽然不多,但是对于群山之中的乡村小学不算少了。他深知,孩子们唯有读书,才能认识外面更大的世界;唯有读书,才有未来和希望。看着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的身影,他的心安定了、坦然了。

《在群山之间》之中讲述的扶贫往事,也许琐碎而平凡,但是关乎村民利益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每件事要认真对待、尽心办理,方能彰显“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通读本书,笔者发现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从细微处讲好扶贫故事。全书并没有进行宏大叙事,而是从细微处、于具体的扶贫工作中彰显这项工作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二是叙事与思考相结合。书中讲述扶贫工作经历时,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将扶贫工作中有代表性的、难忘的事情进行重点突出,同时每一个扶贫故事背后都有工作的思考,如为什么要做?如何做?如何克服困难?想达到怎样的工作效果等等;三是以温情的叙述感染人。本书语言平实朴素,以温情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扶贫干部的喜怒哀乐,将立体鲜活的扶贫干部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感染人和感动人。本书写的是一个扶贫干部,也为整个扶贫干部群体进行了时代的“立传”。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