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老藤长篇小说《北地》:寻找“振兴东北”之魂

发布时间:2021-11-15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老藤

老藤长篇小说新作《北地》是一部引人入胜也发人深思的作品。这部充满地域风情魅力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代代北地拓荒者、建设者奋斗的故事,展现的是北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突出的是“振兴东北”的现实课题,讴歌的是时代精神。

与老藤以往的小说相比,《北地》亮点首先在于构思的精巧。小说主角老干部常克勋晚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却顽强地要回忆自己的一生。他原先写了一个自传的提纲,因病无法进行下去,只在病榻上断断续续留下一些梦呓一般的语句,谁也无法看懂。只有他的儿子,摄影家常寒松坚持认定,父亲的呓语是有思想内涵的,与父亲的人生经历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他求助于作家任多秋,共同探求父亲的秘密,完成父亲传记的写作。于是,他们俩来到北地,沿着常克勋当年工作过的一个个地方,开始特殊的寻找采访之旅。小说就这样展开情节,像散文一样一点一点地讲述着作品主人公的故事,揭示着作品主人公的命运,塑造着作品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当访问过最后一个地点后,采访者们终于发现,他们一路得到的,不仅是常克勋的一生,还有北地这片土地上更多的意义和内涵。他们不仅寻找到了一个人的历史,还寻找到了北地的历史。因为有了后者,前者才有了意义,才有生命之魂。这一路,看似为一个老人招“魂”,不断解开老人“呓语”之谜,实则是在一片土地上找“魂”,解开隐藏在山岗、河流、密林、平原、村庄、城镇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的黑土地“密码”。老人的“呓语”就潜藏着土地的“密码”。

作家为处理好这个题材,做了大量案头工作,积累了大量素材,特别是在构思上,下了大功夫,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选择了看似轻巧其实很见功力的写法,即形散神不散地展开故事情节。这种“寻找”写法并不鲜见,但风险却很大。有些作家找着找着,就会走远了,走散了,走丢了。老藤则成功地化解了风险,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新意”的小说叙事,完成了一部主题鲜明、人物生动的小说。

作家通过小说中的传记作家任多秋视角表达了《北地》作品的立意。所谓北地,其实就是中国的东北。小说主人公工作的白河专区,就是典型的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跟随小说叙事的展开,读者很容易联想并思考起当代“东北振兴”问题。作品讲述一个普通的东北干部的故事,表现一个生命近临终点的老人对北地的牵挂和内心的乡愁,将所要寻找的“魂”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也将个人的命运和东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常克勋故事重心在小说的后半部。这个时期,他已担任白河地委书记。他的思考和决策都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故事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含量更加丰厚充足。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格拉秋山》这一节的重要性。常克勋走进格拉秋山,又走出格拉秋山。在这里,他完成了向普通基层干部的转换,由此翻开人生新的一页。他与时代同行,走遍北地的山山水水,见证了国家走向复兴的历史。小说由此生动揭示了常克勋的人生命运,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一个感恩土地、感恩人民、赤胆忠心、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任多秋在寻找中发现,传主常克勋的仕途并不平顺。他是一个想干事、能干成事,也干成了许多事情的干部,但在提拔上却常常受阻受压,困难重重。他的对立面就是小说中的毕克功。他们小学中学同班,一起参军,一起战斗。常克勋当团长,毕克功当政委。两个人后来又一起转业到白河专区,在一个领导机关和领导班子里共事多年。这样的经历并没有使两人成为朋友,反而很不对付,政见上也常常不一致,经常要吵架,看上去个人意气很重。这对政治上的“冤家”一直斗了几十年。任多秋在一边走访,一边破解常克勋“呓语”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些真实反映内心焦虑的“呓语”,极少直接涉及两个人的矛盾冲突,或者可以说,他内心的焦虑和烦恼,并不是指向毕克功,而是与毕克功无关。此人虽然是常克勋仕途上的“克星”,但在常克勋心灵深处,并没有留下什么伤痕。小说情节的发展,证明了“呓语”的这个心理倾向。常克勋对毕克功宽容忍让、友好团结的态度,体现出常克勋的政治品质和道德胸怀。

读《北地》,会渐渐发现,常克勋的“呓语”背后,通常不是他自己个人的故事,而是往往记录着别人的故事。任多秋也渐渐明白,“呓语”只是一个路牌,引导着他们去发现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发现每一个地方的人的故事。只有发现当地人的故事,才能知道常克勋的故事,才能真正解决“呓语”的密码。这种关系成为《北地》叙事的方法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读到的老百姓的故事,比“常副县长”“常书记”的故事还完整、还生动。如《红花尔基》一章中鄂伦春姑娘蓝水瑶与常克勋比试酒量的故事,她是果酒厂的技术员,也是劳动模范,性格开朗、酒量惊人。她和常克勋一次拼了六斤酒,从此这个男人一辈子藏在她心里。还有《奇克》一章鄂伦春老中医莫家全的故事,这个地方医生不仅调理了常克勋的肝病,还帮助常克勋治好了当地的克山病,使常克勋懂得了尊重民间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作品每一章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与常克勋有关,都是常克勋个人史的重要部分,但故事的主角又经常不是常克勋。

小说有意安排主人公常克勋处在现实生活的配角位置上,展现他作为地方干部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不管他有多大的能力,在人民群众的历史进程中,他永远是配角。他的“呓语”看似混乱,却在骨子里贯穿着这种牵挂。他是清醒的,正是由于这种清醒,他身上才能一点一滴地凝聚人民的力量,支撑起他成为一个亮眼的小说主人公。

正因此,顺着小说主人公的“呓语”,才能找到潜藏着的北地之“魂”。小说在“尾声”中通过寻找到北地拓跋鲜卑发祥地点了题,作品主题豁然开朗。主人公常克勋找“魂”,就是要找支撑起他生命、给他精神力量的大地之“魂” 、生活之“魂”,这“魂”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振兴东北依靠的也是这片富饶的土地和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民。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