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刘汀——“与时间洪流里无数的‘我’相遇”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刘汀

本期作者

刘汀,青年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散文集《老家》等。

特邀嘉宾:徐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回忆与梦,大概是小说永恒的主题。不记得是在什么场合,汪曾祺汪老曾经说过,“小说就是回忆”。他的作品也在不断验证着这一点。但对于多数人来说,有些时候,回忆并不是那么可靠,它有点像是梦的结构。而关于梦,熟悉弗洛伊德的名篇《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的读者,便不难理解这里所涉及的重要联系。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抑或一切都恍恍惚惚,一切都影影绰绰?这是回忆和梦带给人们的共同疑惑,这也正是阅读刘汀的小说《恍惚概要》的直接体会。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以梦中套梦的双层“嵌套”方式构建的类似于“阳羡鹅笼,幻中出幻”的传奇故事,一切都朦胧而恍惚,令人虚实难辨。没想到,结局出现了反转,平行宇宙与虫洞元素的引入,徒然为小说增添了几分科幻色彩。但这究竟与科幻无关。小说里,贺云的眩晕和恍惚,固然可以归咎为疫情下长久的蛰居,但更多却来自搬家所带来的陌生感。在这陌生的背后,我们得以见证那些锚定的熟悉的消失殆尽,而时间的流逝则让一切都面目全非。生活就是这样,熟悉感的消失总会让人深感不安。那些不愿勾起的回忆,那些挥之不去的噩梦,也会在这个时候与你劈面相迎。我们总会一次次地堕入恍惚,与时间洪流里无数的“我”相遇,既满怀欣喜又无比恐惧,为那些徒劳的灵魂扼腕喟叹。

张慧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故事设定在疫情刚解封时人们的现实感尚未归位的恍惚时刻,作家据此情景设计了一个精巧的迷藏游戏,不同叙事层之间发生的故事互相侵入,又彼此在真实逻辑上互相否定,由于不再有一个坚硬的真实层作为依托,真与假的辨析也就无从下手。小说中不断出现的“恍惚”,表达了人物在失却现实定向之后所感到的持续性的眩晕状态。

小说荒诞风格的背后是一个颇具现实主义风格的“进城”故事与“中年”叙事。外乡人贺云通过接受教育跻身安家北京的大军中,但他所面对的已不再是新时期文学中的进城者们所遭遇的那个城与乡、传统与现代激烈交锋的世界。对“新北京人”贺云来说,他在北京的生活圈仍然是可以用一辆旧电动车来丈量的城乡交接地带。新的“进城”故事与其说是一段接受激烈冲击与实现自我蜕变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个人生命中旷日持久的体验,那是常年于辗转的间隙中栖居,不知会于何处醒来的恍惚,也是逐渐放弃从曾经坚实的经验中把握现实与真相的无助。而大学同学黄耀的出现则如同一个从遥远的深处突入庸常生活的虫洞,他将贺云的记忆掘开一个缺口,在那些已经被浮尘与枯叶覆盖住的深层,石头和矿物依然映射出彩色的光芒,不论是在夏日暴雨中与天公叫板的冲动,还是对“条条道路都是归路”的信仰,它们共同提醒着那个心灵的道路与星空的地图可以重合为一的时代。

然而,如果将贺云关于春天的回忆看成是“梦”与“梦中之梦”,那么不难发现他的每次“醒”来都源自“现实”中儿子的询唤,回忆的春天与现实的秋天,青年经验的照耀与现实的庸碌的对照结构似乎已成为“中年”叙事的固有之义。而小说形式如何在凸显问题的同时,避免对文本的开放性与生长性造成损伤,也许是所有写作者需要不断思考与超越的问题。

高翔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恍惚概要》是一篇真正的疫情小说。小说的名字让人想到著名的《解体概要》,相比齐奥朗“解体”留下的虚无碎片,“恍惚”更像是一团令人沉默的雾气,所有言说都变成了不可能和不可信,它们甚至无法指向虚无本身,于是“恍惚”一词成为最为精准的描述。刘汀在小说中所指涉的,远远高于现实。在两次遭遇不同的黄耀时,主人公所发现和赎回的并不只是被遗漏的记忆,还有那些未被选择,有意被淘汰的部分,换言之,他重新发现的其实是人类记忆的筛选装置。选择性记忆,选择性遗忘,这种人为的“选择”将一种现实或真实一步步拒之门外。(如果真的存在真实这回事)小说中的“平行世界”作为一种虚妄的解释,更凸显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他们希冀以此确保自身记忆和生存的稳定性,但却忘了,记忆永远摇摇欲坠,经不起推敲。“你想想,这些年来你执着去问的东西,都找到答案了?即便找到,那个答案是你想要的吗?”老年黄耀的提问,将小说带到了石黑一雄式的记忆之所,那些终身信赖记忆的人,即使得知记忆的虚假,也只能借此继续活下去。千百种记忆,千百种真相,千百种人,因此隔离得以形成,我们得以以各自的方式苟活。

靳庭月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

《恍》能凭借讲故事的能力迅速获得读者的信任。小说从2020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向前后辐射,叙事流畅,细节呼应,以现实逻辑勾勒的主人公却遭遇了不合逻辑的异常……《恍》在绝大部分时候提供了清晰的时间刻度:2020年初春、仲春、夏天、深秋……切近生活的时序使叙述节奏跳跃,也与异常的情节走向共同形成由实入虚、亦真亦幻的效果。

故事的“异常”往往有一个显露的时刻,在《恍》中就是“他”和中年版黄耀在民居的夜饮闲聊。类似的时刻曾在以往许多小说中降临,譬如在暂时封闭的陌生空间,摇晃的车厢或甲板,忽明忽暗的灯烛或炉火,听故事的人半醉半醒间——“异常”伴随着恍惚降临了,小说的质地或者说关于“真实”的逻辑,改变了。恍惚时刻以及“分身”式的设定,未必要依靠现代时间坐标,不过久未谋面、依靠电子通讯维系人际交往的情形,自然也适合滋生这样的故事。而疫情时代似乎也给人增添了恍惚感,因为许多真实感的参照系开始失效。

至于“平行宇宙”的假说,提供了一部分解释,未能被完全解释的故事内核,则因为时间坐标的覆盖让人觉察到都市怪谈的轮廓——模糊了“异常”的前因后果又生发于日常生活,是其惊悚感与真实感的来源。这也造就了《恍》的结尾,与其说是真相悬置或空缺的技巧性处理,不如说是基于心理防御、趋利避害的惯常反应,正像一些都市怪谈的语气:有些事还是不要刨根问底比较好。

易嘉欣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恍惚概要》追问着我个人认为几乎无解的问题:记忆是否真实可靠?人凭借什么以获得自证、找寻真我?生活的认知与感觉究竟是如何构建及运作起来的?

诚然,全面封锁后的间歇性喘息中,延滞的精神未必跟得上肉体的复苏,“恍惚”或已悄然成为疫情时代里沿循生活节奏苟活的当代人的精神症候。但不可否认,“恍惚”是无数80、90后的隐性精神常态,疫情以异态介入常态,并推波助澜。“人其实没自己想象的那么恋旧,对过去的记忆总会被新发生的事覆盖甚至替换”,贺云的恍惚与梦回应了记忆的不可靠,与其说是记忆,不如说是贺云以想象构建起所谓的“真实”。遁入梦境之前的状态,恰是恍惚,类似清醒和睡眠之间的入睡期,游离于回忆和现实之间,惊异于不可解释的重逢,中年黄耀的离奇闯入和老年黄耀对于“答案”意义的质朴解构让贺云在恍惚中终究寻找到某种清醒。答案?不再重要。

记忆往往趋利避害,遗忘不够美好的过往,在人脑里进行无意识的精心选编,此后无可避免地断片、模糊。记忆的自欺欺人揭示着人们恍惚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丧失记忆的真实完全为代价,换取失真但平和的庸常生活。但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忘却那些张扬、失误、渗血、暴雨?《恍惚概要》无疑正在提醒着读者。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