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那个给自己写悼词的人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平生记》 饶平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那个给自己写悼词的人”,这个标题也是编辑所写的后记标题。这句话是对饶平如这本书的事实性陈述,同时也是对饶平如这个人物的最好刻画:这该是多么豁达的一个人啊,当初在世时居然把自己的悼词都写好了。

几年前读过饶平如的《平如美棠》(广西师大社2013年5月版)。那本书里,从未有过绘画经历的饶平如为妻子毛美棠绘制了300多幅内容简单但主题突出的画作,并辅之以朴素的文字和小诗,描述了“平如美棠”相濡以沫六十余载的风风雨雨,经媒体传播,一时感动国人。特别是毛美棠患了肾病和老年痴呆症后,饶平如形影不离,“每天5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记录,他不放心别人帮忙”。在妻子离开人世后,老人便开始踏上“寻缘”之旅,来到了与妻子相识、相知、相恋乃至相伴的诸多地方。

看到《平生记》这本关于个人生平传记的遗作后,两本书一结合,饶平如与毛美棠的生活才显得丰富完整,饶平如对毛美棠的爱才显得更有生活底蕴。读《平如美棠》时,想必许多读者同笔者一样,为饶平如老人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感动,然而,透过这本书我们更知,爱虽然不一定追求回报,但爱往往是相互的。

饶平如生于1922年,1958年下放到安徽接受“劳动教养”,此时36岁,正值当年,自然也应是家里当仁不让的顶梁柱。一年半后,饶平如获得“新生”,但也仅仅是在皖西“留地就业”,直到58岁才回到上海老家工作生活。从离乡多年到回到上海,饶平如与妻子毛美棠及家人分隔长达22年,这是饶平如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光阴,而毛美棠一手拉扯几个孩子的同时,还得时时惦记远方的丈夫,更是相当困难。看到饶平如的种种不易,自然会联想到毛美棠掰着手指过日子的种种艰难,更何况,在此期间,毛美棠还想方设法接济只身在外的饶平如。饶平如本来就与妻子一见钟情,恩爱有加,遭此一难,自然“爱”上加爱。相比22年的煎熬,回到妻子身边的饶平如更觉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如美棠》的出现自然顺理成章。

妻子毛美棠在饶平如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这本小书终归是个人传记,饶平如用了大量篇幅,着重回忆了自己打记事起的点点滴滴。他从自己孩提时代讲起,讲到了家人亲友的方方面面哪怕是一次小小的纠葛,讲到自己参加抗战与日本人打仗,讲到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出版的那段惬意的日子,再讲到长达22年的“留地就业”。可能是考虑到此前出版过一本专门写自己与妻子的书,在这本书中,为避免重复,饶平如省略了后来与毛美棠之间的诸多生活细节。

这是一本朴素的书,朴素的书正好纪念着像饶平如这样朴素的人。朴素本身也会构筑一种强大的人性磁场,毕竟寻常百姓的人生本就是一部部朴素得掉渣的个人史。饶平如笔下记录的许多生活细节,读来似乎没有什么特深的印迹,但又都似乎什么都历历在目。饶平如老人的记性相当好,他笔下记录的那些小事清晰得就像发生在昨天,又像是对同龄人记忆的一次次轻轻呼唤。比如,他忆起幼年时有次母亲带着儿女们准备去看露天电影,结果却因为一次火灾而错过。虽然饶平如家境尚可,但在那个年代,看电影毕竟不多,遗憾尤深;许多人记忆深处,都有过偷拿父母零用钱的经历或者冲动,还有偷偷模仿大人吸烟——一些人之所吸烟大抵从模仿开始的,这些事少年饶平如也都曾做过,感同身受……饶平如的文字简单直白,没有那种刻意的故弄玄虚,丰富的生活细节跃然纸上,一件件往事就像镶嵌在我们生活血肉中的一根根毛细血管。至于里面的那些手绘图,更是与《平如美棠》一脉相承,纯朴而又风趣,带有丰子恺的幽默风格。

饶平如的一生经历了不少劫难。置身于那个动荡坎坷的年代,个体的命运就像漂浮于波涛汹涌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唯有奋力拼搏,才可能赢得一丝喘息的生机。饶平如度过了还算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成年之后从戎加入抗日大军,后又因厌恶内战而脱离国民党部队。他对战争的着墨并不多,真正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记忆的,除了专门用一部书来描述的毛美棠,再就是漫长的“留地就业”。

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段痛苦的煎熬,在饶平如的笔下却平添了许多乐趣。比如对工地独轮车的研究,从而倒推出当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或许就是此物的结论。在工地上作为宣传员,虽然他有条件脱离一线体力劳动,但他又常常主动加入到独轮车大军中。为了排遣枯燥的生活,他每天坚持读英语背英语,几年下来,居然颇有斩获,后来出国时还派上点用场。我们常常说以苦作乐,苦中作乐,说起来轻松,真正去“作”时往往又会沉重得举步维艰。

面对人生坎坷,饶平如表现得云淡风轻:“人到老年,在经过成熟、沧桑、见识、自由(指时间)等阶段之后,还是希望夫妻二人相守到白头,安静地享受晚年幸福,这是人类的天性……”饶平如自始至终特别喜欢苏轼的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正因如此,他才用极其简洁的668个字提前给自己写好悼词,同时交待“费时三分半钟足矣”。

饶平如于去年4月去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他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他饱经痛苦但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在痛苦中发掘出一种不断寻找生活亮色,哪怕微不足道但足以支撑自己倔强生存的“平如哲学”。他能够在有生之年就把自己的悼词写好,足以证明他早就看淡生死。他在九十五岁高龄时还不远万里前往法国与读者交流,对于连生死都看淡的老人,自然更不在乎身外名利,他在乎的是分享自己的“平如哲学”。倔强生存、发现美好的“平如哲学”,这也许是饶平如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